
第六章节战后日本政治经济课件.ppt
15页第五章 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学院 王雅红,第一节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概况 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1945年至195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6年至1973年(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73年到1991年(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1991年至今(经济发展停滞阶段) 2.日本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二、日本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形势严峻 2.财政危机严重,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减弱 3.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经营状况恶化,失业率上升 4.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需求进一步减少 5.国际竞争能力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日趋恶化,第二节 战后日本国内政治的发展与变化,一、日本的政治制度 1.天皇制度 2.议会制度 3.内阁制度 4.司法制度 5.政党制度,二、战后日本政治发展概况,1.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1)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散军队,惩办战犯,释放政治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 制订新宪法 实行农地改革 解散财阀 (2)民主改革的意义及局限性,2.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演变 政党政治的恢复与重组1945——1955 “五五年体制”的确立和延续1955——1993 多党联合执政1993——2005 “一党优位制”的重塑。
2005—— 二、日本国内政治演变的原因 1.国际环境的变化 2.国内政治的改变 社会结构变化、经济运行状况、社会思潮转向、各党派自身变革,1993年以后日本历任首相,姓名 党派 任职期间 任职月数 细川护熙 新生党 93年8月9日至94年4月28日 8个月零19天 羽田孜 新生党 94年4月28日至94年6月30日 2个月零2天 村山富市 社会党 94年6月30日至96年1月11日 18个月零12天 桥本龙太朗 自民党 96年1月11日至98年7月30日 31个月零19天 小渊惠三 自民党 98年7月30日至2000年4月5日 20个月零6天 森喜朗 自民党 2000年4月5日至2001年4月26日 12个月零21天 小泉纯一朗 自民党 2001年4月26日至2006年9月26日 5年5个月零1天 安倍晋三 自民党 2006年9月26日至2007年9月12日 11个月零14天 福田康夫 自民党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 麻生太郎 自民党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 鸠山由纪夫 民主党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菅直人 民主党 2010年6月至今,三、日本政治的保守化和右倾化,1.日本政治的保守化 90年代以来,日本逐步形成了以自民党为主导、以保守政党为主体的政治构架。
(1)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左倾思想在日本失势 (2)其他政党的右倾化加快了政治的保守化 (3)自民党自身政策的调整 (4)日本社会的保守化,2.日本政治的右倾化 (1)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历程 1945年至1950年(压制阶段) 1950年到1975年(初步发展阶段) 1975年至今(急剧膨胀阶段) (2)民间的左翼与右翼 (3)日本右翼势力的特点 右翼组织恶性膨胀,结构严密复杂 日本独特的官僚体制造成了右翼势力与官、商勾结,互为支持 暴力倾向严重,与黑社会势力勾结,四、日本政治的发展趋向,从战败国家走向正常国家 从官僚主导走向政党主导 从一党独大走向两党竞争 从派阀政治走向首相主导,第三节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一、战后日本外加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1945—1955战后初期日本没有外交权 1955—1969实行“经济外交” 1970—1980随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1980—1993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 1993— 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二、后冷战时代日本的外交方针与政策,1.国家战略与安全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确立了以经济大国地位为后盾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
冷战后,这一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为“普通国家”路线之中普通国家”论的核心,就是强调要取消战后体制的限制,积极发挥对外军事作用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的核心,就是在安全上主要依赖美军保护,同时逐步建立和增强自主防卫力量冷战结束后,日本在坚持日美安全合作框架的前提下,朝着自卫队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构筑国际安全秩序的方向调整着其安全战略2.日本对外关系的调整趋势,(1)对美关系 战后的日美关系是一个“美主日从”的框架,日本在其中既受益于美国的保护与扶植,同时也受到美国的控制与压力迄今为止,这一基本框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但却有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其一是主张在“美主日从”框架中提高日美对等成份的改良势力;其二是“借配合美国反恐之名,行向海外派兵之实”2)对华关系,1993年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冷战结束后,“苏联的威胁”这一曾拉近中日关系的战略基础不再存在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开始把日益崛起的中国视为未来主要的潜在对手在这一新形势下,日本开始追随美国的对华防范战略,这对中日关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中日两国的变化过去十年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处于快速上升时期。
相比之下,日本却处于政局动荡(10年间平均每一年换一位首相)经济萧条、社会上悲观情绪蔓延日本对中国的戒心加重,国际上一些势力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很有市场日本加快了摆脱战败体系、“向海外派兵”、进而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进程近年来,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势力日益得势这一系列动向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戒心另一方面,中日经济关系却正在快速发展,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已是谁也离不开谁 另外,二战后长大或出生的新生代逐渐成为中日两国各界的主流,这也是促使中日关系进入重新调整期的一个原因加上新闻媒体和舆论的相互作用,两国间的相互感情陷于中日复交以来最坏的局面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日关系出现了反差很大的“政冷经热”的局面3)对俄关系,80年代末以来,日俄间的冷战鸿沟得以填平,但以领土问题为中心的其他矛盾依然存在日俄关系的走向就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尤其取决于如何解决领土争端 1997年7月24日,桥本首相在演讲中提出了“相互信赖”、“相互利益”、“着眼于未来”这三项对俄关系新原则,其核心是以“互利”和“没有胜者和败者之分”为原则,打破因领土问题而形成的僵局,以经济合作为突破口改善日俄关系1997年11月1日至2日,日俄首脑在东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行了非正式会谈。
该会谈在如下几点上取得了新的突破:(1)双方决定,根据1993年的《东京宣言》争取在2000年前缔结和约;(2)双方达成了“日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应该互相合作”的共识;(3)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等领域达成8项协议 2001年3月25日,森喜朗首相与普京总统在伊尔库茨克举行了日俄首脑会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日俄在领土争端上还未找到出路,两国缔结和约的条件尚未成熟,发展各领域合作的乐观预想已严重受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