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科技创新系统缺陷及变革对策.doc
4页论科技创新系统缺陷及变革对策袁兆亿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的问 题依然是发展中的一个瓶颈,这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创新系统缺陷密切相关, 理性地剖析其成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加快推进和关制度变革,促进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一、科技人才创新系统缺陷的多元成因科技人才创新活动作为一个与多元因索相关联的复杂系统过程,需要有良 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作为支撑,但是目前这一系统在基础、制度、个体和人文 环境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生长构成 了不利的负面影响)制度缺陷1、 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不完备,鼓励创新的舆论导向不力,导致创新活动的 市场动力不足,科技人才创业的后顾之忧较重个别权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 有意无意地延缓改革进程等影响创新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活动中的政府行为 依旧过重2、 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到位,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不对称特别是最能 体现人才创新价值的产权关系改革滞后,源于产权主体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根 木性差异,明显区分开了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人才的创新活动所产牛的肓接后 果在许多方面的不同,由此形成前后者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 面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3、 论资排辈、官本位、传统干部身份尚未彻底破除,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 及职称制度改革不到位一些单位的评聘分开有名无实,职称的评聘有吋并不 是真正从有利于创新的角度出发,而是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事业单 位人员的职称待遇基本沿袭政府“给予”、部门运作、个人享有的三级关系,体 现创新的成分较弱4、 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已成为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Z-o人才流动不 畅将难以激发创业和创新热情,也易造成人才资本缺乏释放动力社会保障体 系不完备,以及体制差异所形成的人才壁垒,使体制内人才不敢轻易流动对 于那些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但乂不敢轻易流动的人才,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科技 创新能动要素的极大浪费二) 基础缺陷1、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能力薄弱,管理不科学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创新基 础设施整体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而管理不科学亦是影响因素z—长期以来, 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有限投入大多集中在国有机构,但是由于国有产权主体的错 位,往往容易导致管理方面的不到位或错位,致使投入的资源得不到科学管理 和充分发挥效用2、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引导不足,受政策限制的影响,潜在的民间投资 能量受抑,民间资本无法充分进入支持科技创新的渠道,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发 展。
创业的准入门槛过高,人才创新缺乏载体,民科企业发展不快不强,这些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3、 科技信息情报共享度低、服务不到位,延缓了科技创新的社会运作基础 平台构建,限制和妨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三) 个体缺陷1、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及社会环境熏陶,加之传统体制束缚,不少科 技人员潜意识中形成轻视创新的思维惯性,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等易于见效的“短 平快”行为倾向仍较严重,桎梏了创新潜能的发挥2、 传统社会的各种功利导向,影响着一些人在发展个体人力资本时,热衷 于追求学历、文凭、职称等与个人身份及社会地位有关的“头衔”,而忽视了创 新能力的培养3、 求稳求安定、不愿意或不敢冒险的浓重心态在不少人的思想中形成定势, 导致循规蹈矩的人多,固步自封者众,不敢也不被鼓励向权威挑战,抑制了创 造力的发挥四) 人文环境缺陷1、 社会上的各类宣传媒介、书籍、影视作品的科技内容贫乏,科幻作品更 少,受中国传统文化怀旧情绪影响,大量重复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古代历史题材 作品充斥影视屏幕2、 客观上,创新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讲“忍”的成分存在某种 深层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成分积淀共厚,社会普遍对冒尖或冒险持否 定态度,不赞成“标新立异”,维护着以同一种思维进行集体思考,用同一种模 式处事,极大地扼杀了创造力的生长。
3、 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培育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共同价值观作为支 撑,现有的体制内人事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复杂关系,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封闭成分影响着不同圈子内的人和知识相互封闭,不易接受外来文 化和新生事物完善的法制环境是促使群体圈子形成开放心态的重要基础,但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延续时间绵长,社会群体在法治不完善或缺失的环境下, 为了自我保护,容易产生封闭和排斥外来思想的倾向4、 失败者压力过大由于创新的风险成本甚高,创新如果失败,必将承受 巨大压力,在宽容度较低的环境下,创新者对失败而须承担的系统风险心存顾 虑,不敢轻易冒险,故此极易形成心理上的隐性阻力,这种来自责任压力所引 发的阻力现象尤其在传统环境中甚难消除二、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变革对策及思路(一)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彻底实行政事分开,使传统体制下的科 研机构真正转变为市场型科研机构大力扶持和推进各类民营科技机构的发展, 形成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良性局面二) 通过产权转换或股份制改造,改革现行科技机构产权单一的状况 打破传统体制框架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刚性约束,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 制,使人才从创新成果中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
三) 加快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构 建支撑全社会创新的强力服务平台,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充分发挥效用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四) 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在舆论导向上对创新行为加以大力倡导和 鼓励,努力造就持续的科技创新动力,使创新从根本上成为一种社会系统行为, 成为受大众崇敬的社会时尚五)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领域的多学科大范 围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六) 加大科技投入,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和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在扶持上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做到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 新风险投资,政府在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七)强化市场法制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创新制度平台通过规范科技 市场行为,遏制科技创新中的“制度陷阱”,促进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A)尽快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好地为科技人才流动解除后顾 之忧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加大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力 度,为人才寻求更有利的创业和创新环境创造条件九)深入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成 果在人才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努力使全社会理解创新,宽容失 败,营造更为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良好氛围作者袁兆亿《广东科技》2003. l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