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doc
21页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一)基本情况2006年以来,我市旅游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逐渐 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十一 五”期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47.56亿元,接待境内外 游客9644.2万人次,年平均增幅分别达到40. 8%和30%2009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由2006年3. 7% 增加到6.9%,旅游业“三年突破”的目标顺利实现,潍坊旅 游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到“十一五”末,全市旅游总收入相 当于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 02%(旅游经济指标对比见表1 )表1潍坊市“十一五”期间旅游统计主要指标对比表年份旅游总收入相当于 全市 GDP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数亿元增长%%万美元增长%人次增长%亿元增长%万人次增长%200662.921.13.7129322.54305220.161.921.1103817.1200798.656.74.83606.9179.07415972.395.954.91413.636.22008148.550.65.97081.296.313177177.7143.635.11869.332.22009189.827.86.912253.973.117253030.9181.426.42313.423.82010247.7630.58.0216238.332.522186028.6237.030.62945.527.3资料来源:根据《山东旅游统计便览》整理1 .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2007年提出并确定旅游业“三年突破,十年一流”发展目标;200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 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主导 产业来培育;同时,出台《潍坊市旅游工作考核办法》和《旅 游工作考核标准》,把旅游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市属开发区 经济发展的专项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机构设置上,在行政编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2010 年将市旅游局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新批旅游监察支队,为 旅游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 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 上下不断加大旅游规划的编制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规 划体系,科学指导旅游业发展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 青州泰和山旅游区、晨鸣国际大酒店、VI滨河旅游购物休闲 广场、杨家埠提升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截止2010 年底,全市在建重点旅游项目108个,总投资450.8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198.6亿元,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 市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后劲3. 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 展的指导意见》,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充分发挥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以民俗旅游为龙 头,规划培育了一批乡村民俗游、乡村休闲娱乐游、乡村田 园风光游、节会文化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具有一定规 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重点培育了安丘辉渠镇、昌 乐高崖库区、潍城军埠口镇、寒亭萝I、基地等乡村旅游点, 带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合作组织,积极探 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 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十一五”末,全市乡 村旅游合作社达20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4. 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科学 整合、策划提炼,推出“放飞梦想•逍遥潍坊”整体旅游 品牌,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在中央电视台、山东 卫视等主流媒体投放了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片,在济青高速设 置潍坊旅游形象宣传牌在潍坊日报开设《潍坊旅游》专版, 创办《潍坊旅游》月刊依托风筝会、鲁台会等节会平台开 展旅游宣传促销,成功举办中外千家旅行社潍坊行、旅游买 家大会、优秀旅游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等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指导各县 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临胸县实施旅游促销“彩虹 工程”,收到良好效果,姜大明省长作出重要批示,省旅游 局在全省推广临胸经验诸城市邀请中央电视台对恐龙发掘 进行现场报道,引发恐龙文化游热潮5. 旅游产业素质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 加强旅游要素建设,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
截止2010 年底,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54家,其中4A级14家, 居全省第二位星级饭店总数达69家,其中五星级3家, 四星级19家,另有待评、在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饭店29家 全市旅行社达到12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39个 在市区交通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规范设置62套旅游交 通标识牌,在潍坊飞机场、火车站及主要广场设置6套旅游 地图宣传牌,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整合相关旅 游资源,组建金宝旅游集团等一批龙头旅游企业,带动全市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6. 创新工作有新突破旅游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07年以来,先后推出“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潍 坊旅游护照”;探索推出“冒险鸭子游”、“旅游大篷车”、“旅 游包机”三位一体的“水陆空”宣传营销新模式,被市委、 市政府评为创新奖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 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够大,旅游项目“有群山无高 峰”,缺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有震撼力的龙头旅游景区二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旅 游资源一体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旅游资源分属不 同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市场效益。
三是受经费等因素制约,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大 我市宣传促销经费与省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全 省17城市中居后列,与我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不相称四是对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在引导乡村旅游发 展、龙头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 地”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 则,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 重点项目;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力度,打造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培育上市旅游公司;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强化旅游营销推介,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潍坊旅游品牌 形象,将潍坊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版块,努力实现从旅 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二) 基本原则1. 先行原则在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高于全市 GDP增长率的发展速度,不断丰富旅游业发展内涵,在推动 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旅游业创新能 力、促进就业、助民致富等方面走在全省前面,充分发挥旅 游业在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 创新原则大力实施创新战略,通过资源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创 新、管理服务创新、项目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打造 我市旅游业发展新优势。
3. 统筹原则统筹国内、入境、出境三个市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 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正确处理旅游 业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鼓励产业融合发展并开发旅游新 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乡村 旅游发展水平三)发展目标1. 主要经济指标国内旅游经济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2011-2015年国 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接待 国内旅游人数4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 相当于GDP比重超过10%,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入 境旅游经济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2011-2015年旅游外汇 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接待入境旅 游人数30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突破3亿美元表2 “十二五”期间潍坊旅游业发展目标(预期)年份国内游客(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入境游客人数(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万美元)总收入(亿元)20113387.3272.625.418674.1284.920123895.4313.429.221475.2327.720134479.7360.533.624696.4376.820145151.7414.538.728400.9433.320155924.5476.744.532661498.3年均增速15%15%15%15%15%资料来源:规划组预测2. 产业要素指标规划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5家五 星级饭店,20家四星级饭店;规划创建3-5个省级旅游度假 区;打造6个具有全国影响的节会旅游品牌;培植2-3家龙 头旅游企业集团,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培育1-2个国家级旅 游服务品牌,2-3个省级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旅游服务质量 的提升;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5-6个知名的乡村 旅游示范点,扶持2-3个能够进入全省层面的重点乡村旅游 项目;加快发展自驾汽车营地、旅游房车、游艇俱乐部等旅 游新业态。
三、重点任务(一)打造十大旅游版块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 优化与创新同步”的开发方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打 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地质旅游为亮点, 乡村旅游为特色以及其他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十大旅游版 块1. 民俗文化旅游版块主要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安丘、高密等县市 区潍坊风筝、年画、剪纸、泥塑、仿古铜、嵌银、婚俗等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深 度挖掘文化内涵,做好开发利用工作,开发一批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修学性、度假性等当前最有市场吸引力的民俗文化 旅游产品;规划一批具有传统和典型民俗意义的“专业民俗 旅游村”,开展“入户”的、体验式的“深度民俗旅游”活 动,突出打造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俗旅游社区2. 山水文化旅游版块临胸沂山、嵩山、黑松林、石门坊,青州泰和山、仰天 山,安丘城顶山、五龙山、柘山,坊子九龙涧,诸城马耳山、 障日山等山水自然风光和森林资源得天独厚,适合开发山岳 观光旅游、山水生态旅游、森林度假旅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 注重资源地内部的产品配套,进一步完善山水文化旅游产品 体系开发方面,突出山水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深度挖掘和 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发和老景区的改造提 升工作,塑造亮点和特色。
3. 宗教文化旅游版块青州驼山摩崖石窟佛教造像群、龙兴寺、真教寺、泰和 山“三教”圣地,临胸石门坊崇圣寺,诸城常山万佛园,安 丘青云寺、法兴寺,奎文金宝金泉寺佛教文化产业园等宗教 文化资源有特色、体量大、知名度高,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 展的重要载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提升,要注重融合 旅游要素,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朝觐等 文化旅游产品4. 地质文化旅游版块“恐龙化石”、“山旺化石”、“蓝宝石”、“奇石”是山东 省旅游资源体系中著名的“四石”,诸城市、昌乐县、临胞 县是发展地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加快推进白垩纪恐龙地 质公园综合开发,规划打造山东省首家国家5A级地质景观 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开发 建设有新突破;科学规划,有效整合20余处火山口群资源, 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