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问激活语文课堂的强力引擎.doc
6页追问:激活语文课堂的强力引擎“追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追根究底地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的,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问题、进行编织、重组、整合,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发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并内化为语文能力有效追问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还能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思考习惯和层层追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然而,由于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入,对学生的研读不透彻,或者课堂预设不充分等原因,导致追问形式化、随意化、盲目追问、无效追问等不良倾向,许多有价值的课堂生成遗憾流失因此,有效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须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一、“顺水推舟”——深究1、顺向层进式“追问”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往纵深处发掘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没有办法很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或者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时,教师可这样追问:“能换一种方式表达吗?”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等,引导学生走向准确与规范,使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奥问题直观化。
也可借此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理解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时,教师不妨用文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等问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使浮浅问题纵深化2、顺势迁移型“追问”即通过追问,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或利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运用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常见问法有“此前何处用过此法?”请联系现实谈谈看法”等如学习《黔之驴》 ,我们可以由虎那弱肉强食的暴行联想到人类以强凌弱的罪恶行径,联想到某些强国入侵伊拉克,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学了鲁迅的《故乡》一文后,联想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想像“我”的故乡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追问引导学生思维“向青草的更清处漫溯” ,也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二、“蓦然回首”——实证此追问方法属“逆向式“追问” 即逆着学生思维或知识发生过程追问,这在人物形象分析时常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思维习惯如“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你是怎么分析和概括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等等,让学生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消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巩固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上《最后一课》时,我抓住最后一句“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让学生猜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并即兴模仿他可能会说的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当时韩麦尔先生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感情。
这样既把握到了作者的艺术空白技艺,又培养了学生逆向的思维意识在学习《沉船之前》分析老爵士的形象时,同学们很快概括出他面对灾难的勇敢无畏从容镇定形象我随即追问“从何处感受到此人物形象?”,为了从人性美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出学科的育人价值讲解爵士身份后,我再次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镇定?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挖掘出了深藏在文本背后的人性美虽然只是少数学生有深刻感悟,但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养成分析问题深入到位的习惯三、“横岭侧峰”——变通即异向发散式追问指在思维过程中,其思维并不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去思考,而是突破常轨思维、另辟蹊径的一种追问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 ,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执竿入城》这则笑话,从鲁国人、老人、事件本身、长竿等角度进行分析,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使我们得到多种教益。
教师要变换角度追问,广开言路,引导学生多元化全方位思考认识事物才能帮助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出来,把思维的视角降下去,让课堂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四、 “登堂入室”——搭台此法系分解式追问适用于因提出问题较难,或提出问题太大,或者学生对文本研读不够等,造成学生一时感到老虎吃天——不知从何下口时教师通过追问可以把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降低难度,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逐步攀登高峰如铁凝的《一千张糖纸》文末有一个抛糖纸的细节“那糖纸像彩蝶一样随风飘去”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有何作用?学生一时思维停顿 ”显然问题有些难度接着我追问到:“把这句话中的‘飘’字换成‘舞’字,同学们可以吗?”有学生不加思索的答到:“应该可以,舞字更形象的写出了糖纸抛到空中的情形大部分学生下意识否定这种理解我又补充“看一看两个字表现的心情是否一样?”许多同学豁然开朗,纷纷答到:“飘字表失望的心情,舞字表高兴的心情,两个字不能换”原来“像彩蝶一样”说明孩子曾有着美好的愿望十分珍爱这些糖纸,飘字写出了愿望不能实现后的失望”学生理解到这一点,文末点明主旨的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五、“投石激浪”——审辨文本解读时,学生容易用今天的眼光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评价。
此时,老师若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往往就能找到症结有时不妨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学生往往会在论辩中辩正误,在论辩中长见识,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简单梳理情节后,老师抛出两个谜: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 60 人救出去” 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 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一时间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仁智各一,最后达成共识:哈尔威船长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在沉没之前他也是有办法救出自己的,但他为什么不出来呢?思维火花再次被点燃:一方认为哈尔威无愧于心,是位好船长另一方认为,他心里有愧,不是好船长激烈讨论中各方都列出好几条理由正反双方各抒己见,智慧火花四溅,课堂讨论异常精彩无法预约的精彩源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得益于老师抽丝削茧式的逐层追问巧妙引导这远比教师呆板的运用教材、教参更有实用价值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追问”的成功运用,需要教师具备四个意识:1、问题生成意识有效的课堂追问应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蛰伏的冲动,促成有效教学的生成。
2、规律意识通过追问将知识、方法上升成规律,转化为经验,进而应用于实践3、归整意识将学生零碎的思维与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4、自我追问意识课堂追问最终是把“师生追问”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追问” ,并将追问培养为一种习惯当然,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沾染,都是成功追问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及时有效地追问是实现这巧妙变动的重要策略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互相激发,彼此浸润愿我们教师在磨砺“案头功”的同时更要锤炼“现场功”,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艺术的追问中变成生命的课堂2011 年 2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