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青年教师和名教师培训取向的比较资料.pdf
3页◆— — 记忆中, 并且在未来相同的教育教学问题再出现时 成 为决策选择或行动 的基础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要素是转化力 “ 你不要强迫这些事情运转,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 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考虑和促使人们考虑个人的 和大 家 的 见解 , 并经 过一 段 时 间的技 能 开发 的 实 践 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 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 变革看起来就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 正 目标 ” [3 教师课程转化力的建构是教师通过情 境性思维 、 批判性反思, 探讨他们的决定 、 判断、 行 为及其中隐含的课程价值和意义 课程转化力不在 于控制 , 而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提高判 断和自我管理的层次 教师的课程转化力就是在学 校多元 、 复杂的教育情境 中, 与学生一起从事课程 改革意义的建构 , 及时提供支持和改变课程改革的 环境和条件, 有效地规划丰富的、 智慧的课程资源 三 、 课程视域 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实践 体现“ 教育情感” 和“ 课程智慧” 的教师专业发 展分类培训 ,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自我” 教育, 即体 现一种主体教育思想 鉴于此 , 教师专业发展分类 培训 以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提升名师的课 程转化力为关键要素, 以“ 导学 、 导思 、 导行” 为核心 内容,加强课程知识系统学习和教学思维培训 , 加 大实践性课程设置力度 , 以力求“ 开放” 的教师培养 格局。
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 教育 悟性” , 在种种“ 教学模式” “ 教育技巧” 的背后 , 教师 应有深厚的课程意识作为背景 ( 一 ) 课程视 域 中的教 师专业发展 分 类培训基 本 范式 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 式 以“ 导 ” 为核心 , 重视教 师的 自我教育 , 重视 课 程意识尤其是思维与方法培训 , 以提高其课程素养 其中, “ 导学” 是基础, 其主要 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 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学好课程知识 “ 导思” 是关键 , 就是引导教师学会课程视域中思考和辨析, 提高理 论思维能力和水平 “ 导行” 是 目的, 就是引导教师 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与思考, 转化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学员 自我教育角度而言, “ 导学”即“ 接受习 得” , 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的首要任务 其基本 环节包括 : 一是理论学习, 集 中学习有关显性化的 课程知识 , 其基本内容可根据教师已有水平的不同 而进行灵活的调整 , 但基本方面包括课程论依据 ; 皿 二是方法习得 , 学习教育研究 的基本方法 , 主要包 括扎根理论 、 专 业成长史撰写法 、 案例研 究法 、 行动 研究 、 个性及人格分析法等 ; 三是专题研讨 , 主题由 培训专家和教师商讨确定 , 例如课程 目标 、 课程内 容和实施 、 课程评价等 , 方式采用邀请有关专家作 专题讲座等; 四是交流分享 , 以“ 教师的课程意识” 为主题 , 交流和分享理论学习、 方法习得和专题研 讨过程中产生或发现的, 课程视域中有关教师角色 定位的认识、 疑难、 困惑等问题。
从学员 自我教育角度而言 , “ 导思” 即研究发 现 , 是名师培训的关键 基本环节包括 : 一是批判阅 读 ,要求名师批判性地阅读指定的课程论著作 , 并 做出批注, 阐述 自己的理由; 二是拓展阅读 , 名师体 验性地研读指定的国外课程论 、 教学论著作或者其 他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j是反思研究 , 结合理论学 习和读书收获, 回顾 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生 的成功故事 、 困惑事件 , 或者讲述对 自己触动很大 的特殊事件并进行根源反思; 四是交流分享—— 以 “ 我的教育故事” 为主题 , 结合读书与反思 , 名师运 用叙事手法 , 讲述 自己的教育故事 , 交流分享从中 发现的问题与困惑, 分析 自己独特的教育人格和个 人知识的存在和作用 ; 五是理论建构, 培训专家和 名师合作 , 整理和分析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的新 发现, 从中提炼出富有理论价值的主题或课题 , 进 行深入研讨和理论建构 , 并撰写成论文 在此过程 中, 重视对名师就教育教学课程改变方法和技能上 的指导 , 开设一些对研究课题具有指导性 、 操作性 的专题课 , 切实引导名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 探索。
“ 导思” 重在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 , 提升课程 转化力 , 如教师的课程 目标意识 、 课程实施专业意 识和行为、 课程评价力等 名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学 科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提升课程转化力也是教师 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为它能使名师产生较高水 平的工作满意感和成功感, 并使其强烈意识到 自己 的专业和智力得到发展, 这对名师 自身的进步和发 展无疑具有很大 的激励作用 从学员 自我教育角度而言 , “ 导行” 即实践探 索 , 是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有效保 障 其基本 环节包括 : 一是合作研究 , 培训专家到学员所在学 校, 与学员合作进行“ 现场教学” , 探索教师专业成 长的规律 , 发掘教师的个人知识 在这培训阶段中, 要以个别开发指导为主, 让教师 自己设计 自己的学 习活动, 或通过指导教师制订的开发方案促进教师 积极进行个别指导下的学习 教师显然具有较强的 自我教育能力 , 他们能恰 当选择学习 目标 , 对 自己 的学 习需 要能作 出最适 当 的判 断 二是实 践指 导 , 教师把培训中得到的收获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有 意识地对 自己的课程理念、 教育行为进行相应的分 析 、 反思 、 总结 , 进行教学改变的试验。
是交流分 享 , 以“ 我和我的教育” 为主题 , 交流分享个案研究、 现场教学 、 教学改变的经验与体会 四是建构新知, 教师总结培训的收获, 规划个人管理专业生涯发展, 设计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和行动计划 ( 二 ) 以教育情感为起点, 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 意识 青年教师时期是形成基本专业行为的关键期 他们面临的挑战来 自学生、 家长 、 同事和校长 他们 必须改变 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举止言行, 而养成 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行为 如学会运用两分钟的预 备铃 , 学会上好每堂课 , 学会应对学生的调皮 、 恶作 剧和突发事件 , 学会布置和批改作业 , 学会与比自 己年长的学生家长打交道等 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 行为, 知识丰富固然重要, 但课程意识的树立是前 提和关键 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就是缺乏 了前 瞻意 识 课程意识使得青年教师站在教学的起点, 对本 学科的教学进行全程统筹安排 值得青年教师进行 深度并专业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 今天, 教师该怎 样备课” 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实践操作 中, 以教育情感为起点 , 其过程可分为 个阶段 : 阶段 一 是理论学习, 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方式 。
专题讲座 具有针对性 、 时效性和开阔学员课程视野的特点 , 针对学员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根据学员 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专题讲 座 阶段二是课堂引领 , 主要采用学员与名师展示 各 自教育观点 , 分享彼此教育教学经验 , 培养教育 情感的投入 ; 名师的引领 , 课堂的研讨 , 观点的碰 撞 , 在这个展示 、 交流与研讨过程中, 学员的课程素 养得到了真实提升 阶段三是实践探究 , 实践探究 主要采用学员展示 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或进行学员 专题交流 、 学员作专题发言 ( 三 ) 以课程智 慧为追 求 , 提 升名师的转化 力 专业发展培训作为实践哲学 , 其核心概念即转 化力 人类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不同的实践 哲学有不同的特质 , 当用实践哲学的若干理论或主 ,, 0 ◆ 张关注专业发展培训时, 培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转 换或改造 , 或赋予其新的规定性 这个新的规定性 就是课程转化力 确立探究实践的教育立场 、 课程 目光和课程 尺度 , 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分类 培训 的教 育逻辑和基础 , 完成实践的培训转向 名师习惯于 教师的角色 , 具有能力探讨较抽象 、 较深入的课程 问题 , 有带教老师 、 课程编制 、 教学视导能力 , 培训 应对名师提供系统的资助服务,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 里获得较为系统 、 深人的课程知识, 追求课程智慧。
培训课程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集中专题培训, 导师结 对指导, 个人研修实践 、 开展课题研究 、 建立讲师团 制度和“ 名师” 带教骨干教师制度 、 蹲点培训 、 建立 名师个人 网页 , 开展成果展示 活动 在培训方式上 , 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 , 使理论培 训 注重操作 性 , 实践 课程注 重理论 性 采用集 中通 识培训 、 学科实践培训 、 导师和学员交互式个性培 训 、 跨 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 , 切实提升名师的 课程转化力 一是采用“ 互动性” 培训方式 其具体 做法是由学科专家组织学科讲座活动 , 传递学科前 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 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有机结合 , 提升学员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 由 学员将 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 困惑 、 问题提出来 , 学 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 提出预设性 “ 策略” 与“ 建议” 二是“ 实战性” 培训方式 其具体步 骤是先由学员上课,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学员 进行初步诊断, 发现问题 , 导师引导学员有针对性地 探 讨 问题 , 并 将有关 教学理 论 引入课堂 如由不 同 学员执教同一教案, 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 , 进 一 步检验预设性“ 策略” 与“ 建议” 的合理性与有效 性。
三是“ 观摩式” 培训方式, 如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 相互观摩 , 学科问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 , 本市同 行跨学区观摩, 跨地市同行观摩 四是导师和学员 交互式个性培训 , 这种培训方式是 由导 师根据 学员 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指导 参考文献 : [ 1 ]崔允郄.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 的框架[ J ] .教育发展研究, 2 0 0 5 ( 1 0 ) : 1 — 6 . [ 2 ] 程 良宏. 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 的转化[ J ] . 全球教育展望, 2 0 1 3 ( 1 ) : 1 1 3 — 1 2 0 . [ 3 ]欧用生, 杨慧文.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 岸的观点[ M] .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 9 9 8 : 8 4 . 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