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带拼音带译文).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317551936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8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带拼音带译文)第八卷:七言绝句gui yuan闺怨chao dai : tang chao zud zhe : wang chang ling朝代:唐朝 王 昌 龄gui zhong shao fu bu zhi chou , chun ri ning zhuang shang cui I6u闺 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 妆 上翠楼hu jian mo tou yang liu se , huTjiao fu xu mi feng hou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参军边塞, 建功封侯注释:(1)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 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 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 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2) 凝妆:盛妆,严妆3)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 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4) 陌头:路边5)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6)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参军建功封爵简介: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 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 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闺怨》这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 力强盛参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 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 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 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 “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参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 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曲折,和家境比拟优裕(从下句“凝妆 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 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 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 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 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 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 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 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 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 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 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 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 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 “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 突然,仿佛难以理解C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 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 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 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 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