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二讲、孔子与论语副本.ppt
69页孔子与论语第二讲第二讲• 公元前公元前551551前,有一个叫前,有一个叫颜徵颜徵的女子在尼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山祝祷归家后,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同怎么与众不同?尼山降圣尼山降圣 生逢乱世生逢乱世•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反盂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反盂::即头即头顶中间低四顶中间低四周周高),而且面部有高),而且面部有“七露七露”,眼,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和母亲和母亲颜徵颜徵就把他扔在野地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 ----徵徵 zhǐ zhēng 古代五声音阶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 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谁?“龙生虎养鹰打扇龙生虎养鹰打扇”华华夏夏思思想想智智慧慧的的源源泉泉中中华华传传统统文文化化的的先先师师至圣孔子至圣孔子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 9女,无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当时叔梁纥已征当时叔梁纥已6666岁,颜征还不到岁,颜征还不到2020岁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陬陬zōu 天不生仲尼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朱子语类》卷3 3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孔子,不能,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道《《论语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1988年年初年年初75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论语》》里面去找智慧里面去找智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论论语语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智智慧慧的的结结晶晶 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三家店”,在上古中国,,在上古中国,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墨家消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墨家消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家因此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家因此也是三家:儒、道、佛对这三家各有一也是三家:儒、道、佛对这三家各有一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会有病(动乱)时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会有病(动乱)时要用到;佛家则是个百货店,日常百货也要用到;佛家则是个百货店,日常百货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必不可少的巍巍儒释道,泱泱华夏魂巍巍儒释道,泱泱华夏魂一部一部《《论语论语》》与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一部书竟然指导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岿然屹一部书竟然指导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岿然屹立立20002000多年!多年! 岿岿kuī 1、高大屹立的样子,、高大屹立的样子,2、小山丛列。
小山丛列•东方,儒家文化圈也!一部书竟然让整个东亚展现东方,儒家文化圈也!一部书竟然让整个东亚展现出共同的文化风貌,从而与西方世界决然有别!出共同的文化风貌,从而与西方世界决然有别!•一部书,历经百年劫难,竟然依旧浴火重生!在信一部书,历经百年劫难,竟然依旧浴火重生!在信息时代依然为迷茫的人们能指导人生,并让我们这息时代依然为迷茫的人们能指导人生,并让我们这个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拐棍,看到文化复兴的希个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拐棍,看到文化复兴的希望!望!一代圣人一代圣人 泽被千秋泽被千秋•1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朱子语类》》•2 2、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北宋宰相赵普 •3 3、一部、一部《《论语论语》》可以打倒希腊七贤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法法• •魁奈魁奈 •4 4、、““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 ““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知道追求财富,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知道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
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生活,真是太不幸!像中国人那样生活,真是太不幸!”“”“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伏尔泰 1、雅典的梭伦梭伦- 他的格言是“避免极端”Solon of Athens - "Nothing in excess"2、斯巴达的契罗- 他的格言是“认识你自己”Chilon of Sparta - "Know thyself"3、米利都的泰勒斯泰勒斯- 他的格言是“过份执著稳健只会带来灾难”Thales of Miletus - "To bring surety brings ruin"4、普里恩的毕毕阿阿斯斯- 他的格言是“人多手杂”Bias of Priene - "Too many workers spoil the work"5、林度斯的克留勃拉克留勃拉- 他的格言是- “凡事取中庸之道”Cleobulus of Lindos - "Moderation is the chief good"6、米蒂利尼的庇塔碦斯庇塔碦斯- 他的格言是“紧抓时机”Pittacus of Mitylene - "Know thine opportunity"7、科林斯的勃吕安德勃吕安德- 他的格言是“行事前要三思”Periander of Corinth - "Forethought in all things"希腊七贤希腊七贤【补充】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汲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中国人不可不知中国人不可不知: :五句五句《《论语论语》》经典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 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学什么?1、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做人?2、学习如何做事?、学习如何做事?子贡问:子贡问:““有没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身奉行呢?””孔子说:孔子说:““那大那大概是概是‘‘恕恕’’字吧字吧!自己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做给别人做孔子说:君子明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知道利益坦:安也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经常陷于忧惧之中,计,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心绪不宁。
于丹于丹《《论语论语》》心得心得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佶屈聱牙说他到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佶佶(jí)屈聱屈聱(áo)牙牙走近孔子走近孔子 走进走进《《论语论语》》走近孔子走近孔子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文化名人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
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 孔子(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551-公元前-公元前479479))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学派————儒家走近孔子走近孔子走近孔子走近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仁仁””即即““爱人爱人””他把把““仁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目的,使““仁仁””和和““礼礼””相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他一心向往的““大同大同””理想走近孔子走近孔子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弟子三千余人,身,身通六艺(礼、乐、射通六艺(礼、乐、射yìyì 、御、书、、御、书、数)者数)者七十二人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等教学原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的的教学精神以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为不知””和和““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的学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射射yì: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 六艺六艺 中国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周礼·保氏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通五经贯六艺”的的“六艺六艺” 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易》》、、《《书书》》、、《《诗诗》》、、《《礼礼》》、、《《乐乐》》、、《《春秋春秋》》。
六艺现代解释,包括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礼、乐、射、御、书、数数”等六种技艺等六种技艺走近孔子走近孔子 他先后删他先后删《《诗诗》《》《书书》》,,订订《《礼礼》《》《乐乐》》,修,修《《春秋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老而喜《《易易》》,曾达到,曾达到““韦编三韦编三绝绝””的程度孔子一生的主要言的程度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成《《论语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学派的经典韦编三绝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走进走进《《论语论语》》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
是早期是早期语录体语录体散文 《论语》以《论语》以记言记言为主,故称语论,为主,故称语论,编纂编纂的的意思,应读意思,应读l lú ún n; ;语,语,言谈言谈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门弟子为主纂纂(zuǎn) 论论lún走进走进《《论语论语》》 在内容上:在内容上:《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一《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作的记录,有一部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作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就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分没有问,就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别人的言论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走进走进《《论语论语》》 在表达上: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走进走进《《论语论语》》 《论语》《论语》与另外几部书合称为与另外几部书合称为““四书五四书五经经”” ““四书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孟子》合成““四书四书””,也叫,也叫““四子书四子书”” ““五经五经””: :是《诗》《书》是《诗》《书》《《礼》《易礼》《易》《春秋》五本书的合称》《春秋》五本书的合称。
《《大学大学》》 作者:不详(相传作者:不详(相传为为孔子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曾参曾参所作)所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大学》》原为原为《《礼记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程颐兄弟把它兄弟把它从从《《礼记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朱熹将将《《大学大学》《》《中庸中庸》《》《论论语语》《》《孟子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四书》》,从此,从此《《大学大学》》成为成为儒儒家家经典至于经典至于《《大学大学》》的作者,的作者,程颢程颢、程颐认为是、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孔氏之遗言也言也”朱熹把《《大学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经”一章,一章,“传传”十章认为,十章认为,“经一章盖经一章盖孔子孔子之言,而之言,而曾子曾子述之;其传十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就是说,“经经”是孔子的话,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曾子记录下来;“传传”是曾子解释是曾子解释“经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记录下来 《《大学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 。
《《大学大学》》以人的修身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颢颢 hào《《中庸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极力尊崇《《中庸中庸》》南宋朱熹又作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中庸章句》》,并把,并把《《中庸中庸》》和和《《大学大学》》、、《《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并并列称为列称为“四书四书”。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礼》》于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中庸中庸》》强调强调“诚诚”,认为,认为“诚诚”是实现是实现“中中庸之道庸之道”的关键 孟子周游列国孟子周游列国《《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孟子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四书”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兼爱兼爱”、、“非攻非攻”,主张德治南宋时朱,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熹将《《孟子孟子》》与与《《论语论语》《》《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合在一起称合在一起称“四书四书”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礼礼》》-----《《礼记礼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古藉,曰:《《诗经诗经》《》《尚书尚书》《》《礼经礼经》《》《乐经乐经》《》《周周易易》《》《春秋春秋》》。
其中其中《《乐经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五经”)()(《《礼经礼经》》汉代是指汉代是指《《仪礼仪礼》》,宋以后,宋以后《《五经五经》》中的中的《《礼经礼经》》一般是指一般是指《《礼记礼记》》)十三经是)十三经是《《易易》《》《书书》《》《诗诗》《》《周礼周礼》《》《仪礼仪礼》《》《礼记礼记》》 《《春春秋左传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论语论语》》《《孝经孝经》《》《尔雅尔雅》《》《孟子孟子》》 《《礼礼》》-----《《周礼周礼》》是是儒家儒家经典,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军事家周公旦周公旦所著,今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思想发展到战国战国后期,融合道、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下九州,天文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法文教,礼乐礼乐兵刑,赋税度支,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上古文化文化史之宝库史之宝库《《书书》》((《《尚书尚书》》)作者不知道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作者不知道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尚”即即“上上”,《《尚书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尧典》《》《皋陶谟皋陶谟》《》《禹贡禹贡》》等 原称原称《《书书》》,到,到汉代汉代改称改称《《尚书尚书》》,,意为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尚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散文总集,是和总集,是和《《诗经诗经》》并列的一个并列的一个文体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应是一部体例体例比较完备的比较完备的公文公文总集总集((《《中国最早的公文总集中国最早的公文总集——<尚书尚书>》》))《《易易》》——《《周易周易》》,汉史家,汉史家司马迁把它列为司马迁把它列为“群经之首群经之首”和和“大道之源大道之源”,与,与《《书经书经》》(尚(尚书)书)《《诗经诗经》《》《礼经礼经》《》《春秋经春秋经》》合称为合称为“五经五经”。
《《周易周易》》是是我国古代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包括学典藉,包括《《易经易经》》和和《《易传易传》》两部分《《易经易经》》作者何人,作者何人,成于何时,迄今仍无定论成于何时,迄今仍无定论《《汉汉书书.艺文志艺文志》》提出提出“人更三圣,世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易传传》》以解经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五经”之之一《《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由于《《春秋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春秋》》所记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的的《《左传左传》》《《公羊传公羊传》》和和《《谷梁传谷梁传》》。
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他的人生: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他的人生:孔子生平故事孔子生平故事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 在在希腊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在公元前624624——前前547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540540——前前480480年),年),在在印度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在中国中国有有孔孔子子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晏婴、子产,思想家、子产,思想家老老子子,历史家倚相、,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左丘明,军事家,军事家伍子胥伍子胥、、孙孙武等 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明辨不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子子曰曰:“学而学而时时习之,不习之,不亦亦说说乎?有乎?有朋朋自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知而而不不愠愠,不亦君子乎?,不亦君子乎?”也也通通“悦悦”,愉快,愉快了解 ((自己的长处自己的长处))却生气,发怒生气,发怒论语中特指孔子论语中特指孔子孔子说孔子说:“学习了之后要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学习了之后要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不也高兴吗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自己的长自己的长处别人不了解处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发怒却不生气、不发怒,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的人吗?”((阐述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阐述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按一定的时间按一定的时间志同道合的人从从【【1·4】】曾子曰曾子曰①①::“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②②;为人谋而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③??”【【注释注释】】①①曾子:姓曾,名参(曾子:姓曾,名参(shēn身),身),字子舆。
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年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子”②②省(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③ 传:受之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孔子教学,有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孔子教学,有“六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今译今译】】曾子说: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子在川上曰: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 翻译翻译:孔子站在河边说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流逝的日子呀的日子呀,象水一样象水一样 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在其中 子曰: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译文译文】】 孔子说: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严峻考验 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季氏将伐颛季氏将伐颛(zhuān )臾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孔子曰:“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夫颛臾,昔者先王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社稷稷之臣也,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伐为??”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子,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子,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彼相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颛臾,今夫颛臾,固固而近于费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求!君子疾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既来既来之,则安之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相相夫子,远人不服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墙之内也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人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只需担人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翻翻 译译 季季氏氏,,本本文文当当指指季季康康子子,,姓姓季季孙孙,,名名肥肥康康”是是谥谥号号,,“子子”是是尊尊称称,,前前492年年继继其其父父季季桓桓子子之之后后,,任任鲁鲁国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岁,前552年生,卒年不祥季康子年生,卒年不祥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季路(前季路(前542——前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文中人物请大家想一想请大家想一想•一问:•事件背景是什么?•季氏将伐颛臾背景简介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二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冉有说的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 季氏将伐颛季氏将伐颛(zhuān )臾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颛于颛臾 孔子曰:孔子曰:“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夫?夫颛臾,昔者先王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之中矣,是社稷社稷之臣也,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伐为??”三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第五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列举了哪几条反对的理由对于攻伐颛臾,孔子列举了哪几条反对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什么思想?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什么思想?以德为政以德为政四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五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夫子欲子,吾二臣者皆不欲夫子欲子,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要做到‘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管理者的失职管理者的失职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不欲”吗?如果不是吗?如果不是真的,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真的,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并非真的“不欲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七问:七问: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文德以来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
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八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哪三个错误?•一错一错——远人不服不能来远人不服不能来•二错二错——分崩离析不能守分崩离析不能守•三错三错——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九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祸起萧墙”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古代宫室建筑结构古代宫室建筑结构陈力就列陈力就列:贡献自己才能去担负职务开柙出虎开柙出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寄来归附,就应使其安居乐业。
分崩离析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的做事祸起祸起萧墙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一池落花两样情一池落花两样情 需要改变的是内心需要改变的是内心 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不愤不启,不悱悱(fěi)不发,不发,举一隅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 宋代理学家宋代理学家朱熹朱熹解释: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在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孔子在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了“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填鸭式”、、“满堂灌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在学生,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