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4页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1题18分)沙之聚张抗抗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唯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 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 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 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我惊疑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如仙山琼阁,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 旅游服务,可以山坡上逆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出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裹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身体自是滑板,双手代桨,一个个挂在陡峭的沙坡上,前前后后只见憧憧的人影晃动,像一座座移动的沙丘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沙子藏在鞋里衣里头发里,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为什么,这鸣沙山竟然未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塌?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舒缓而坦然,没有一丝波纹和皱褶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是沙漠里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人们难以察觉风的工作。
人们不会知道,沙子也是可以塑造的不是用强力粘合剂,不是用万能胶,更不是用强于“沙”的水泥,而就是用这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风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中,风,已飘然而去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临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想必是,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声声驼铃,在大漠上丁冬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8.文章三次提到“读不懂鸣沙山”,试分析每一次读不懂的原因6分)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4分) “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20.本文的作者借“沙之聚”的景象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4分) 21.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A.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先写读不懂鸣沙山,再写理解“风聚沙”,最后写由此而产生的感悟。
B.本文为我们展示了鸣沙山奇异的景色,它既雄伟威武,又温情脉脉,虽不断受损,却依旧巍峨,这一切,全赖风之力因此,作者写沙,实际上是“借沙写风”,借景抒情,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C.综观全文,虽然作者意在写风聚沙、写人心之聚,但用了很多笔墨写“读不懂鸣沙山”这是因为鸣沙山是风塑造的,把鸣沙山的奇异之处、令人读不懂之处写出来,其实就是在写风的力量之大,最后再写“风聚沙”就水到渠成了D.本文寓说理于写景之中,理与景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E.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这不仅表现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能写出诗一般的意境,还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方面,句式工整,字数相同,叠词运用自如,夸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参考答案:18.第一次:因为“我”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因为“我”不明白“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 第二次:因为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它的坚实它的刚硬它的有棱有角,又感受到沙的柔软,女性般的温柔,因而弄不懂它的性别 第三次:因为“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但鸣沙山没有低矮下去。
19.这里的风显然是代表了一种精神,而沙子则代表了人,当一种精神为众人所拥有时,它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把人心凝聚起来20.即借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则需要一种精神力量21.BE(B项“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不当E项文中无夸张修辞方法)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
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1. 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B. 《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C. 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D. 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2.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B. 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C. 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 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气象博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