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素养练习 第5章 第7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及综合问题 (含解析).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gu****iu
  • 文档编号:355954688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6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7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及综合问题一、知识梳理1.仰角和俯角在目标视线和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2.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3.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如图③).(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3)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常用结论1.明确两类角(1)方位角: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2)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二、教材衍化1.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米.答案:502.如图,在塔底D的正西方A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5°,在塔底D的南偏东60°的B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A,B间的距离是84 m,则塔高CD=________m.解析:设塔高CD=x m,则AD=x m,DB=x m.又由题意得∠ADB=90°+60°=150°,在△ABD中,利用余弦定理,得842=x2+(x)2-2·x2 cos 150°,解得x=12(负值舍去),故塔高为12 m.答案:12一、思考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2)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3)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4)方位角大小的范围是[0,2π),方向角大小的范围一般是.(  )答案:(1)× (2)× (3)√ (4)√二、易错纠偏常见误区(1)仰角、俯角概念不清;(2)方向角概念不清;(3)方位角概念不清.1.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的方向上,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的方向上,则灯塔A相对于灯塔B的方向为(  )                A.北偏西5° B.北偏西10°C.北偏西15° D.北偏西20°解析:选B.易知∠B=∠A=30°,C在B的北偏西40°的方向上,又40°-30°=10°,故灯塔A相对于灯塔B的方向为北偏西10°.2.在某次测量中,在A处测得同一半平面方向的B点的仰角是60°,C点的俯角为70°,则∠BAC=________答案:130°3.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在炮台顶部测得两条船的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所连的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解析:由题意画示意图,如图,OM=AOtan 45°=30(m),ON=AOtan 30°=×30=10(m),在△MON中,由余弦定理得,MN===10(m).答案:10考点一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应用型)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核心素养:数学建模角度一 测量距离问题 (2020·福建宁德5月质检)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被誉为“地球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我国拥有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若要测量如图所示的海洋蓝洞的口径(即A,B两点间的距离),现取两点C,D,测得CD=80,∠ADB=135°,∠BDC=∠DCA=15°,∠ACB=120°,则图中海洋蓝洞的口径为__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在△ACD中,∠ACD=15°,∠ADC=150°,所以∠DAC=15°,由正弦定理得AC===40(+).在△BCD中,∠BDC=15°,∠BCD=135°,所以∠DBC=30°,由正弦定理=,得BC===160sin 15°=4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1 600×(8+4)+1 600×(8-4)+2×1 600×(+)×(-)×=1 600×16+1 600×4=1 600×20=32 000,解得AB=80.故图中海洋蓝洞的口径为80.【答案】 80解决距离问题的两个注意事项:(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的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都可用,就选便于计算的定理. 角度二 测量高度问题 (2020·吉林长春质量监测四)《海岛算经》是中国学者刘徽编撰的一部测量数学著作,现有取自其中的一个问题: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几何?其大意为:如图所示,立两个三丈高的标杆BC和DE,两标杆之间的距离BD=1 000步,两标杆的底端与海岛的底端H在同一直线上,从前面的标杆B处后退123步,人眼贴地面,从地上F处仰望岛峰,A,C,F三点共线,从后面的标杆D处后退127步,人眼贴地面,从地上G处仰望岛峰,A,E,G三点也共线,则海岛的高为(注:1步=6尺,1里=180丈=1 800尺=300步)(  )A.1 255步          B.1 250步C.1 230步 D.1 200步【解析】 因为AH∥BC,所以△BCF∽△HAF,所以=.因为AH∥DE,所以△DEG∽△HAG,所以=.又BC=DE,所以=,即=,所以HB=30 750步,又=,所以AH==1 255(步).故选A.【答案】 A解决高度问题应注意的3个问题(1)要理解仰角、俯角的定义;(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底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3)注意山或塔垂直底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角度三 测量角度问题 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2-2)n mile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15°的方向航行4 n mile到达海岛C.(1)求AC的长;(2)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求∠CAB的大小.【解】 (1)由题意,在△ABC中,∠ABC=180°-75°+15°=120°,AB=2-2,BC=4,根据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2-2)2+42+(2-2)×4=24,所以AC=2.(2)根据正弦定理得,sin∠BAC==,所以∠CAB=45°.解决角度问题的三个注意事项(1)测量角度时,首先应明确方位角及方向角的含义;(2)求角的大小时,先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弦或余弦值;(3)在解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过程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综合使用的优点. 1.一艘游轮航行到A处时看灯塔B在A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海里,灯塔C在A的北偏西30°,距离为12海里,该游轮由A沿正北方向继续航行到D处时再看灯塔B在其南偏东60°方向,则此时灯塔C位于游轮的(  )A.正西方向 B.南偏西75°方向C.南偏西60°方向 D.南偏西45°方向解析:选C.如图:在△ABD中,B=45°,由正弦定理有=,AD==24.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2=AC2+AD2-2AC×AD×cos 30°,因为AC=12,AD=24,所以CD=12,由正弦定理得=,sin∠CDA=,故∠CDA=60°或者∠CDA=120°.因为AD>AC,故∠CDA为锐角,所以∠CDA=60°.2.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 m且和P,Q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90°,∠PAQ=∠PBA=∠PBQ=60°,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解析:由已知,得∠QAB=∠PAB-∠PAQ=30°.又∠PBA=∠PBQ=60°,所以∠AQB=30°,所以AB=BQ.又PB为公共边,所以△PAB≌△PQB,所以PQ=PA.在Rt△PAB中,AP=AB·tan 60°=900,故PQ=900,所以P,Q两点间的距离为900 m.答案:900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解析:由题意,在△ABC中,∠BAC=30°,∠ABC=180°-75°=105°,故∠ACB=45°.又AB=600 m,故由正弦定理得=,解得BC=300 m.在Rt△BCD中,CD=BC·tan 30°=300×=100(m).答案:100考点二 求解几何计算问题(综合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交叉使用公共条件,求出结果,求解时要灵活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将几何性质与正弦、余弦定理有机结合起来. (一题多解)(2020·湖南衡阳第三次联考)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0<∠DAB<,AD=2,AB=3,△ABD的面积为,AB⊥BC.(1)求sin∠ABD的值;(2)若∠BCD=,求BC的长.【解】 (1)因为△ABD的面积S=AD×ABsin∠DAB=×2×3sin∠DAB=,所以sin∠DAB=.又0<∠DAB<,所以∠DAB=,所以cos∠DAB=cos=.由余弦定理得BD==,由正弦定理得sin∠ABD==.(2)法一:因为AB⊥BC,所以∠ABC=,sin∠DBC=sin=cos∠ABD==.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CD==.由余弦定理DC2+BC2-2DC·BCcos∠DCB=BD2,可得3BC2+4BC-5=0,解得BC=或BC=-(舍去).故BC的长为.法二:因为AB⊥BC,所以∠ABC=,sin∠DBC=sin=cos∠ABD==.cos∠DBC=cos=sin∠ABD=.sin∠BDC=sin(π-∠BCD-∠DBC)=sin=cos∠DBC-sin∠DBC=.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求解该题第(2)问时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灵活利用“AB⊥BC”,将已知条件和第(1)问中所求值转化为△BCD内的边角关系.解决平面图形中的计算问题时,学会对条件进行分类与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尽可能将条件转化到三角形中,这样就可以根据条件类型选用相应的定理求解.如该题中,把条件转化到△BCD中后,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就可以求出BC的长.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为锐角,AD⊥BD,AC平分∠BAD,BC=2,BD=3+,△BCD的面积S=.(1)求CD;(2)求∠ABC.解:(1)在△BCD中,S=BD·BC·sin∠CBD=,因为BC=2,BD=3+,所以sin∠CBD=.因为∠ABC为锐角,所以∠CBD=30°.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C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