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针灸医籍选读.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92863898
  • 上传时间:2024-0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46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帝内经---灵枢经》文选九针十二原第一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 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 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要想 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 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 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 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岐伯答道:让我 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原文二: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低劣的医生死守 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 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 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 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 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 减时,不可追而泻之。

      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 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所以必须掌握 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 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 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 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原文三: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 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下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 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 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 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 为奇妙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 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 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 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

      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 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 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原文四: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 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 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 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 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原文五:凡是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 如果五脏之气在里面已经竭绝了,反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阴愈虚了,这就 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 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 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 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 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 害,即行出针,却会使邪气留滞不散。

      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 气留滞则会发痈疡原文六: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 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 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 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 况原文七: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 塞现象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 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 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 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 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风、雨、寒、暑等天之邪气(即外邪)侵袭人体的情形是怎 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多是侵犯于人体的上部黄帝问邪气侵袭部位在 上在下,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回答说在上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 致;在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

      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事实并非绝对 如此因为邪气还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所以说外邪侵犯了人体,发病的部位并不 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外邪侵袭了五脏的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外邪 侵袭了阳经,就直接流传到这条经循行的通路上发病原文二: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 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才目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 通象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 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 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 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 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 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 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 部而是直接侵人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 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原文三:黄帝问外邪侵袭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通常 是从手臂或足胫的内侧开始的。

      因为在手臂和足胫的内侧这些地方,皮肤较薄, 肌肉也较为柔润,所以身体各部位都同样感受到风邪,而这些部位却最容易受伤原文四: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 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 受伤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才目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 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 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 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 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 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原文五: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 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出现 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 足;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 实而微有热;出现涩脉的病证,属于气滞,且阳气不足而微有寒(按本句原文为” 多血少气”,而涩脉实为气滞少血,故疑”多血”乃为"少血”之误,详见按语)。

      所 以,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 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 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 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在针刺治疗出现滑脉的病变时, 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 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在针刺治疗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 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 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 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 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 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原文六: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 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 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 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

      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 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 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 于治疗内腑的病变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应当 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才目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黄帝说六腑各自之 腑气与足三阳经才目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 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 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 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原文七: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颜面发热的,是足阳 明胃腑发生病变的反映;手鱼际部位之络脉出现瘀血的,是手阳明大肠腑发生病 变的反映;在两足跗之上(冲阳穴处)的动脉出现坚实而竖或虚软下陷的,也都是 足阳明胃腑病变的反映,这一动脉(冲阳脉)还是测候胃气的要脉所在大肠腑病 变的症状,表现为肠中阵阵切痛,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往来冲激而发响的肠鸣;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会立即引起泄泻,并在脐周发生疼 痛,其痛难忍,不能久立。

      因大肠的证候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取用大肠腑的 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进行治疗胃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腹部 胀满,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痛势由此而上,支撑两旁的胸胁作痛, 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 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作痛,腰 脊牵引睾丸发生疼痛,并时常会见到小便窘急以及里急后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况,同时还会在小肠经的循行通路上出现耳前发热,或耳前发冷,或惟独肩部发 热,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或是络脉虚陷不起等现象这些证候,都是 属于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当取用小肠腑在下肢的下合 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来进行治疗三焦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气滞所 致的腹气胀满,少腹部尤为满硬坚实,小便不通而尿意窘急;小便不通则水道不 利,水道不利则水液无所出,若水液泛溢于肌肤就会形成水肿,若水液停留在腹 部就会形成胀病三焦腑的病候变化,会在足太阳膀胱经外侧的大络上反映出来, 此大络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之间;此外,其病候变化,亦会在其本经(手 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上反映出来。

      三焦腑有病,当取用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 即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来进行治疗膀胱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偏肿 且疼痛,若用手按揉痛处,就会立即产生尿意,却又尿不出来;此外还会在膀胱 经循行通路上出现肩背部发热,或是肩背部的经脉所在处陷下不起,以及足小趾 的外侧、胫骨与足踝后都发热,或是这些部位的经脉循行处陷下不起这些病证, 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来进行治疗胆 腑病变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