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doc
4页题目: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作者姓名: 秦 诚学 校: 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地 址: 江苏省睢宁县东升街宁海外国语学校邮 编: 221200联系: 13813455103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认为是要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教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道路,首先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然后作文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教学形式生活化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生活,表达生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生的作文上个台阶,具有灵性,充满生活气息关键词】作文教学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当前,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分值大幅提高社会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无疑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致使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作文教学加以指导。
只有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为着生活的向上向前发展而作文,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构想:一、回归生活 言之有物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习作,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一定会像“丰盈而不枯竭”的泉源, “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溪水一) 、解放心灵,善于引导学生1)众所周知,只有内容真实,是自己的真实见闻或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才容易把文章写具体,才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快乐的事情;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才会感染人,打动人所以我们要引 导 学 生 从 自 己 身 边 寻 找 真 实 的 写 作 材 料 , 而 我 们 现 在 教 学 中 有的 学 生 往 往 认 为 作 文 “没 什 么 东 西 好 写 的 , 也 不 知 道 怎 么 写”; 咬 着 笔 杆 子 无 从 下 手 , 写 出 来 的 作 文 也 很 空 洞 , 他 们 往 往 因 言之 无 物 而 感 到 苦 恼 , 甚 至 对 写 作 有 一 种 恐 惧 感 , 产 生 一 种“愁 作 文 ”的 病 根 。
这 时 我 们 老 师 就 应 该 告 诉 学 生 作 文 的 材 料 就 在 自己 身 边 , 色 彩 斑 澜 ,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活 就 是 写 作 的 源 泉 如一次上课,我带来了一条香蕉,在课堂上演示,分成不同姿势让学生写写像什么交流的时候,体现在学生笔下的香蕉,有的写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有的写跟小船的样子差不多,有的写像弯弯的豆角就这样,学生兴趣来了,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2)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可以寻找到众多写作材料的所以教师教学生写作的课堂不一定总是在课内,可以引导他们走出去寻找写作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将学生带到课外例如:冰消雪化时,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找春;百花盛开时,可组织学生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金风送爽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了秋天的原野;隆冬季节里,可组织学生参观,体会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的课堂教师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化愁为趣” ,爱上写作。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周围的变化,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例 如 引 导 学 生 在 每 天 上 学 时 仔 细 观 察 , 将 会 发 现 上 学的 路 本 来 坑 坑 洼 洼 原 本 一 到 下 雨 就 泥 泞 不 堪 的 “水 泥 路 ”, 如 今 已 变 成 了 真 正 的 宽 广 的 平 坦 的 水 泥 路 , 路 旁 原 本 低 矮 破 旧 的 民 房 正在 建 成 一 幢 幢 小 洋 房 ; 还 可 以 引 导 他 们 回 忆 往 昔 , 想 想 漫 长 而 有 趣 的 寒 暑 假 , 天 真 可 爱 的 童 年 , 以 及 平 时 生 活 中 的 琐 事 等 这 些 亲 身 经 历 , 这 些 所 思 所 想 , 其 实 就 是 学 生 自 己 的 最 佳 作 品 材 料 教 师 通 过 这 样 的 引 导 就 能 让 学 生 明 白 作 文 就 在 生 活 中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明了的语言素描周围人或事物的能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二) 、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习作遵循陶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以 “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 , “我笔诉真情”的冲动,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让学生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的,是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以活动促行动、以体验促发展,激活学生写作欲望1) 、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利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开展我爱家乡活动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可以通过以说促写,将活动的内容写成演讲稿,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前不久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我观现在的初中生活”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很高,表现积极,演讲内容真实而饱含感情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之前,教师如能做到结合当前阅读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活动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作文教学融会贯通,活动的效果将更加突显二、开展阅读,拓宽视野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他们都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以读促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迁移,教给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一)、阅读要有针对性,我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阅读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能把厚书读薄,取其精华,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并提出一些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其次是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其次,引导学生以读促写,把薄书读厚,举一反三,每次读过一本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读写结合,读写迁移二) 、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如开展与书交朋友活动,并通过“读书汇报会”予以具体化,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依次整合思考,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激活学生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 ,教师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进而思维碰撞能激活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能学习,自主习作达到“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写” ,以用为目的的实效同时,为激发学生对语言积累持久的兴趣,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积累性的活动,如:“漫游成语王国” 、 “趣说歇后语” 、 “童谣伴我行” 、 “古诗朗诵会” 、 “名著大家谈” 、 “佳句百花园” 、 “童话故事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三) 、在阅读中积累材料鼓励学生在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中,将发现的一些心动的语言现象,有感触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按写人(外貌、神态、心情、动作……) ,写景(花草树木、风雪雨露、山川河流……) ,写物(静物、动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制作成积累卡,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这样的积累卡,把零碎的、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连为一个个知识链点、知识块,以便于信息的记忆,便于对信息进行同化、顺应,便于对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似块)进行重新建构,也便于写作、说话时信息的提取。
这样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度,就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三、学会鉴赏,健全人格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常言说:“文如其人” ,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赞美英雄,讴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颂扬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苗头,加以引导如一位学生写《我最深爱的人》 ,她深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早晨在她醒来之前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早饭,而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这就流露了学生审美观的不健全由于有些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因此,老师应主动家访,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紧贴时代的脉搏,把写作的触角引向社会,如: “五一”节让学生写《劳动最有滋味》 ;“国庆节”让学生写《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征文。
开展征文比赛以赛促练,达到训练的最优化,实现了习作与学做人的和谐统一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语文作文教学一定会走上它的康庄大道参考文献】①《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国枢 ②张化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上城教育研究,2004. ③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