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设计-现当代文学论文】郭嵩焘对湖湘文化承继、超越和批判之探析.doc
4页郭嵩卷对湖湘文化承继、超越和批判之探析论文关键词:郭嵩蠢;湖湘文化;归臆论文摘要: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惡白觉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对其求真务实作风进 行独特阐析,对其服务现实木色进行极力张扬郭氏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耙重农抑商传 统向重商求富的方向飞跃,把理学道徳层面向中体西用结合的方向飞跃他还对湘省弥漫的 守旧的风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湖湘文化的缺憾进行有胆有识的批判一、承继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一) 对其求真务实作风的独特阐析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长于岳阳湘阴,就读 于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离熹(1818-1891),曾任兵部侍郎,广东巡抚,是 名符其实的封礦大吏,后来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第一位驻外公使郭离熹把儒家治国 理念与洋务思想广泛运用实践Z中,处处透视着实学精神咸丰十年,郭离漱通过白己3年在朝廷丁作的经验,在致陈孚恩的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推求国致弊Z由,在以例文要涂伤,而事皆内演例者,条例也处理问题不调查研究, 不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只知道照其葫芦価飘,抄袭陈例正是针对时脾,郭离熹提岀:” 勿亦稍宽假以例文,以求理财行政Z实效,天下事其犹可为乎?”这正是他这种实学精神的 反映。
出使英法,郭高慝感触最深的是中西人心风俗社会风气的差异他认为“实事求是,西洋 Z木也西人格致Z学,所以牢笼天地,驱役刀物,皆实事求是Z效也正是基于求实精 神,西方人勤于考求,集思广益,不遗余力,“深求而极论Z,皆可以通神明穷造化”西方 社会口益发达,他盛赞欧洲议会民主,特别强调,两党公开辩论政治得失,影响及于全社会, 从而形成人们求实的风气,他把政治、教育、风俗视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因为有了议会 民主制,所以朝廷行政公开,人们对国事可以畅所欲言,平民可以向政府上书言事,不必像 中国那样尊者讳,不允许百姓议论朝政西方在这种体制下•教疔重实学,学校培养学生面 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使Z树立敢说实话的信念人人如此,人际交往H然注重贯彻追求 真理,注重实效的可贵品质二) 对其服务现实木色的极力张扬经世致用的精髓在于关注现实,应时而动,而郭离熹所处时代最大的现实就是西方人侵的 问题,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湖湘精神熏陶的郭嵩惡,乂得天独厚地拥有零距离接触西方文明 的条件,不顾朝野上下的声讨,由“以夏变夷”转为“以夷变夏”,一生获谤而无怨无悔地“赞西化”,亦是情理Z中的事情了他进而提出“西方富国强兵Z术,尚学兴艺之方,与 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这样的真知灼见。
郭离慝乃以老病Z身,奔走七万里H京师士大夫,下及乡里父老,相与痛低Z,使不 复以人数英使且以谢过为辞,陵迫百端衰年颠沛,乃至此极这一年他已59岁,衰病 交加,常年服药他以老病Z躯,行力里远程,还要背着白京师士人夫到故里乡亲父老的痛 骂是什么力量让他挑起这副费力不讨好的担了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湖湘传统思 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说;“数力•里稈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Z?”更重要的是,他 希望能实地考察一下西方社会,将真实情况介绍到中国来,使人们从“酬梦Z中”清醉过来二、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中,郭禽巻的西洋观无疑产生过非常显著的效应,与此同时, 郭氏更为纯熟掌握的湖湘文化传统,却素以传统羡至保守见称,两者Z间,确实存在很大的 矛压示人评价其西洋观是湖湘文化的叛逆者笔者认为这个对立的两极颇为复杂,需要进 一步探究郭嵩盘既植根于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又市于对西方文明的亲身经验和深人 研究而获得思想上的飞跃,在诸多方曲实现了对湖湘文化的超越一) 由重农抑商传统向重商求富的飞跃中国儒家的传统观念是重义轻利,所谓“君了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千百年来被士大夫奉 为人生的信条。
郭嵩憲是继魏源ZVi,对传统轻利思想进行系统批判的思想家Z—他挑战 世俗,“天下力冊Z利害,吾身固自任乙 认为重义轻利“是俗儒Z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言义,虚文而已,其实朝野上下之心,无一不鹫于利,至于越礼反常而不顾这种 批判,就其深刻性全面性来说,在同时代的思想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在农商关系问题上,郭嵩春对商人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突破了湖湘文化中一 以贯Z的重农抑商传统对于一育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湖湘士人来说,商人必定危害社 会这点几乎是不言自喻,不辨自明的就连王船山这样的智者也非常明确地把商人利益与国 家利益截然对立起來:“贾人富于国而国愈穷农人力而耕Z,贾人诡而获ZZ,以役农 人而骄士大夫并且加以道徳评价:“人主移于贾而国木凋,士大夫移于贾而廉耻丧在 这种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下,羡至到1884年,郭嵩春告老还乡后,在省城禁烟公社会上演 讲“商贾可与士大夫并重”,仍受到王阎运等士绅的批评,“余欲驳议,以众坐谦让未发针 对中国传统的经济观“重农抑商”,郭嵩春最早提出了“以行商为制国Z木”的命题,主张 大胆•开埠通商,形成了 “以通商贾,阜财用为本图”的经济思想经过亲身体验西方国家的 物质文明,亲白比较东西方国力的差距,对于自己祖.国贫弱的根源有了切身感受:“窃观西 洋以商票为木计,祖•国无一闲;中国重士而轻农工商三者……民安得不穷?国安得不弱?郭嵩 庶还批评其脱离民众的实际利益,共至“与民争利”的行为。
在《条议海防事宜折》中提出 应引导民众从事具体求富的商业活动,改善国家与商民关系,实施“导民而从乙 因民Z利 而为Z制”的立国立木Z方,做到“一曰通官商Z情” “二bl通筹公利Z利经济发展了, 自强也就实现了,他呼吁撤销出海禁令,鼓励人民从事近代航运业和制造业,经营工商以谋 利他还奏请纂成通商则例以保护商人利益郭嵩积极侣导引进西方经营管理方式,主张打 破官府垄断,给商民以更多的自由经营空间,“西洋Z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郭嵩憲是近 代中国民办工业的首侣者,要求改革那些障碍T商业发展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历史证实了 他的远见卓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经惨痛代价后,痛定思痛,做出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变的决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规律,这是必然的选择二) 由理学道徳层次向中西体用结合的飞跃认识西方,是鸦片战争后摆在近代中国湖湘人士面前的一项历史重任,郭嵩春对西方的认 识由物质层面深人到制度层曲他认为西方政教有利有弊,主张学习西方而又保持木民族的 优良传统,将中西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这与当时湖湘人士对中西文化关系还停留在有关理 学道徳层次上的比较是很不相同的作为处于中西文化交锋Z颠峰浪顶的人物,郭嵩春既是儒家学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 景,同时又最早对西方文化进行亲身的考察,对西方政治制度冇着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体认。
在他看来,西洋政教集中表现为民主制度,其核心为议会制度,通过对英国议会的实地考察, “两党Z势既定,议论同异,相持不下”,议会却能从中“剂之以平”对于国家大事,西洋 “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育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议会的调节功能使 他感到新奇,西方的民主制度让他感到羡慕而其他湖湘人士的理解则接管于道徳范围内的 教化,它必须像曾国落所说的“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那样严格的修 身程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达到郭嵩嵩也觉察到西洋政教不足Z处,在于议院权力过 重,民气过盛,要求区别对待西方政治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时湖湘人士对此认 识还停留顺传统理学层次上时,郭嵩姦提出“本末论”,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系统认识西 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方面,郭不愧是“寂寞的先行考”,尽管对西方认识有缺点,但绝大 部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真理三、批判湖湘文化缺憾与不足(一) 内地湘省闭塞,弥漫守旧风气湖南是晩清思想斗争特别激烈的省份,既哺育了郭嵩这样的时代先行者,又弥漫浓厚的守 III风气鸦片战争的作战地区主要在广东沿海一带,湖南深处内陆,士大夫既难忖击,又道 路传闻有限,不可能对西方人侵有刻骨铭心的切身感受。
湖南北阻大湖,境内多山,既远离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很少往來,使湖南士人思想保守,消息闭塞, 很不容易接受外部思想的彫响郭嵩受到的攻击是全国性的,而以他的故乡为最烈湘省封建传统极严,最恶洋人听说 郭嵩熹竟然出使外国,群情激愤,“俱论郭摘仙岀使英夷事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 于尧舜2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Z邦传诵一时的联语道出了当时舆论的非 难三湘士人不仅耻与其为伍,对他辱骂备至,讥仙不遗余力,而且还要诉诸暴力,聚集在 省城长沙赶考的文人学士失去理智,一把火烧掉了郭嵩走替洋人修建的上林寺,并扬言要捣 毁郭宅,把郭家老小吓得战战兢兢郭嵩得到家信,向慈禧太示告急恭亲王奕诉为此发函 责问湖南巡抚王文紹,王置若圈闻,不了了Z一个二品大员的家闹得如此乌烟瘴气,惊动 总理衙门亲自过问,湖南巡抚居然敢敷衍了事,自然因为有从京师到地方的强大舆论作后盾 郭嵩大遭忌恨的根源,在于他常常宜讲西方比中国强,忘记了 “夷夏Z防”的祖训郭冋乡 后,街头巷尾,屡出流言,官府不示以札,士绅更谣言攻汗,诸生则揭贴管毁郭嵩熹对此毫不理会,积极予以批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明白湖南的乱彖不是 局部的,而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他总结举国上下的政治是“君骄臣谄”。
为了冋击种种谣言 与攻击,郭嵩惡将自己有关洋务的奏议书说编辑成《罪言存略》于1879年7月刊行,希望 占领部分舆论阵地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拚了声名”,不顾世谷Z毁誉,大声疾呼 人们关心时务,清醒头脑,从虚骄Z气中振作起来二) 历史条件局限,不明文化糟粕郭嵩春晚年的心境凄苦、孤独,归隐的内心充满对国事的优虑与不为人理解的痛苦大势 所趋,力-事敝坏,人心从Z而靡,无可与共语者而且家道中落,儿女亲人陆续离世,H发 人送黑发人的创痛可想而知,他的精神世界,正如深秋的荒原,广裹而凄凉在他晚年的II 记中,频频出现寻觅墓地的记载他虽然屡次批判过机器开矿,兴建铁路会伤害风水之说为“大谬”,但自己仍然迷信葬地的风水,希望能找到一块宝地长眠,给了孙后代带来无限的 幸福也许一个为真理执肴追求了一辈了的倔强士子,在浓密的封建黑网一层一层套得喘不 过气来的时候,在医学极不发达无法救治一条条年轻生命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转向唯心主 义虚无飘渺的世界,去寻找许些慰藉,去安慰一颗孤寂滴血的心洋枪洋炮,轮船铁路等西方涌进古老中国的新鲜事物,并未能根木改造传统文化的殿堂, 封建道徳束缚依然固我,仅以“烈妇”为例,19世纪后半叶还史不绝书。
1891年郭嵩春重 病期间,仍奋力为人作烈女诗,歌颂张氏殉夫而死,“为姑为夫身岂惜,但惜无力冋沉病 终拚一死随夫去,昭昭照人世这位接触并仰慕过西方近代医学的知识分了,在死亡的 黑影面前,又孤依神佛了这位淋浴过资产阶级文化洗札,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深刻反省与批 判的时代先行者,在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时,仍然冋到了传统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既 具有动力又具有堕力,是把以刃剑,是不无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