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五阳山下东石马.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6493167
  • 上传时间:2019-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五阳山下东石村东石村位于博山城南20千米五阳山前,东与蛟龙村相邻,西与中石村相接,南与葫芦棚相望,地势北高南低清朝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记载,石马村南怪石罗列,有一石酷似马形,故名石马明万历八年五阳山摩崖石刻明确记载也有东石马庄字样,康熙九年石刻更明确记载大清国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朱庄社东石马庄据村中建房及田中建设所发现的多处油篓坟可推断建村时间应在北宋年间20世纪80年代所立村碑记载东石村建于北宋年间村庄沿革:清乾隆18年属正南路,雍正十二年博山建县,属博山县东石马庄,1944年属博山县夏庄区,1958年属博山区石马公社,1984年改石马乡,现称石马镇东石村据族谱记载记载,村中多数人自明代栆强、冀州迁移而来,全村现有人口1035户,3800多人,土地512公顷全村姓氏按人口多少依次为王、李、唐、宋、刘、白、陈、黄、翟、燕、朱、尹、吕、魏、苏、张、邵、丁、许、马等20多姓仅王姓中又有沂源草埠王、淄川吊桥王、坐地户王等而据五阳山碑刻和村中杨家峪、徐家楼、屈家沟、郭家台、周家堰、孟家林等地名可知,古时村中还有徐、杨、曹、孟、郭、屈、薛、孙、高、岳、秦、齐、赵、牛、周、焦等姓氏村中有多处古建筑及名胜古迹,后文逐一简要介绍。

      五阳山风景区;五阳山位于东石马庄北,主峰海拔688·5米,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原名石马山,又叫会仙洞因地貌特征有三台【天台,擂鼓台,凤凰台】四顶【平安寨,蛟龙寨,凤凰寨,碧霞寨】五个向阳坡,当地俗称三台四顶五阳山五阳山庙群是石马地区最早的古建筑群之一,明清古建筑尤为显著志公殿,玉皇宫,子孙殿,吕祖庙,三官殿均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钟鼓楼,三霄祠,财神殿,龙王庙建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民国时期又了雷音阁,老君庙,重修了望月亭,仙境院近代增建了文昌阁,观音阁,王母宫,圣母庙等等五阳山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和碑碣:其中最早的摩崖石刻是明代万历八年【创修志公祖师神位】碑记,最引人注目的摩崖石刻是【道统三三】,【五峰向阳】和【慧洽邻里】,最令人深思的摩崖大字是【仙班列伍】五峰向阳,双钩正楷,光绪七年乩书,惠洽邻里是清末进士张新曾为道人张毓明书,道统三三王峥所书,仙班列伍行书草刻,吕纯阳书,东天大帝撰文,寓意深奥无穷其次还有乾隆38年【重修志公祠碑记】,位于悬崖西侧,字大10厘米,面积约9平方米王瑞书丹,莱邑举人吕思问撰文并有民国年间的【共沾神恩】【天台】【方丈】等大字刻石再次有近代摩崖石刻【巍峨五阳山】是南下老干部李玉鲁撰书,【阳舞月居】有山东政协常委陈传玉撰书,【醉酒台】是山东省书协副主席王颜山题,【观海】是淄博市高教办主任黄志兴书。

      五阳山碑碣随处可见,其中明代万历年间的有8处,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有19处,民国年代有13处,近代的共有34处原先碑刻有百余通,现在仅存70多通五阳山醉酒台东面天台有一处道人墓地,俗称道士林,埋葬着历代道人其中羽化先师王一成墓碑犹在,时间是乾隆21年相传著名道人王来素,李来秋,马来昆都是王一成的徒弟淄博市道教协会尹清钧道长观后曾说:这是山东省发现最早,保留最完整的道人墓地五阳山植被优良,覆盖面积达百分之九十,奇形怪状的柏树从石缝中自然生长,百年以上的柏树数不胜数,经考证,玉皇宫门前的凤凰柏树龄800年以上,醉酒台的古柏1300年以上另外,仙班列伍下方的三大夫庙,石佛崖下方的老君殿人工开凿于民国年代,这是淄博地区罕见的石窟东石村中的古建筑现在尚存的有观音阁,聚祥们,星石,古槐,古房子,大门等逐一介绍::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南阁子前,文化大革命以前,阁内供奉观音菩萨像,神像为黄杨木雕,据说是村民当时步行去杭州请的观音阁分两段建设,阁子南段建于明代,北段增修于抗日战争前夕,均有碑刻记载石碑毁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盖小学时曾做过门石,90年代学校房屋卖于个人改建民房,石碑已经不知下落。

      观音阁桥洞南北长约10米,宽2.1米,门洞高2.5米,是村中的南北主要通道文化大革命以后,小学曾在阁楼内做过办公室、值班室学校搬迁以后,村民将观音庙修复重塑神像至今石马与星石 原先在村庄老南门围墙外有一处休闲之地,这里有天然生成的石马、石凳、石灶、石炕,经多年孩童玩耍,石马非常光滑距石马不远处,陈姓房后池塘边矗立着一块高大而略呈圆柱形的大石头,此石高3米,阔3米,重10余吨,当地人称星石,视为神,每逢初一、十五,或佳节之日时常有人在星石旁焚烧香纸,叩头祈福相传乾隆帝南游时,经周村、博山顺路来过此地,一则观看石马,二则来看天上落下的星石,20世纪50年代末因建学校,石马遭到破坏,90年代因盖民房星石已被摧毁,旧迹难寻现在仅存的是一块“星石”刻石,刻石长60厘米,宽40厘米,时间是大清同治贰年50年代时还镶嵌在南门上作为镇村之宝聚祥门 聚祥门位于村大街西首路北,建于光绪二十八年,门高2·2  米,宽2·2 米,门上有一长方形砖雕匾额,上书聚祥二字,撰书者为小山,有关小山的传说,有人说其为张氏家族中人,但本村张氏中查无此人,但张家有花瓶一对,由小山题款,网上查找,小山为招远人,名刘文桂,曾在博山做过官。

      此门建筑以前,村内有一南北向深沟,名叫北沟,每年汛期时,五阳山南麓各山沟的山水顺沟而下,为村内交通造成很大不便,附近村民自愿捐款填平深沟,并建设此门,取名“聚祥”聚祥门外原有小桥一座,聚祥门建成后废弃,20世纪90年代时村中修路并安装自来水管道曾挖出桥墩痕迹小北山古槐 传说村中原有古槐8棵,现仅存此一株树龄在500年以上,在古槐树旁有关帝庙一座原观音观南学校里曾有一株古槐, 较此更大,树干中空,但枝叶繁茂4人方可合围,可惜在90年代时仍遭到砍伐西头街甜水井 此井深约15米,井口呈八角形,井南边原有石碑4通,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井口为青石砌成,由于长期井绳摩擦,井沿上的沟深竟有5厘米井口位于村口古槐树西南约5米,自村中用上自来水后,此井废弃不用,现井口由水泥楼板覆盖古民居与古门楼 东石村现有古民居多处,虽有些已受到部分破坏,但其中也有部分幸存者,仍能体现出当年的辉煌王氏古宅与家庙 王氏为本村旺族,大多居住于村后街,相传王氏家族中有形制相同的四个大院,主人分别是玳瑁海琨兄弟四人王氏古宅南北长近百米,东西长80米,占地约8000多平方米,4个大院布局基本相同,北屋正房,前出厦,斗拱飞檐几个院落前后相连。

      各院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翻修,面貌已非当初模样现仅存一门,即王氏家庙大门在五阳山上的碑刻中,作为善人领袖的就有王海、王和、王穰、王谷、王统等,博山县志记载,咸丰年间东石村民团团长为王元良而王峥则是民国年间的书法大家五阳山、金牛山上多有其书丹作品留世王氏家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每逢春秋族祭,规模非常宏大1949年下半年,山东机器厂进驻东石村,使用王氏家庙作为厂房,清除家庙中的牌位,安装了10多台车床王家的其他住房也相继被占用,有的安车床,有的翻砂铸造,逐步形成了以家庙为中心的工厂区,四周有铁轨铺设的滑车路,用滑车运输炮弹,直到1952年,新厂房建成后,才搬迁到现存的厂址1958年大跃进时期,王氏家庙曾被用作食堂,打饭的窗口依然存在80年代前期为村中文艺活动场所,后期为村幼儿园,现已坍塌严重李东鲁故居  李东鲁故居位于村庄东西大街中段街北,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修建主人名叫李万成,是李东鲁的祖父,现由李东鲁的胞侄居住大门坐北面南,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3米,高4米青瓦重脊,门前有五级台阶,迎面有一影壁墙,墙中心有个大福字二门里面有四合院一个,天井呈长方形,长12米,宽9米,面积约100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村卫生室曾使用过东西两房。

      现在南屋和北屋已经翻修一新,唯独大门还保留着过去的老样子过去,大门两侧的石条凳曾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没有过去的热闹景象了李宗泰大门 此门位于李东鲁大门以东,据古契文书记载,此宅建于清中期李宗泰字岱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携子参军,1938年,八路军四支队司令员廖荣标委任李宗泰为四支队独立一团参谋长兼副团长,其委任状由其三子李新三保存该院落现由李宗泰的嫡孙李法堂继承所有陈氏老宅 该片古宅是村中最早的建筑,陈氏家族世系于此,至今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居住据五阳山万历年间的碑刻记载,已有好多陈氏名讳,康熙三年与康熙九年的碑刻中,善人领袖中就有陈东明、陈三畏等,在陈氏祖茔中至今还有正德年间的墓志铭,陈东明康熙三年的墓碑至今犹存此古宅的主人大多在外地工作,房屋失于修缮,已面临坍塌的危险宋家大门 在清光绪年间,宋氏家族中曾出过一名武秀才,名叫宋金甲,此人臂力过人,使一轮青龙偃月刀,重200余斤,当年在济南府乡试中偶然失手,随用一个落地拾草用脚尖勾起大刀,博得全场轰动主考大人赞不绝口据传,若不是这个失误,就能考中武举了在五阳山的碑刻中多处有宋金甲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时,春节扮玩时,由4个人抬着大刀以显示当年威风。

      1968年大刀还在观音阁门前竖着,有的年轻人想拿却拿不起来现在坡里有一地名叫下马道,听说是当年宋金甲骑马练武之地王家古宅 在大街以南观音阁以北路西,有一个全村最好的大门,坐北向南,建修于民国十四年六月初二,主人王其箴大门长3·5米,宽3米,门垛上下有石刻花纹,狮子,木刻窗花,三级台阶,两旁有上马石,影壁墙石刻福字一个,现有张、唐两家人居住王其箴胞兄三人,兄王其第,弟王其筍,革命烈士相传王氏兄弟忠厚持家,经营有方,先后做过豆腐生意,后又卖过布,再后来经人指点,开始开酒店一时生意兴隆,有人笑称其红火之时,从井内提出水来就是酒挣钱发家后,他家连盖了两座楼,当年732厂也曾做车间使用,50年代后期,此楼曾用于学校教学,楼上三年级,楼下一年级,80年代时又曾用作幼儿园教学另一楼在聚祥门外大街以南,解放初期曾作村公所用,60年代为大队办公室,80年代前后是村卫生室,90年代由村委卖于个人使用,现旧貌无存万福大门 北门位于大街西首,建于民国六年,主人李万福传说,他常与西河进士李宗堂来往,若按辈份,李宗堂当称李万福为祖,有一天李万福与李宗堂谈论诗文,说笑之间,李万福说李宗堂,你虽然是进士,字却写得不怎么样,李宗堂听后笑笑说,我的字写得是不怎么样,可我这“内阁中书”的戳子好啊。

      说毕,两人大笑不止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东大门 走进聚祥门路东第一个破旧大门,便是百姓俗称的东大门看外表此门年代久远,不知建修时代长4米,宽3·3米,顶部原貌早已改变,百姓传说原主人是王桓王桓是本村一位奇人,相传此人善奇门盾术,十里八乡皆有传闻,据说他步行泰安进香,当天达来回,而且善观天象,熟知天气变化七·七事变前夕,王桓的孙子王宝常苦于作戏,资金短缺,迫卖土地家产,该院卖于王其箴传说王其箴在此地发家致富,连续建设两座楼房,若不事变,还要翻修此院建第三座楼房,准备每个儿子一座楼解放初期,王其箴儿子王泰至曾在此处开馍馍房,至今院主人乃是王其箴后裔居住,其中有他的两个曾孙,还有他的嫡孙居住,王好贤年年高88岁,他了解很多鲜为人知的大事关帝庙 村中大小关帝庙多处,村东关帝庙最大,相传大门五级台阶,两边有石条凳,门槛石头打制而成沂源,莱芜,博山远近闻名院中有高大的柏树,还有碑刻数通1948年732厂进驻本村,清除庙宇,设厂房,关帝圣君庙改为洗澡堂60年代村中小学曾设分校于此,70年代红炉打铁使用,80年代后,建民房相继占用,原貌无存1943年抓捕李奉奎就是在此地松树园 村东北角老围墙里面原先有一棵松树。

      此树数百年之多,属马尾松,高10余米,树冠遮阴百余平方米,赶集上店的过往客商,总在此处乘凉休息,可惜1958年学校打造课桌凳而砍伐据说,当时杀树的是白万友,刚开始杀,红血满地,众人惊疑以为树神显灵有位丁姓老者见状,随说别慌,原先松树旁有一小庙,名松姑庙于是摆上香案,众人叩头跪拜,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