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对东南亚的睦邻安邻政策.pdf
17页郑和下西洋与明朝对东南亚的睦邻安邻政策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第8期,2005年,页25-41Journal of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Volume 8, 2005: 25-41梁立基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原印尼-马来文化研究所所长、东南亚文化研究所名誉 所长E-mail: ljliang@鬁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Kuala Lumpur 2005郑和下西洋与明朝对东南亚的 睦邻安邻政策Zheng He's Expeditions and the Ming Policy of Good Neighbourly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梁 立 基 (LIANG Liji)摘 要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东南亚关系史上的新纪元明朝以“和为贵”的睦邻安邻政策在东南亚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出现了“辑睦邻国,无相侵越”的安宁局面然而为什么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和成功的对外政策却没能使中国真正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朝从内源上还是一个封闭的封建主义王朝,其经济仍停留在自然经济的状态,所以一个世纪以后便被西方资本主义所超越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如今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政府对东盟国家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主张,这正是总结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睦邻安邻政策建立在世界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通过富邻政策达到共同繁荣和进步,使“共享太平之福”得以真正实现AbstractZheng He's voyage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outheast Asia梁立基relations. The Ming policy of emphasiz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was put into practice to produce an environment of peace and mutual non-aggression. However, that China was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maritime power then and scoring foreign policy successes had not enabled it to adopt a maritime policy and to open up to the world. This was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was an inward-looking feudal state ruling over a stagnant economy. A century later, China was overtaken by Western capitalism to become an economic laggard. In the current age of “globalization“, Zheng He's peaceful expedition has inspired China to adopt a good neighbourliness policy of respec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wards Southeast Asia. By building this policy o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a “prosper thy neighbour“ policy, China will help to promote mutual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in an atmospher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东南亚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郑和积极贯彻明朝睦邻安邻政策最为成功的地区。
郑和的到来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 ( 马欢1451: 〈 纪行诗 〉 页1) ,因为他给东南亚带来的是友谊、和平与安宁至今在东南亚仍可以看到和听到郑和留下的许多历史遗迹,历史佳话和动人传说世世代代的东南亚人民一直在怀念和歌颂郑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他可以说是开创中国-东南亚睦邻安邻关系的历史功臣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评析郑和下西洋整个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以前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据 《 汉书 · 地理志 》 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开通中国-东南亚-南亚的航道,从日南、徐闻、合浦出发经越南、泰国、缅甸至斯里兰卡,回程时经马六甲海峡,绕马来半岛,过越南平山,回到日南郡的象林界,往返费时约两年当时就已经有了海上贸易,朱杰勤教授说:“中国同印度及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始于汉初,大致在公元前后,中国航海船舶已知使用风帆行驶大海上” ( 朱杰勤1984:35)范晔 撰写的 《后汉书》 则第一 次记载中国与爪 哇的 叶 调国(Javadvipa) 建立了正式关系:“顺帝永建六年 ( 公元131年 ) ,日南徼外叶调王便遣使贡献,帝赐调便金印紫绶” ( 《 后汉书 》 ,卷6) 。
从印度尼西26郑和下西洋与明朝对东南亚的睦邻安邻政策亚的考古发掘中也可以证明汉初中国与东南亚已经有了联系1936年荷兰考古学家海涅 · 赫尔德恩在苏门答腊岛发现史前石刻,与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之墓前石刻多有相似之处;后来在中西部海岸的古冢里又发现一陶器刻有“初元四年”的字样,说明西汉元帝初元四年 ( 公元前45年 ) 在印度尼西亚可能已经有中国人的踪迹了中国派使者访问东南亚大概始于三国时期地处江南的吴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特派朱应和康泰去东南亚诸国进行亲善访问朱应所作 《 扶南异国志 》 和康泰所作 《 吴时外国传 》 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介绍有关东南亚国情的历史文献,可惜原书已佚,但其所记仍可散见于《 隋书 》 、 《 唐书 》 、 《 太平御览 》 等史书有关的记载虽然有限,但从中国使者所受到的欢迎情况大致可以看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在当时已经存在一种相当友好的关系中国与东南亚比较广泛的联系与交流是在唐宋时期7世纪唐朝与室利佛逝王朝开始发展文化交流,其开拓者是著名的唐高僧义净他把当时东南亚佛教文化中心的室利佛逝看作是研究佛学的理想基地,在那里先后住了十多年从事佛教的研究和翻译。
他除了招来一些唐朝僧人一起工作,还建议那些想去印度取经的唐高僧最好先在室利佛逝进修,他说:“若其高僧欲向西方为听读者,停斯一二载,习其法式,方进中天,亦是佳也 ”( 义净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 由于文化交流的需要,义净已意识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中国人学习掌握东南亚语言的人他在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里提到了几个僧人的名字如运期、大津、孟固等“善昆仑语”或“解昆仑语” 他说的“昆仑语”就是指当时流行于室利佛逝的“古马来语” 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比较侧重于贸易方面到东南亚进行贸易的中国商人日益增多,他们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每岁望唐舶贩其地” 《 宋史》也记载中国商人受到礼遇的情况:“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 ( 《 宋史 》 :14091) 同样,到中国进行贸易的东南亚贡使和私商也相当活跃这里可以举出一个典型实例:宋英宗治平年间 (1064年 ) 一位叫地华伽罗的三佛齐地方大首领为了搞好与宋朝政府的关系,以利发展与中27梁立基国的贸易,愿出巨资重修广州被毁的天庆观此举深得宋帝的赞赏,后来封他为“保顺慕化大将军” ,从此两国关系日益密切,贸易来往更加频繁( 详见 《 广州旧志 》 和 《 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 的记载 ) 。
由上可知,自汉至唐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直是在和平、友好和互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未发生过冲突和战争尽管当时各朝廷还没有定出明确的对外政策,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哲学思想始终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元代,这个“和为贵”的传统哲学思想才遭到破坏众所周知,蒙元的统治者是靠武力征服而得天下的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其使者遭黔面之辱为由曾派两万多人的军队远征爪哇兴师问罪这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史上是唯一的一次用兵,可以说完全是个例外明朝建立之后,中国又恢复了“和为贵”的传统哲学思想,重新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的睦临友好关系明初郑和下西洋积极推行睦邻安邻政策蒙元入主一个多世纪,穷兵黩武,战乱不止,致使民生凋敝,在对外关系上则破坏了“和为贵”的传统哲学思想,到处武力征伐,使中外关系受挫朱元璋靠农民起义推翻蒙元而建立明王朝之后,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在百废待兴之时,为了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明太祖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同时又把“和为贵”作为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洪武三年 (1370年 ) 明太祖派沈秩出使渤泥 ( 文莱) 国时就向国王明确表示:“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番,一视无外耳” (宋濂《 宋学士文集 》 ,卷55) 。
这就是说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对他国只求睦邻,建立和平的宗蕃关系,绝无领土野心第二年明太祖又郑重宣布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对外不用武力相威胁,他说:“古人云,兵者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朕每临行阵,观两军交战,出没于锋镝之下,呼吸之间,创残死亡,心甚不忍尝思为君恤民,所重者兵与刑耳滥刑者陷人于无辜,黩兵者驱人于死地,有国者所当深戒也” ( 《 明洪武实录 》 ,卷68) 明太祖照会安南国王时又说:“中国有道之君必不伐,尚强无知者必征今朕统28郑和下西洋与明朝对东南亚的睦邻安邻政策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 ( 张燮1617) 明太祖还告诫子孙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 《 皇明祖训 》 ,祖训首章 ) 明太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方与远迩相安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 《 明洪武实录 》 ,卷34)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明太祖在对外关系上仍没有摆脱“天朝上国”和“唯我独尊”的宗蕃观念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明朝与诸国的“宗蕃”关系和后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宗属”关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明朝政府完全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各国仍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而互不侵犯。
《 明史 》 礼志记载,“明祖既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诏书往谕诸国,或降香巾以祀其国之山川,抚柔之意甚厚,而不伤国体,视前代为得 ”可见明朝政府对外毫无殖民扩张之野心,始终以“和为贵”的思想来指导睦邻安邻的“宗蕃关系” 明成祖即位后继承和发展了明太祖的睦邻安邻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遣使持“即位诏”宣喻各国,以正视听,树立自己的国际威望;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争取有个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永乐七年 (1409年 )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所持敕书中有云:朕奉命君主天下,一休上帝元心,施恩布德,凡复载之内,日月 所照,霜露所濡,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 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顺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虏诚 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之 ( 李士厚1937)这更清楚地说明了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完成“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进一步贯彻明朝政府所奉行的“和为贵”对外方针,正如巩珍所言,是“扩往圣之鸿规” ( 巩珍 《 西洋番国志 · 序 》 ) ,以巩固和发展睦邻安邻的“宗蕃关系” 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据云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就不下六十二艘,能容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然而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却从未用来侵占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