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下记忆的类型及内隐记忆研究第九讲.ppt
29页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tkinson & Shiffrin (1968) 提出记忆的多储存模型(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按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者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提取方式、遗忘规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位置均补相同 目前国际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已基本被“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替代国内教材这方面存在明显滞后性用于研究分散注意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或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解释复述对遗忘的影响” L·R· Peterson & M·J· Peterson (1959)三音串的研究 实验过程:向被试呈现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三音连串材料,如:J-Q-B, X-J-R呈现时间为1秒,然后经过3、6、9、12、15、18秒钟的间隔时间,要被试回忆这三个字母为了防止被试在间隔时间内复述材料,刺激呈现后立刻给被试一个三位数字(650),要求做减3的逆运算,并大声说出每一运算结果到规定的时间间隔时发出信号,进行回忆演示… 默多克(Murdock, 1961)用不同的材料重复了该实验,结果如下:,,有关短时记忆遗忘的研究,1、2为三辅音连串; 4为三词组合; 3是一个单词的曲线。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研究 Conrad(1964)字母回忆实验实验刺激涉及10个字母:B, C, P, T, V, F, M, N, S, X实验时每次从10个字母中随机选出6个字母,每个字母以0.75秒的速度向被试视觉呈现,然后要求被试按顺序写出来被试所犯错误如以下矩阵所示结论:在短时记忆中是用听觉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AVL单元演示…,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Graf & Schacter (1985) 按照记忆的意识性标准,首先提出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区分外显记忆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表现出来;内隐记忆则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间接测试表现出来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意义加工的水平(如用一词或造一句将两个无关词对联系起来)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内隐记影响较小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视听),学习材料的知觉特点(字体,男女声,词汇图片),刺激呈现时间长短对内隐记忆影响较大 3. 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这一研究目前具有不同的结果:有实验表明启动效应可持续几天或几周,而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下,再认能力则显著消退。
4. 个体差异对外显记忆影响较大,对内隐记忆影响较小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分为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和回溯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 前瞻记忆: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某种意向的记忆 回溯记忆:指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有关研究成果: 1、成功的前瞻记忆需要回溯记忆 前瞻性记忆的基本要求: (1)记住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行为和特定的目标事件);(2)记住在将来特定时间执行某个行为 GAS的研究:不能回忆30分钟以前的事情;实验任务:要求在10分钟后或闹钟响时拍手,结果没反应,惊奇为何补关掉闹钟 2、二者存在单项实验性分离 沙利思 & 伯吉斯(1997)指出,可以找到某种只影响前瞻记忆而不影响回溯记忆的变量,却找不到只影响回溯记忆而不影响前瞻记忆的变量这就是单项实验性分离 如:3名额叶受损病人,普通智力正常、传统记忆测验正常、但生活中明显缺乏自我组织能力 任务1: 15分钟内执行6各较容易的任务;任务2:在医院附近购买东西结果表现都很差 ——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按提取的准确性,可将注意划分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和真实记忆(veridical memory)。
错误记忆: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这种记忆包含了很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 真实记忆:指正确地报告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DRM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和与其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如“寒冷”、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然后在测试阶段,让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自由回忆或再认典型的结果是: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于哪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 理论解释: (1)内隐激活反应假说:相关项目激活导致关键诱饵激活关联程度越高,错误记忆率越高 (2)模糊痕迹理论:字面痕迹与要点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可以把记忆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客体记忆:对外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元记忆:反映了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是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由Flavell & Wellman(1971)提出 元记忆的构成: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元记忆能力:就是对自己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和以这种评估为依据的对记忆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元记忆的具体指标包括:元记忆知识的多寡与可激活性;元记忆监测判断的有效性;元记忆控制的有效性元记忆的理论: Nelson (5)发动继续或终止记忆过程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关系,第三节 内隐记忆的研究,(一)历史回顾 1.早期的哲学研究 17世纪,Descaries 第一位明确涉及到内隐记忆的哲学家《精神的激情》中“童年期的惊吓体验能影响人的一生” Leibnitz强调无意识知觉对行为的影响法国人Maine de Biran 第一位系统地考察了内隐记忆现象的哲学家习惯性动作的无意识形成和指导区分了三种记忆:机械记忆、感觉记忆和表象记忆前两种是习惯驱动的记忆,类似于内隐记忆,涉及到了无意识记忆对动作和情感的影响2.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学科的系统的实验观察 (1)内隐记忆现象的最早实验记录:心灵学,水晶球占卜(任何景象)和自动书写(任何词句)——内隐记忆测验心灵感应、神灵——无意识登录 (2)神经病学,英国医生Robert Dunn遗忘症患者,不知不觉学会技能溺水妇女,遗忘症,学做衣服P219 俄罗斯人Korsakoff 电休克 “无法被意识提取的记忆痕迹” 瑞士人 Claparede 针——收缩 “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P220 (3)精神病学 “感情创伤导致的歇斯底里遗忘症患者的观察” 丈夫,母亲去世 (4)实验心理学 Ebbinghaus节省法(类似于启动效应)为定量地估计无意识记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Thorndike 无意识学到多种规则;Poetzl阈下图片特征可以在想象和梦中出现;Clark Hull内隐记忆在技能,条件反射和催眠中的作用3.内隐记忆的研究的兴起 (1)主要标志之——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通常分重复启动与间接启动 重复启动:指前后刺激完全相同时所发生的启动效应 间接启动:指两个不完全相同但存在某种联系的刺激前后呈现时发生的启动效应 常用的启动效应测验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判断,残图命名,词汇联想,偏好判断,变位字问题,物体决定任务,类别范例生成等 启动效应为内隐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和证据2)直接的推动力——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加拿大两位医生Scovine和Milner(1957)对患者H.M.的研究是第一例得到详细研究的遗忘症病例 H.M.是一名电动机线圈绕制工,1953年该患者27岁时因治疗顽固性癫瘸,他的双侧内侧颞叶被切除,之后出现严重的遗忘症症状,对新近学习材料的记忆几乎完全丧失,而智力却相对保持完整像H.M.这类患者均具有完整的短时记忆,表现出正常的数字广度记忆,但是他们的长时记忆,尤其是对新的言语材料,严重地受损。
对这一现象,在60年代、70年代早期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患者的脑损伤影响了他们巩固信息的能力,或者从短时记忆的暂时储存到长时记忆的储存的转换能力缺损 ——否认,Warrington & Weiskrantz(1968,1970)的一系列实验否认Scovine等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甚至深度遗忘症患者也能增长时间地完整保留信息 采用什么任务发现的呢?——间接测验法,内隐记忆法 Warrington和Weikdrantz采用残图识别测验(1968)以及部分线索测验(1970),发现严重遗忘症患者完成传统的再认和回忆任务存在障碍,但是部分线索测验(词干补笔)或残图识别测验的成绩却与正常人相近 在1970年Warrington和Weiskrantz所做的实验中,让4位遗忘症患者与16位控制组被试(无脑损伤患者)学习单词,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测验时将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说出是什么字)与部分线索测验(现在称为词干补笔测验)有些结果是预料之中的,遗忘症患者在自由回忆与再认测验中的成绩比控制组差,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患者与控制组被试的成绩几乎一样(词干补笔成绩控制组稍优于遗忘症患者,但差异不显著)。
换句话说,遗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语词信息,只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体现出来 最初的兴趣只是患者的诊断,但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关遗忘症患者的研究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开始被充分理解人们发现这种同一个人身上的记忆的分离现象昭示着人类对记忆本质认识的全新的一面二)内隐记忆的概念及相关术语,A 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心理经验上), 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 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3.从测量上看, 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4.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 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忆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可以认为内隐记忆是是一种假设的记忆系统的名称 以上说法代表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看法,但比较含糊,需要具体明确。
B Schacter(1987)明确的描述、解释: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内隐记忆任务:两部分,学习和测试测试一般采用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的材料来完成当前任务只要间接测验出学习效果,就说明有内隐记忆效果间接测验的条件: (1)学习任务与测试任务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语音、语义、形状); (2)在测试任务中控制条件使被试意识不到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是有意采用学习阶段的某些信息来完成测试三)内隐记忆效果的间接测验法,1. 与言语有关的间接测验 (1)补笔测验 词干补笔:指被试在学习一系列单词之后,测验时主试提供单词的前几个字母(一般为3个)要求被试采用首先想到的单词来补全 如:ju(stice), sha( ), app( ) 在考察新异联系的无意识记忆效果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测验方法如,在学习阶段,呈现一系列非相关词对,如window-reason, apple-kite ;测验时要求被试对不同类型的词对进行补笔,其中有旧词对(window-rea_)和重组词对(apple-rea_),若被试对旧词对的补笔率高于重组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