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教学案例及分析.pdf
3页1 《春》教学案例金风雪一、案例背景: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 的现状可谓是一语中的 因为新教材新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 天一样高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但这样自然给教 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大难度,备课空间宽了许多,知识储备与容量也丰富了起来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让 人感受到“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这本是一篇传统篇目,现在放在新教材 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 “以学生为主体, 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贯彻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 何教出新味?我大胆作了一次教改尝试,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 言,放飞自己的思维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真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课堂中师生互动, 学生的意外质疑, 使得这节课妙趣横生, 如沐春风 二、案例描述: 前不久,我在七年级 (4)班上《春》这篇课文,我仅用了15 分钟就结束了讲 解,余下 30分钟,我便放手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自主探讨,设计了这样两个步骤: 步骤一: (屏幕出示问题组) 1.本文中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或你 认为文中哪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得最妙?) 2.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一定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 天 步骤二: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 屏幕出示问题: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 ,, 在讲读到“春风图”的一段文字“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 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 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婉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时,我讲道: “作者之所以能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 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最 关键的是因为作者能进行细致的观察,, ” “老师,我觉得您的说法不恰当 ”平时反应比较快的杨则坤同学提出了自己 不同的意见 我一愣,这个意外可是我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面对学生因自己意见而欣喜的笑脸 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 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 学信息。
经过短暂的沉默后,鼓励他说: “你能具体说说吗?” “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 看到的 ”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是啊,鸟儿卖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是听到的,而不是观察到的2 “还有短笛在嘹亮地响着 ,, ” 我心中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 是故弄玄虚地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 “观察,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用眼睛看’吗?”平时上课极少发言的虞洲 同学得意地说 学生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 “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 “观 察”的含义呢?我又问: “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 “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地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地、 有目的地察看做事稳重的班长发言了 “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 ‘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 道 “既然观察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察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 器官,什么耳朵了,眼睛了、鼻子了、舌头了,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 到地感受就是观察。
黎紫娟同学认真地说 “还有手、脸也算感觉器官 ”自然课代表补充到道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 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 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 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 ”我小结 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 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 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 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 的 ” “也就是说,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春风 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把无生命的春风写活了语文科代表对大家的发言 作了精彩的小结 “对!正因为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感受春风,才能 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如果作者不是调动多种感官, 从多角度去观察、去写,就不容易把这抽象的‘春风’写得如此具体可感、形象 生动。
”我总结道, “只有学会调动耳、目、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受 人、事、物、景,才会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人、事、物、景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本 质,才会把要表现的事物写得更全面、准确、生动和形象这也要求我们要做生 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 三、案例分析: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了,教学的预设也被打乱了, 但课后我却沾沾 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我这节课精彩不断一节课有如此 精彩的意外确实值得好好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具体体现如下: 1、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3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不同见解,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 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 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 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 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显得异常兴奋, 思路也特 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 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 验中出发解决问题。
2、展现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平等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 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 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意见,敢于 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 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 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 亲 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更重要 的是倾听学生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意见, 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 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 教师给学生自信, 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 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 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 有着各自的焦点, 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 认识 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 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 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 就要唤醒 学生的自信,因而更应该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 4、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 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 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这节课上完了, 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 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 何找路走, 更应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使语文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 展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中,我将与学生共同感受着教育的美,与学生共同追求着美, 与新课 程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