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 新北区教育信息网.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601700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今天怎样做教师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 - 新北区教育信息网新北区教育信息网绝对的精品好文章!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作为一个很缺乏教育科学管理理论修养、但又十分渴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管理水平的教师,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 100 个教育案例(中学) 》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很大通观王老师对 100 个教育案例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但他在书中一再强调、提倡的“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的核心理念,我觉得不外乎两个词:科学与民主具体来说,第一,“以人为本“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王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不能“目中无人“,仅仅把学生当成产品;更要注意避免这样的误区:教师只要提高师德、责任心,只要反复诵读“师爱“之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不能不区分职业之爱与私人之爱的区别,更不能把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曲解为师爱的内涵,进而用它们代替科学的分析 (p34,p5)“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高素质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又快又好地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哪怕是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很深的学生(如案例 35 中不吃表扬的那个学生和案例 51 中那个自称我是“社会上的人“的学生)和所谓的“惯偷“学生(如案例 50 中的那个惯于借钱不还的女生) ,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如案例 56 中那个喜欢肆无忌惮地公开唱情歌、写情书、大胆讲性、炫耀情史的“不可救药“的女孩) ,也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尽可能把他们看做有心理疾患的“病人“,科学施救,即使实在无法挽救,也要给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面离去,做到仁至义尽,而不是斩尽杀绝,落井下石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首先把他当“人“看,甚或当自己的亲人看,然后再科学施救,才真正是“以人为本“第二,“研究型教育“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路径和方向王老师把面对学生的烦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的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与此相反,“研究型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工作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简单归因,具有科学的诊断意识,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逻辑地、科学地思考具体来讲有三点:(1)“研究型教育“常用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换位思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否则理解和沟通就是空谈 (2)“研究型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是狭隘肤浅地就事论事,而是既包括横向的扩展性询问,又包括纵向的历史性追寻。

      比如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再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帮助问题学生理清思路,给他以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比如在案例64、65、67 的点评中,王老师用了这样一系列的标题――《搞清“这一个“的独特逻辑》 、 《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 、 《请您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成长》等――就是具体的证明 (3)“研究型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反思精神,要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自我追问和反驳的思维习惯 (p56)对于以上三点,特别是第 2 点,在我们选读的李希贵督学所著的《36 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中有着更为具体感性的介绍比如在该书第 73 页,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麦克明女士的三年级课堂上,一位黑人小男孩正在向全班同学读书,但读得很差而当老师给这个孩子进行阅读测试的时候,孩子的表现并不特别差前后的表现很不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我们的一些老师也许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会给出一些简单的原因,也许连想都不想一下,根本不把它当成问题可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泽教授却不仅把这个情况当成一个大问题,而且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你必须把他(指黑人小男孩)的背景搞明白,包括他的学业成绩、相关经历、家庭情况等等......你还要与这个孩子交谈,了解他在家里的阅读情况,了解他对于不同书籍以及遇到阅读障碍时的态度对麦克明女士的访谈更是重中之重,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她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她想出的点子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还要访谈家长、访谈校长,与孩子上学年的任课老师交谈金泽教授承认他所提供的方法并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效,但他其实是想借此告诉教师解决问题要寻找多种角度,甚至好多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外的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对自己的座椅不适应或者窗子的光线太刺眼等另外在该书的第 78 页,作者对美国针对学习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有这样的说明和评价:“在美国,对于学习障碍学生,学校很少从道德层面对他们进行批判,更没有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获得特殊的关照、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实施教育的群体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脑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积极寻找对策,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很多孩子的命运因此而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不仅仅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解决学习障碍学生的问题,而且上升到民族命运的角度来认识,认为这是拯救美国未来的伟大工程!在这项事业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全美有 50 多万人从事学习障碍学生的研究工作;每年暑假,都要拨出专门的经费,专门招聘校长、教师举办'夏季学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补课。

      当然,这里说的仅仅是针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的挽救之道,由此我们可以作合理的推想,对于那些心理上有疾患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做法也许会更细致美国的这种“小题大做“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应该是和王老师提倡的“研究型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的,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王老师在“研究型教育“指导下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案例 17《我该如何教育这个厌学的孩子?》中所述的那个学生从认识问题、技术问题等智力因素和从性格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信心问题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诊断,对案例 56 的点评《学会诊疗“不可救药“的女孩》 ,以及在案例 62 中对一个声称“迷失自我“的、想放弃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的分析诊断,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典范在提倡科学教育上,王老师的研究成绩的确是令人赞佩的,但是,我觉得其中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做法和说法也很值得商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教育是要讲究科学性,但谨防矫枉过正,导致“教育的泛科学化“(p36) 师爱“之经固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不能用“教育的泛科学化“排斥爱的教育,只有爱的教育(善)和科学的教育(真)有机结合,才能最终臻于美的教育爱的教育中自然包括道德教育,二者是无法分开的,“道德煽情“和“道德施压“固然不能允许,但正常的道德教育则是必须的,这是无论那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或缺的,“泛道德批判“同样也是错误的。

      当然,“道德煽情“、“道德施压“与正常的道德教育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一不小心就会越位,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全盘抛弃,相反,这更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科学与爱,都是把双刃剑,如何最有效地为我所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王老师也说过科学与情感因素二者并重的话,但强调 “写文章总要有所侧重“,“抽象地谈论科学重要还是情感重要没有多大意义“,于是便对案例研究情有独衷,而对一个具体问题最终需要拿出个办法,说出个道道,这就必须刨根问底,于是自然躲不开科学看来他侧重教育的科学性是不言自明的,而轻视“师爱教育“也就不仅仅是嫌疑了 (p74)王老师常称当前流行的种种教育方法为“俗套子“,认为这些方法缺乏“个性化“,教师拿来就用,主观、机械、教条,缺乏科学性但事实上,并非每种教育方法都得是“个性化“的,针对相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一些普适的方法也是必要而有效的,这些方法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一些现在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教育经验,也不能轻率地用“缺乏科学性“的名义一棍子打死比如案例 9 中,教师对一个“顽童“的教育采取了建立帮助监督小组,让他写“心理报告“ 等措施,应该说,这种方法既能有效促进其反思,也能多而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的个性化诊断服务,是很符合王老师所提倡的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王老师却说这些措施都是“沿袭老例“,“看不出个性特点“,原因竟是“这类办法对所有的差生几乎都可以用“。

      但对于这样一个“顽童“,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个性化的,王老师却没有只言片语其他如案例12、14、19、20 等,王老师的做法也大致和对案例 9 的处理方式相同,只贴“不科学“的标签,而对如何做才是科学的,则语焉不详虽然王老师说过,“教育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房,全靠自己的的思考和试验,别人的作用,无非引发自己的思考而已“, (p63)但作为教育科学性的大力倡导者和研究者,只批评而无示范,总觉得这科学太“泛“了一点二、谨防教育中的伪“科学““泛科学化“常常导致“一刀切“式的思维偏颇,外在形式的表现比较明显,还比较容易辨别伪“科学“则比较隐蔽,极容易让人轻信,有时甚至连当事者也难以辨别清楚,因此造成的危害也特别大,需要我们更加警惕在该书中这种情况也存在,有些王老师自认为非常“科学“的方法其实也属于经验中的“俗套子“,有些甚或是不科学的比如,案例 34 中,一位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原因是读过大学的老师挣的钱远远比不上只有初中文化的提灰桶的哥哥挣的多,所以得出结论是老师说的根本不管用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王老师是这样支招的:“你还认为挣钱多少与文化水平没有关系,初中文化照样挣大钱可能因为你只看见了你的哥哥。

      我建议你去看看有关的调查材料,看看全中国最富的人们,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恐怕完全不是你在这个可怜的小圈子看到的情况你眼界太狭小了,目光太短浅了我觉得王老师的这一招固然是想在这个学生面前竭力树立知识文化的威信、教师的威信,但用这样的大话来压人,恐怕实际效果不见得好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一般只相信眼见为实,而不会相信什么调查材料,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很可能他所见到的并不只是哥哥这一例,而是在他的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也不太可能去查看相关的资料,假使他真的去看了,也许还会发现很多富人其实学历都很低,比如盖茨和李嘉诚在成为首富时,他们俩拥有的最高学历分别是高中、小学王永庆,多年的台湾首富,小学学历;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初中;松下幸之助,日本的“经营之神“,小学......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当然,这些人中有些人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迫于生计,无法求学,他们后来的文化水平也并不低,因为在后天的生活磨砺中他们通过自学慢慢积累起了很多知识;而且学历低也并不等于文化水平低,但学生却常常会把学历等同于文化水平,误解十分容易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王老师的这番语焉不详的大话就不仅说服不了学生,反而会让自己被动。

      而且假如这个学生这样反问:“照老师的意思,挣钱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呈正比,那么请您告诉我,老师这么高的文化水平,挣的钱为什么就比不上只有初中文化的我的哥哥呢?“恐怕王老师就不得不扯得更远一些,而说服力却是无论如何抵不上眼前的事实如此一来,王老师这一招的科学性恐怕就很值得怀疑再如案例 41,一位高一的学生因为家庭情况很糟糕,告诉老师说自己觉得没有活着的理由面对这样一位学生,王老师支了这样一招:“研究一下他与女同学的关系如果班上没有什么女同学注意他,那是很麻烦的,要帮他得到异性的注意和友谊看后我很迷惑,我不知道每个男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女同学的注意和友谊,我以为那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谁说“帮“就帮得来的我也不知道每个男生是否都要有女同学的注意和友谊才有活着的理由,而且异性的注意和友谊与非常敏感的“早恋“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我不知道王老师是否想用这样一种模糊的“友谊“来拯救这个学生,倘若不慎越界,不仅救不出这一个,还要搭进去一个,岂不更加糟糕?因此我以为王老师的这一招是奇招、险招,弄不好就会成为馊主意这样的科学性恐怕也名不副实再如案例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