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4页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思维能力的“保卫”沈敏特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有人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我们必须注意到: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人类几千年思维成果大部分是以书面文字储存下来的只有扎实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高起点,使后人超越前人,保证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其实,危机已经存在我们常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丰富,但记载历史文化的大量典籍,缺乏相当阅读能力的人去破译、去挖掘而因典籍的毁损而使历史文化湮灭,是极大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放弃“基地”,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一是书面文本中记载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老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但,这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融入了作家经过思考的选择和提炼,它比原始的生活语言更精练、更有条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和提升我们的口语,有助于思维的净朗和快捷二是可以用来朗诵却不宜作为口语的书面文本,如诗、散文诗、美文等。
这种文本中的语言已和口语拉开了距离,如果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了朗诵调,一定非常滑稽,让人无法接受,但这类书面文本用来朗诵,却使人的情感更凝聚、更激昂,或是更内敛、更含蓄,心灵活动更细腻、更深入,从而激活人的思维活动,即所谓浮想联翩三是既不能用作口语,也不能用来朗诵的书面文本,必须一个个字地阅读、咀嚼、深思,那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著作以及经典的文艺巨作它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的记录和成果缺乏或缺失经过这种阅读的思维能力的锤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高雅的文艺创作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证明,文本阅读与思维的多维度的连接,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另一种手段,如可视的线条、色彩,如可听的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记录、反映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为“读书人”,是耐人寻味的犹太民族对于阅读十分尊崇他们的习俗是,在书本上涂一点蜜,让婴儿舔舔,以培养对书的亲近感犹太人的读书平均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创造,也令世人瞩目如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自然科学中的爱因斯坦,人类自身心理研究中的弗洛依德。
是的,文字阅读与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消长至关密切,而以图代文的所谓“读图时代”带来的是思维能力的衰退和萎缩有些影视明星的答记者问,常是语不成句,词不达意;流行歌曲的歌词,无逻辑、悖语法,让人不知所云;一些标榜前卫的理论文字,则常有意晦涩、故弄玄虚,把人带至云雾之中,以掩盖思维的贫乏2011年4月《文汇报》)1.下列对“阅读与思维”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思维成果都是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所以需要人类努力提高文字阅读能力,进而对其研读、传承下来B.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朗诵时会感到它更内敛、更含蓄,更容易激活人的思维活动C.学术著作的语言必须要字字去读、咀嚼、深思,因为它呈现的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D.“读图时代”以图代文的阅读,削减了人们的一切阅读,也就使得人们思维能力出现了衰退与萎缩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口语,是作者有意让读者通过阅读来净化和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B.尽管文本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将文本阅读与人的思维多角度地连接起来,则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环节C.由于犹太民族十分尊崇阅读,所以他们的读书平均量与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造均位居世界前列。
D.“语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答记者问,“无逻辑、悖语法”的流行歌曲之歌词,“有意晦涩、故弄玄虚”所谓前卫的理论文字,实际上都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没有阅读能力强的人,所以我国记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典籍很有可能要被湮灭B.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途径,所以不能放弃阅读,不能放弃锤炼思维的过程C.要想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就必须坚持对这些类著作进行字斟句酌的阅读,进而锤炼人们的思维能力D.由于有人片面地认为进入了“读图时代”,所以当下我们尤其应该从青少年开始重视阅读,以确保人类思维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参考答案:1. C(A都是,错;B“感到它”不妥,是“使人的情感”;更内敛、更含蓄,片面;D“削减了人们的一切阅读”扩大了范围)2. B(A作者有意让读者,错;C“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造”,没有说到位居前列;D不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3.A(没有,原文是“缺失”)2.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迅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
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
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第7期,有删节)5.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流行性感冒的“旺季”6.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需要时间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之对抗,这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B.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C.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D.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参考答案: 5.C(A项末小句“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 6、A (“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免疫系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7、D(“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谁见幽人独往来彭建德梁漱溟晚年的头像,冷峻而严慈因其神情与我外婆的老父亲很相似,故觉得亲切,老人与梁同岁,皓首穷经,终老书斋幼时我在他的藤椅下转来转去,他伏案握管,转过头,只是轻轻地用目光唤住我吃完饭,他教我双手将筷子平持胸前,说一句,请大家慢用,才准离桌去玩。
然而,还没等我长醒,他便与他的时代一齐凋谢了看了梁漱溟的照片,我固执地认为,外婆的老父亲便是梁漱溟,梁漱溟就是他硕儒们历经乱世飘零,长成一副模样,也未尝不可梁漱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有坚持个性的资本他二十出头,蔡元培看了他的一篇文章,便要聘他到北大教哲学仅凭一篇文章,便被人家看中,真有点“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的幸运然而,梁漱溟却极力推却,原因是他自认水平不够但,蔡元培还是霸蛮将其聘任在北大,梁漱溟经常去一位杨姓同事的家每次,有位同龄人给他开门这位青年姓毛,字润之此时,二人还若花鸟不相识,后来倒成为朋友,这是后话交了几年书,梁漱溟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北大不合适于是毅然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离开在山东捣鼓一番,又领着一帮学生跑回北京,一起租房共读在冬季的早晨,天将未明,曙色萌动之际,他把学生们喊醒但见疏星残月,悠悬头顶,耳闻雄鸡初啼,大地更显寥寂然后,梁漱溟开始传授他的学问心得此类活动,名曰朝会梁漱溟的大家风范,年轻时即露端倪梁漱溟生于1893年当时,不管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社会,都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学问根基来自家传,出发点与墨家较为接近,强调行动力,认为中国的贫弱,主要是当时知识分子专务虚文,不能行胜于言,不能与具体事实结合起来的缘故。
他的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也唯其如此,才能在星汉灿烂的民国思想界散发出异样的光芒人的生命,除了生殖繁衍,还有思想的存在,更凭借其深度,可不朽在人生问题上,梁漱溟一度求诸佛教,十七八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