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ppt
53页第一章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引言 美国是当今世界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很完善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本章主要介绍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对其理论基础和政策效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学习目标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本章内容 美国的财政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施了减税和削减财政赤字等政策 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的“折中”时期,主要是采用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财政政策,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此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几经变化,逐渐形成财政赤字长期化的特征一)扩张性财政政策(1933-1945年),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普遍性经济大萧条提出来的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原则就是,彻底放弃过去新古典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采用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萧条问题 凯恩斯主张摒弃平衡收支的古典财政原则,实施减税增支的办法,通过减税、大量举借公债,实行赤字预算,并积极扩大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2.凯恩斯主义的实践——罗斯福新政 扩大政府开支 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衰退, 罗斯福政府(1933-1945年)推出新政,采用了诸如扩大财政支出用作福利救济目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等多项扩张性财政政策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实践向人们表明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实践,是对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方面效果的首次检验。
它客观上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积极效果1.补偿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补偿性财政政策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来的 汉森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是经济危机到来后才运用的政策,它应该是一个彻底消灭经济危机的全面性方案 在经济萧条期且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量;而当经济高涨并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减少财政支出、取得预算平衡或结余,以便降低有效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交替实行膨胀和紧缩财政措施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就是用高涨时期的盈余抵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以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就能够不拘泥于当年的财政预算平衡,而着眼于实现预算的周期性平衡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946-1961),2.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 二战后,杜鲁门总统(1946-1952年)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责任赋予给联邦政府 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采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其结果: 一方面经济缓慢增长,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执政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另一方面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美国还算平稳地度过了三次经济危机,而且财政上并未出现大的赤字,也未发生通货膨胀1.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增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勒与托宾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政策这是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三)增长性财政政策(1962-1970年),肯尼迪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赫勒认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增加的原因是: 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弥补政府财政预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
而这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 在赫勒看来,政府必须实行以3.5%的经济增长率和4%以下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财政政策这也就是说,赫勒主张实行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 肯尼迪执政(1961-1963年)后,为了使美国经济走出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决定放弃被美国政府采用近16年的“补偿性”财政政策,转而接受了 “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决定实行以刺激经济连续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财政政策 大规模地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计划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失业率(从5.7%降到4.5%),基本上克服了“艾森豪威尔停滞”,GDP年均增长率达到5.6%;而且创造了美国第一次在非衰退期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历史,并为凯恩斯主义者把原来用于克服经济萧条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范例”肯尼迪遇剌后约翰逊执政时继承了肯尼迪的政策主张他一方面使越南战争升级,扩大政府军事开支,另一方面又提出“向贫穷开战”、向“伟大的社会”前进等执政构想,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范围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已初露端倪。
尼克松政府(1970—1975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又不增加失业率,执政初期的尼克松采取压缩政府开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却触发了1968~1970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双高一低”——高通胀(5.9%)、高失业(5.6%)和低增长(0.1%)的“滞胀”局面 尼克松政府不愿为稳定工资和物价而引起更加严重的衰退,不得不放弃正统的保守做法继承了肯尼迪—约翰逊时代大力推行的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 1971年初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采取在增加政府开支的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公司所得税实行优惠,并停征汽车消费税等措施福特(1974-1977年)和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仍然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增长性财政政策 但这一时期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政赤字到达高位这种“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 美国经济70年代末期严重的“滞胀”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3.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经济增长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采用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美国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福利国家 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践不仅使美国走出了经济的低谷,而且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美国推向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使政府干预经济的规模空前扩大 经济滞胀 过度的军费开支超出了国力,而大幅度的减税又使政府收入减少,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 短期财政扩张逐渐演变成经常性的财政扩张,再加上7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短缺和石油危机,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滞胀”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一)里根经济学及其理论依据——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 他们认为,凯恩斯奉行的“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则是造成经济“滞胀”的根源 供给学派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不应是需求而应是供给萨伊定律”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出售产品的收入,也就没有可以用来购买商品的支出 因此,只要依据“萨伊定律”去做,制定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样,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就会出现二)里根经济学的实践 里根就任期间依据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和《经济增长和机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中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实行“税制改革” 1981年8月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70%降到50%,同时通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纳税优惠和降低中小企业利润税率来刺激企业增加投资 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被里根总统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50%降为28%,税级由14级简化为2级(15%和28%);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6%降到34%这次税制改革使600多万纳税人免去税负 减少联邦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三)政策效果 无论如何, 里根政府支持紧缩货币供给的政策和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下降帮助美国摆脱了“滞胀”的困境,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兴 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GDP增长率比西欧主要国家高出0.5%—1%,而失业率则低2%—4%政策效果比较显著 但是里根的政策也导致高赤字和高债务的新难题 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其占GDP的比重在1985年高达5.34%。
里根第一任期内,联邦预算赤字之和甚至大大超过了战后其余历年净赤字之和四)政策评价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放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主观上既有供给学派的思想,也有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但客观上更具有凯恩斯主义的思想 从政策实行结果看,供给学派主张的减税实际上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减税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发挥作用的,削减政府支出最终从总额上看政府支出越来越多,竟出现了连供给学派既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的巨额财政赤字公正地说,里根政府所采取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如将经济政策的重心由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注重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它鼓励技术创新,为高科技革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为重要的是,这类政策主张和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在解决市场的周期波动问题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二者的职能范围,使市场机制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与财政政策 (一)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财政的重建 克林顿(1993-2000年)入主白宫初期,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财政赤字增长失控、劳动生产率增长慢。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在借鉴历届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克林顿政府选择了既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折中主义”路线 这种政策实践的“折中”来源于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