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复习——综合题的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
10页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 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 2) t 1℃时,完全溶解 5g 丙物质至少需要水 _____g3) t 2℃时,将 20g 甲加入到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____溶液(填 “饱和”或 “不饱和 ”),可以用图中_____点(填 “a”“或b“”c)”表示4)将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 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A 都是饱和溶液 B 溶剂质量:甲<丙C 析出固体质量:甲>丙D 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答案】乙>甲 =丙 25不饱和 b ABD【解析】【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2)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 100g 水中最多溶解丙物质20g,所以完全溶解5g 丙物质至少需要 25g 水;(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 100 g 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50g,所以将 20g 甲加入到 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图中b 点表示;(4)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降温后两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与降温前相等,由于没有明确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其中水的质量,错误;C、由于降温后甲有固体析出,而丙无固体析出,正确;D、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甲降温后是t 1℃ 时的饱和溶液,而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 2℃ 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丙,错误。
故选 ABD2. 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 (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2) 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3) 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4) 某同学另取 10 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 , 用 100 克 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 __________答案】酸 2.2 53% 用 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 +2HCl═ 2NaCl+H2O+CO2↑106 44x 2.2g106 = x x=5.3g44 2.2g5.3g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 100%=53%;10 g( 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与 10g 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 y,Na2CO3 +H2SO4═ Na2SO4+H2O+CO2↑106 9810gy10610g9.25g98y=9.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 ==61.64g 61.64g<100g,稀硫酸过量;y15%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 10g 的氢氧化钠设:与 10g 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 z,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10gz8010 g12.25g98z=12.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 ==81.67g 81.67g<100g,稀硫酸过量;z15%所以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 100g15%稀硫酸后,稀硫酸一定过量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用 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3. 央视《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据此,某实验小组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③ 锡( 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 +2 价的锡盐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与结论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锡纸”表面有深灰可知猜想(填“Ⅰ”或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色固体析出“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锌溶液为: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A.氯化铜 B .硝酸银 C .硫酸钠 D .硫酸亚铁(反思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探究拓展)该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 3g 合金样品,将 60g 稀硫酸分为 6 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稀硫酸用量 第 1 份 第 2 份 第 3 份 第 4 份 第 5 份 第 6 份剩余固体质量 m 2.0g 1.5g 1.0g 0.6g 0.6g(3)表格中, m= 。
4)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 = 5)计算所用稀硫酸中 H2SO4 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6)计算当加入第 4 份硫酸溶液且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 1)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2)Ⅱ; 2Al+3ZnCl 2=3Zn+2AlCl 3;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ABC;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3) 2.5g ;( 4) 2.4g ;( 5) 20.4% ;( 6)23.9%【解析】探究一:“锡纸”与氧气接触,但是开始“锡纸”不燃烧而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短路时,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了“锡纸”的着火点;探究二:【进行实验】铝比锌活泼,而锡不如锌活泼,所以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若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铝,若没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锡;铝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故答案为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ZnCl 2=3Zn+2AlCl 3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打磨 “锡纸 ”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2)选择的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应介于铝和锡之间,铜和银均排在锡的后面,钠排在铝的前面,而铁介于二者之间,硫酸亚铁满足条件,故答案为 ABC;【反思应用】因水能导电,则如果电器着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探究拓展】(3) 第 2 和 3 实验对比中可知,每 10g 稀硫酸能与 0.5g 镁反应,可知第一次剩余固体为3g-0.5g=2.5g ;(4) 由最后剩余 0.6g 固体可知,镁的质量为 3g-0.6g=2.4g ;(5) 根据每 10g 稀硫酸能与 0.5g 镁反应,设 10g 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 Mg+H2SO4=MgSO4+H2↑24 980.5g x24 0.5 g,解得: x=2.04g98 x2.04g则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4%;10g(6) 设加入第四份硫酸后生成的MgSO4质量为 y、生成的氢气为 z,Mg+H2SO4=MgSO4+H2↑2412022gyz24 120 2,解得: y=10g、z=0.17g;2g y z10 g 100%=23.9%。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g 2g 0.17点睛: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1.设未知量,即 ---的质量为 x;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 (即写 →配 →标 → 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 x);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4.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1)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可把铁从磁铁矿石 Fe3O4 中还原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磁铁矿石样品(设铁矿石杂质不含铁元素和氧元素)进行探究,他们称取了13.6g 固体样品,用图 1 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 2 所示样品中 Fe3 O 4 的质量是 ______g;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是______2)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