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docx
6页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一、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 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二、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三、人际关系的成分 •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 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接触阶段 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 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 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 和行为•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终止阶段 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 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印象的好坏 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影响到喜欢或厌恶影响到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度 影响到我们对对方行为的评价如果是同事的话,还会影响到团结和一起工作的效率•印象形成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这种印象是经过我们主动构思的,是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的过程不是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不是记忆中留存的忠实拷贝。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的三个成分1、被形成印象的人——对方(行动者)言语线索——言谈 非言语线索——行为举止,相貌着装,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 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对方(行动者)的印象2、我们——己方(知觉者)对人本性的看法、定势 过去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等因素 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 对对方(行动者)的了解程度 交往时的心境对对方(行动者)线索的选择等3、交往情景 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对方(行动者)的行为线索,会被我们赋予不同的权重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可能会使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的特点1、一致性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特别是在作出评价的时候 与形成客观物体印象有明显的区别 有时也有例外我们得到关于某个人的两方面信息很矛盾,可能形成不一致的印象但我们仍然有着一 种潜在的、力图形成有关他的一致印象的强烈倾向2、评估性 我们常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如年龄、智力、种族、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人品等 在最初印象形成时,这些判断往往都是些猜测 进一步接触,我们会对对方作出一定的评估,得出令我们喜欢或讨厌的结论 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
3、中心特质的作用 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人,如“报复性强”和“爱整洁” 阿希首先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 实验:“热情的”与“冷淡的”•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1、优先效应 优先效应(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 权重第一个印象会影响到人们以后对其行为的解释和稳定内在特质的归因2、新近效应 新近效应(近因效应)指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已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注意: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优先效应作用大一些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要求:警惕第一印象和新近效应在印象形成中的副作用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 评估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在实际生活中, “晕轮效应”常常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 “晕轮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朋友 或亲戚予以特别对待的原因4、定型定型(社会刻板印象)指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虽然有些定型是积极的,但大部分定型是消极的• 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含义 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2、印象管理的理论a. 符号相互作用论观点: 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不仅使他知道自己如何同其他人交往,而且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在印象 形成中达到他人所希望的结果个性越成熟,这种印象管理的能力就越强五、印象的形成b. 自我表现论观点: 把社会交往看成类似舞台表演 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 动当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使彼此都感到 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 了面子”每个参与者都通过印象管理,努力使其他人保住面子。
每个参与者就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 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规则是互相承诺,互相谅解 总之,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c. 情景认同论观点: 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 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 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三种理论的共同点:理解其他人对我们形成的恰当印象,对我们是有益的 试图影响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正是我们按照这种印象来行动的直接结果• 印象管理的作用1、 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应该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2、 任何人在社会交往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使人际交往更好地进行下 去,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3、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4、 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5、 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地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的角色要求,在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出恰如其 份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6、 印象管理本身无所谓好坏,同样的印象管理,可以为了正当的目的,也可以为了卑鄙的目的六、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1、人际的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归为三类:a. 动态无声:点头、微笑、皱眉,摇头晃脑、抚摸、拥抱和其他触摸行为等b. 静止无声:站、坐、蹲、倚等姿态,人们还用呼吸、身体气味、体格,以及通过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标志 如口红、衣服等来表示所含的意义c. 副语言: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喷嚏、咳嗽等2、 非言语沟通的主要通道与作用a. 脸部表情脸部表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以及传达其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脸部表情是有关他人的情绪状态的最明显的信息来源之一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人类复杂不同的情绪可以由这六种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构成脸部表情在人类种族中是共有和一致的,在引起相同情结的情景中,不同地方的人们表现出同样的脸部 表情,同时都有准确地辨认彼此脸部表情的能力原因:人们以这种方式彼此传递情绪信号有利于人类生存b. 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的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情感。
例外情况: 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心情紧张所以碰到这种 目光注视,人们会采取退缩行为,避免这种情景注意: 注视这种非言语行为形式,在极大多数场合中应谨慎小心地使用c. 身体语言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常反映我们的心境和情绪,被称为身体语言首先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其次身体语言的姿势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 具有象征意义的姿势在各种文化中是相当不同的 在某些工作中,手势已经成为人际沟通的专门身体语言 最后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还能暴露出许多生理状态,如活力,年龄等3、 非言语线索的意义a. 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引起他人的有利反应b. 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4、 归因理论归因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我们很难直接获得他人内心状态的信息,往往凭借外索所获的间接信息推知他人的内部状态a. 海德的归因理论观点: 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 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不变原则” :我们都假定,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结合造成的,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 的结果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如果在那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产生,我们就会 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
内在归因指从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等内部因素归因外在归因指从周 围的环境、其他人的行为、提供的奖励或惩罚、运气、任务难度等外在因素归因如果个人的因素强于环境的因素,会作出内在归因,如果环境因素强于个人的因素,会作出外在归因b.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行为归因的三个基本维度: 特异性反应,是指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一致性反应,是指其他人与某个人同样反应的程度,即反应是否是一个一致性的反应 一贯性反应,是指个体对于同一刺激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的场合下是否具有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该模型认为,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内在 原因相反,在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都高的情况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外在原因而 在一致性高,实体的特异性低,一贯性低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偶然的环境或情景因素5、归因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