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汉语语法探究.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37151642
  • 上传时间:2024-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6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汉语语法探究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

      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

      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

      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

      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