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罗隐的诗词《赠云英》译文及注释.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1040303
  • 上传时间:2022-02-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6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罗隐的诗词《赠云英》译文及注释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译文 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春,又见到云英轻快的掌上身 当年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莫非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 解释 ⑴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 ⑵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奇妙此用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快,能为掌上舞后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快奇妙 ⑶卿:古代用为其次人称,表敬重或爱意此指云英成名:指科举中式唐张籍《送李余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⑷俱:都 扩展阅读:《赠妓云英》赏析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头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快,色艺双全。

      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相互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其次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肯定是非常令人倾倒 假如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假如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超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答复,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答复,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原因,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莫非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漂亮出众)。

      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缘由究竟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肤浅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音至此,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顶点 此诗以抒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受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际沦落人”的深切怜悯不直接答复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扩展阅读:罗隐的简介 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屡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知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的确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观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挖苦意味太强,人也很傲慢,这使他在讲究虚心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特别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难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马上消退,他劝皇上应当专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谢陛下的最终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行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挖苦的意味,最终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