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量定义说.docx
5页现量定义说杭州佛学院 宗峰内容提要:现量,是因明现量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对它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现量学的 理解本文从与现量关系密切的量开始,进而对陈那论师给现量的定义“离分别”及其嬗变过程中,在它 基础添加的“不错乱”、“新生无欺智”的论述目的在于阐明它们只是对“离分别”的解释,既不是强调 更不是补充从而彰显陈那论师现量定义的广含性关键词:量 现量 离分别 不错乱 新生无欺智引言佛教与其他思想比较,不仅有与众不同的缘起论,而且有着独特的认识论,其中较为 突出是因明学中的量理论,它为我们认识所面对的世界提供可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为我们解脱夯实了基础量理学说是非常严谨、系统的思想体系,因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对 量理的基本知识——现量及有关内容给予浅显地论述有关量理早在古印度吠陀派足目的《推论十六句义》就提出“量”与“所量”的概念1, 《瑜伽师地论》首先涉及量理内容,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佛教量理思想公元 5 世纪,一代佛 学大师陈那论师开创新的因明理论——量理学说,其代表作《集量论》是因明学说发展进入 新阶段的里程碑,是量理学成熟的重要标志,英国的渥德尔先生曾有着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 “它现在不是逻辑、论证或辩论术,而是更根本的认识论,这才是它真正的研究课题,而论 证方法不过是比量理论的附属部分。
2”陈那论师的新因明学说,不再是研究推理格式和辩 论术的学说,而是研究佛教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一体的量理学说若想理解现量,首先应明白“量”,关于“量”,梵文为波罗麻那(prama a),其中 “波罗”为首先或第一的意思;“麻那”为测量、思量的意思,合起来,“波罗麻那”意为 首先或第一思量陈那以前内外学派已大量运用“量”这一术语,但这一时期的量只是单纯 指某种知识,自陈那量理出世后,建立并完善了量理体系对量的理解也不一而足,给量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什么是量?法称论师说:“即正智, 谓成就士夫一切事业之先行1祁顺来:《藏传因明学通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1版,第5〜6页注意,祁顺来先生这 里译为《推论十六句义》,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理经》 〔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422 页 3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0页一般认为所谓“量”,作为动词是衡量、度量、思量,指人 们认识外界事物的动作、行为;作为名词,“量”指量识,指认识外界事物的心识,也指知 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方法等《因明辞典》里说:量,因明术语,原意为标准、尺度,在关 于认识的学说中,量就是得到知识的方法,分辨知识真伪的标准以及知识的本身(如现量、 比量),进而也用来指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的认识活动。
剧宗林先生在他的《藏传佛 教因明史略》中说,量,意为标准、准则、真实,就是正智(即正确的知识),真切认识自 境、重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及真比量等从后二者给量下定义看,他们有个共同的特 点,就是前半部分以佛陀的境界而言,后半部分就以凡夫的境界来说了,这一点应该明白, 因为在因明著作中,大部分都是站在凡夫的角度分析量学知识的不然,在解读时将会迷惑量理学说传入我国藏区,藏传佛教徒及藏族学者称之为量学,把陈那论师的《集量论》 尊为量经使量理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们认为一般所说的“量”是“识”这个 整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量识,若把量识与识混为一谈,就歪曲了量识的 含义,否定了量识在量学中的特殊作用这因为识是自境的反映,产生定解、清楚明了者为 量识;没有定解、含糊不清者为非量量识是对境的真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平常说的“量” 为何只能称量识而不应称“量”呢?因为严格说来只有佛陀的“量”才是正确的,只有佛陀 的“量”才能作为衡量我们的知见是否正确的标准,也只有拿佛陀的量来作比照,才能知道 我们的一切是不是正确所以,佛陀的称为“量”,凡夫的充其量只能称为“量识”但在汉 传佛教中往往把“量识”简称“量”。
二 现 量陈那论师师承世亲菩萨的思想,专门研习因明理论,勘正前贤错误,并弥补其不足,发 挥出因明“立正破邪”的真正作用,成为新旧因明的分水岭,被称为“新因明之父”,不但 改造“因三相”、创建“九句因”,而且将种类繁多的量识归纳为现、比二量,这也是佛教史 上一大创举陈那论师将量识归纳现、比二量,其理论根据是《集量论颂》:“现与比是量 二相是所 量 于彼结合故 余量则非有4陈那造 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3月第1版,第2页法尊法师的《集量论略解》中有解释:“量唯二种,谓现、 比二量„„何故量唯二种耶?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为现量, 现量以自相为所现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现境故除自相共相外, 更无余相为所量同上 6刚晓:《<正理经>简释》,台北,法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232 页也就是说,作为认识对象的世间万物只有自相与共相之分,除此之外没 有其他可认识的对象所对境只有自相与共相两种,所以,量也就只需两种,与自相对应的 量是现量,与共相对应的量是比量其中,自相、共相的“相”,“相”就是表现出来的、显 现出来的,那么,表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我们一般称“境”,或者称 “义”,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妄计出来的我执、法执,这才是境!所谓“相”,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虚幻、不真实、颠倒。
何为现量呢?陈那论师以前的学者,对此就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在沈剑英先生的《正理 经》译本中有:“现量是感官与对象接触而产生的认识,它是不可言说的,没有谬误的,且 是以实在性为其本质的6”,一般都是从根、境结合方面来解说现量的,但陈那论师却从思维 方面来解说现量,陈那论师为什么从这方面来说呢?这就涉及到了陈那论师的唯识观念,也 是陈那论师的量学思想的出发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果忽略了这一前提,就很难明了陈 那论师量学的确切含义陈那论师给现量的定义,《集量论》原文是“现量离分别”同注释 4,第 3 页非常简炼,也正因为如此, 一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正如佛陀的“缘起”,后来的祖师大德们从不同的角 度去理解,丰富了佛教的理论构建;但另一方面,因解读空间过大,后人解读时出现意见分 歧,给我们学习带来了不便那么,啥是分别呢?分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分别的事物(影像)本身与事物的名 言浑然结合,另一个是事物(影像)与事物的名言虽然没有结合,但有能力与之结合第一 种分别就是利用名言去了解对象,这时候的心象了解已经不是单纯从感觉而来,而是和其它 各种经验的记忆发生了关系、联想,搀入了判断而后构成的,这个事物的本身与这个事物的 名言相杂显现。
如认识桌子这个东西,在桌子这个东西本身与桌子这个名言已交合在一起了 万法唯识,一切都是心识显现的影像,在认识桌子这个事物的过程中,所要认识的桌子,是 心识显现所诠的影像, “桌子”这个词是能诠的名言,所诠的影像与能诠的名言浑然结合, 这就是有分别另一种分别,就象婴儿不会说话,但他也会分别,他的分别是思维构成的 婴儿在分别桌子、瓶子等事物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叫桌子那叫瓶子,他也还没有能力进行 言说,他在分别时,事物(影像)本身虽然暂时不与言说的能诠名言相应,但已具有与言说 结合的安立名言的能力,已形成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一个识都有三种分别: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在这里的“离分别” 并不是三种分别都没有了,是指只有自性分别,而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8文轨法师《庄严疏》卷三说,“今言无分别者,无馀分别,不遮自性分别也二十页阴面)见《异部宗 轮论述记•因明入论庄严疏•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7月第一版 同注释 7 10刚晓:《汉传因明二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65页 11同上,第 226 页明确显现自 境的了别,称为无分别,它远离了概念、名言混合的执著了别,明确显现自境。
无分别识的 自境不一定在境是实有,但是它清晰显现,而分别识显现自境时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这 是分别识与无分别识的主要区别陈那论师所指的“分别”就是《集量论颂》中说的“名种 等合者9”,颂子中的“名”,其实就是名言、名字、名称颂子中的“种”,就是种类、范畴 名言和种类,都是人们意识活动时用以指称、分别诸法时的符号,本身并不实在,它只是对 境界自相的一种增益在认知对象时,若有名言、概念等掺入,此识肯定不是现量在陈那论师另一部著作《因明正理门论》颂文是“现量除分别”,长行解释为“此中‘现 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10”而商羯罗主在《因明入正理论》给现量的定义是“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 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11在这两部论著中都提到“智”、“正智”,这是现量成立的前提条件,认识的主体,必须 有能了知自相境的能知心,必须是正常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能力后人在解 读现量时往往忽略它的前提条件,进而做出错误的解释三 现量定义的嬗变由于陈那论师给现量下的定义过于简练,以至于对它的解读,成了一大难题、一个解不开的谜,以后的著作中有关其问题,是对它的解释?是补充?是强调?在陈那论师之后,到了法称论师,他给现量下的定义是“远离分别及不错乱 12刚晓:《正理滴点论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6页。
13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版,第128页传入 藏区后,又给加了一条“新生无欺”13刚晓法师说,从法尊法师的《集量论略解》译本来看,“现量虽皆是离分别,但有无分 别心非现量者,如由膜翳见二月之眼识,是无分别之似现量这句话恰恰是对现量定义“离 分别”的一个补充,这句话与法称论师的现量定义“远离分别及不错乱”中的“不错乱”是 相当的这个话是陈那论师自己的注释中说的陈那论师在《因明正理门论本》中倒是没有 这话,或者类似的话也没有,但《因明正理门论本》比《集量论》早,《因明正理门论本》 是陈那论师早期的著作,而《集量论》是晚年的著作,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集量论》中现 量的说法对《因明正理门论本》中的说法进行了补充但我总觉得这句话不是陈那论师本人 的注释,而是法尊法师在译文时自己的解释因为他和韩镜清先生翻译时,用的是同一个版 本,韩镜清先生在翻译时,根本没有类似的内容,并且在读他的注释这句与上下文思维不连 贯一般的说法是说,“不错乱”是法称论师加上去的,刚晓法师与剧宗林先生在解释《正 理滴论》时都说,“不错乱”具有强调意味刚晓法师说:“‘不错乱'在陈那论师著作中是 没有明说的,当然,暗含的有这个意思,而且在陈那论师以前或者说从来就没有人把错乱识 包括进现量里边儿。
现在法称论师明明白白地提出来,就是有强调的意味注意:是强调而 不是补充,有人说‘不错乱'是法称论师对现量定义的补充,这是不对的”14可我不明白 它到底强调了什么,我认为“不错乱”既不是补充,也不是强调,而是站自己的时代,以自 己的思想观点对“离分别”的一种解释法上论师说,要是只有“离分别”而没有“不错乱”的话,则我们就会对某些常见的错 误观念,收不到防止之效,比如说乘船时见岸边儿的树向后跑,要是没有“无错乱”的要求, 我们就会认为这是现量,因为这现象的出现也是“离分别”的现量是当下的一刹那心识对 自相境的明确而清晰显现,根本不可能在乘船时看到岸边的树向后跑,看到岸边的树向后跑 时,我们的心识已经在分别了,再谈“无错乱”岂不是多此一举?再看看陈那论师以前有关现量的定义,在刘金亮先生的《正理经》译本中有,“ 现量是根与境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