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区域规划和政策符合性惠州市政府.doc
19页《惠州市大亚湾纯洲片区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洋环境影响专题篇章》简本1.1 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结论(1)工程概况根据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编制的《惠州市大亚湾纯洲片区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规划区位于惠州市大亚湾西北部纯洲周围海域,北起大亚湾石化区西南部,南至纯洲南侧海域,西起荃湾半岛现有陆域,东至纯洲东侧海域,大致范围为:东经114 ° 33′ 3 ″~114 ° 35′ 35 ″、北纬22 ° 41 ′27 ″~22 ° 38 ′ 26 ″之间本次规划用海总面积为583.6782公顷;填海面积574.7344公顷,形成陆域面积525公顷;围海用海8.9438公顷规划占用岸线12226m,其中占用自然岸线714m,占用人工岸线11512m,形成岸线12254m,其中形成码头岸线1915m规划用海方式包括建设填海造地用海和港池用海(停泊水域)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6年-2020年,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预测水平至2020年本规划用海的功能定位为:充分依托现有荃湾港口作业区及石化工业园区,发挥周围海域岸线丰富的优势和港口规模效应,建立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以大型临海工业开发提供服务为特色的重要外贸港口,发展扩大以石化产业为主的临港性产业,并建设兼顾能源及原材料、件杂货和大宗散货运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
规划包括2个片区,整体呈现相对独立的多功能区块组团的特点片区一位于原石化区西部、淡澳河以北的范围,片区二为位于荃湾半岛上的区域,片区三为位于纯洲岛周边的区域片区一为多边形,其中西半部分顺岸向南侧外推,东半部分为离岸人工岛式片区二依托荃湾半岛,依托现有岸线,顺岸向东侧外推,但与黄毛洲之间保留足够宽的过水通道,保护黄毛洲现状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有修筑海堤和临时围堰、回填成陆和地基处理首先施工永久海堤或临时海堤围闭场区,再进行回填施工总体安排为:基槽开挖→海堤施工→陆域形成→地基处理2)工程分析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悬浮物排放主要发生的基槽挖泥和吹填溢流环节施工时间,整个施工过程产生悬浮物可分为10个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如下:①1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6艘8 m3抓斗式挖泥船,配9艘500m3开体泥驳外运,悬浮物产生源强为6×0.89kg/s,持续时间4.5个月;②2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6艘8 m3抓斗船开挖,配9艘500m3开体泥驳外运,悬浮物产生源强为6×0.89kg/s,持续时间6个月;③4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1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2区,1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5kg/s+0.89kg/s +0.16kg/s,持续时间5.5个月;④5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1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2区,1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5kg/s+0.89kg/s+0.16kg/s,持续时间1.5个月;⑤5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4艘8 m3抓斗船开挖,配4艘500m3开体泥驳外运,悬浮物产生源强为4×0.89kg/s,持续时间7个月;⑥5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2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5区先围闭区域,2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25kg/s+2×0.89kg/s+0.32kg/s,持续时间1.5个月;⑦6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2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5区后围闭区域,2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25kg/s+2×0.89kg/s+0.32kg/s,持续时间6.5个月;⑧3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1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6区,1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5kg/s+0.89kg/s+0.16kg/s,持续时间3个月;⑨3区海堤基槽开挖采用2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3区先围闭区域,2艘8 m3抓斗船修整边坡,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25kg/s+2×0.89kg/s+0.32kg/s,持续时间1.5月;⑩淡澳河口整治浚深或荃湾港区主航道疏浚,采用2艘1450m3/h绞吸船并吹填至3区,悬浮物产生源强为2×2.25kg/s+0.32kg/s,持续时间12.5个月。
规划实施后,规划区主要作为石化发展区、多用途码头仓储物流区和通用散货作业区,海洋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规划区内产生的石化污水、港口污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和生活垃圾及各种生产垃圾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9.792 万m3/ d规划片区内的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最终排入规划区外东侧的石化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通过排海管排入海域远期规划区内污水分别排往大亚湾中心区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23 万m3/d)及石化区清源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15 万m3/d)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由规划区统一收运后进行处理工业垃圾的处理:一般垃圾可采用厂内分类回收和转运危险废物视项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厂内回收、厂内焚烧和外委处理处置有毒有害及危险工业垃圾的收集,应尽可能压缩体积,设置专用堆放场所,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措施,并由专业人员操作,单独收集和贮运;被列为是废弃物的需申报有关管理部门,并进行特定的集中处理一般仓库内严禁存在危险物品或有毒物品因此,营运期产生的污染物均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规划实施带来的非污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围填海引起水动力场与冲淤环境的变化;(2)围填海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3)围填海对生态环境的改变;(4)围填海对防洪的影响;(5)区域建设填海对通航环境的影响。
1.2 环境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1.2.1 水质现状分析春季(2015年5月)调查表明,海水pH、CODMn、无机氮、石油类、硫化物、砷均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挥发酚和汞均未检出,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因子为DO、活性磷酸盐、铜、铅、锌和镉其中,DO、铜、镉均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锌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而活性磷酸盐和铅为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2016年5月)补充调查表明,表层海水pH、溶解氧、活性磷酸盐、汞、镉、铜、硫化物、砷、六价铬、总铬、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等评价因子符合所在海域功能区的评价标准,超标因子为COD、无机氮、镍、锌和铅;底层海水pH、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铅、铜、硫化物、砷、六价铬、总铬、镍、阴离子、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等评价因子不存在超标现象,超标因子为溶解氧、BOD5、石油类和阴离子底层海水pH、COD、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铅、铜、硫化物、砷、六价铬、总铬、镍、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等评价因子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因子为溶解氧、BOD5和阴离子秋季(2016年11月)调查表明,海水pH、BOD5、溶解氧、石油类、氰化物、铜、铅、锌、镉、总铬、砷、镍、硫化物、挥发酚、六价铬、苯并(a)芘等评价因子符合所在海域功能区的评价标准,超标因子为COD、SS、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2 沉积物质量现状分析春季(2015年5月)调查表明,除石油类在Z38超一类标准但符合第二类标准外,其余站位的全部指标有机碳、硫化物、汞、铜、铅、镉、锌和石油类均符合第一类标准秋季(2016年11月)调查表明,硫化物、石油类、锌、砷在全部站位均达标,其余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1.2.3 海洋生物现状分析(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春季(2015年5月)调查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21~3.80mg/m3之间,平均值为0.86mg/m3平面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水平分布总体表现为无规则的变化状态,处于中等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38.72~566.29mg·C/m2·d,平均值为132.89mg·C/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属中等水平,部分站位略偏高春季(2016年5月)补充调查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5.05~20.77)mg/m3,平均值为13.73mg/m3,为中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范围为(6.28~12.35)×102mg·C/(m2·d),平均为8.76×102mg·C/(m2·d),初级生产力总体水平处于超高水平海区初级生产力在海区的分布呈现东北和西南高,海区中部较低。
秋季(2016年11月)调查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在1.03~6.45mg/m3之间,平均值为3.78mg/m3,处于中等水平,部分站位叶绿素a含量偏高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08.11~529.32mg·C/m2·d,平均值为266.70 mg·C/m2·d,属中等水平2)浮游植物春季(2015年5月)调查表明,经初步鉴定有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共4大门类22科94种(含变种、变型及个别未定种的属)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密度水平较高,平均密度为3046.66×104cells/m3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拟旋链角毛藻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0.8~3.92之间,平均为2.44;种类均匀度的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相似,其分布范围在0.18~0.97之间,平均为0.64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属一般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较一般春季(2016年5月)补充调查表明,浮游植物共有2门17属61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有毒赤潮生物为利马原甲藻、具尾鳍藻两种;各站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在(2.59~8.44)×105个/m3之间,平均密度为5.67×105个/m3,处于中等水平等级该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短角角藻、大角角藻、菱形海线藻、叉角藻、夜光藻共5种。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45,均匀度平均值为0.52,丰度为1.32主要浮游植物类群为广温、近岸种类,海区浮游植物结构群落组成较稳定,生态环境受沿岸污染源影响较大秋季(2016年11月)调查表明,浮游植物共出现了蓝藻、硅藻和甲藻类共3大门类20科79种,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甲藻门密度分布范围在341.49×104 cells/m3~38630.65×104 cells/m3之间,平均为15491.77×104 cells/m3以硅藻类居首位,其次为甲藻类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1.63~3.14之间,平均为2.45,均匀度的分布范围在0.34~0.60之间,平均为0.50;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60~1.45,平均为1.13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属一般水平,最大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3)浮游动物春季(2015年5月)调查表明,共出现浮游动物140种(类),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为近岸暖水性种调查期间共出现4种优势种,其中枝角类2种,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各1种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259.99~7811.08ind/m3,平均为2144.79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在22.83~324.33mg/m3之间,平均为128.85mg/m3。
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68~3.39,平均为2.23,以Z33最高,Z20最低;均匀度变化范围0.15~0.83,均值为0.45,以Z33最高,Z20最低春季(2016年5月)补充调查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15种,浮游幼体(包括鱼卵、仔稚鱼)9类以桡足类出现的种类数最多,为6种丰度变化范围在(14.27~179.16) ind./m3,海区平均值为105.56 ind./m3;生物量变化介于(8.33~314.29) mg/m3,海区平均值为90.48 mg/m3浮游动物优势种为鸟喙尖头溞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都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12、0.61和0.99,各站位多样性处于较差水平,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秋季(2016年11月)调查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43种(类),种类较少,主要以沿岸种为主优势种有9种栖息密度平均为390.29in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