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的论文和书籍.doc
9页有关论文参考方面的书籍㈠、专著1、朱立元.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2、杜书瀛、钱竞、张婷婷.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M].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童庆炳、钱中文、王元骧. 探寻综合创造之路[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陈传才. 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黄曼君.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6、曾繁仁. 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董学文、金永兵.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王一川. 文学理论讲演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艾斐. 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M].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0、王元骧. 文学原理[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11、孟繁华、程光炜.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M].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912、古远清.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大陆部分)[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13、屈雅君. 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4、孔范今、施战军、路晓冰.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5、阎晶明. 独白与对话[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6、盖生. 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 上海三联书店,200817、吴炫. 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M].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18、王宁. 文学理论前沿(第6辑)[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曹文轩. 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作家出版社,200320、张未民、孟春蕊、朱竞. 新世纪文学研究[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21、刘勇. 中国现当代文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陈传才. 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3、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4、钱钟书、贺绍俊. 1949-2009文论选(中国文库4)[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5、邱明正.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6、徐启超、毛克强、邓经武. 聚焦茅盾文学奖[M]. 作家出版社,200527、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张利群. 文学批评原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李德顺. 价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张利群. 多维文化视域中的批评转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童庆炳. 文学概论新编[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魏天祥.九十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M]. 党校出版社,200033、周忠厚. 文艺批评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敏泽、党圣元. 文学价值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冯宪光. 文学价值的追求[M].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36、赖大仁. 当代文艺学论稿[C].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37、陆贵山、周忠厚.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8、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39、钱钟书等、贺绍俊. 1949-2009文论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㈡﹑论文1、任美衡. 关于“茅盾文学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2、汪政. 作为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J]. 名作欣赏,2009,(2)3、赖大仁. 文学评奖及其他[J]. 创作评谭, 2009,(2)4、范国英. 论完善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合理性问题[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任东华. 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内情” [J]. 粤海风, 2006,(5)6、任东华. 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J]. 粤海风, 2007,(2)7、思思. 茅盾文学奖人文话题知多少[N]. 北京日报, 2000, 10, 258、吴武洲. 茅盾文学奖:低调是一种进步[N]. 中华读书报, 2003,12, 059、王彬彬. 茅盾奖:史诗情结的阴魂不散[J]. 钟山, 2001,(2)10、茅盾文学奖,“冷门”天堂. , 2008, 09, 19, 14:45 重庆晨报11、“茅盾文学奖”要赚吆喝吗? 2005, 03,16 ,08:23:25 来源: 新闻晨报-解放日报12、提高对文学奖“持续的热度”﹒ 茅盾文学奖研究[J].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15、范国英. 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J].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6、洪治纲. 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J]. 当代作家评论,1999,(5)17、谭五晶. 简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背后的文化选择[J]. 名作欣赏,2009,(2)18、范国英. 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必然结果[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9、钟正平. 充满矛盾的文学大奖——历届“茅盾文学奖”论略[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0、雷达. 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范国英. 现实题材的获奖作品与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J]. 云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2、南台. 茅盾文学奖有软肋[J]. 山西文学, 2006,(2)23、粲然. 茅盾文学奖之矛盾[N] .中国新闻周刊, 2003, 12,0824、朱晖.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我见[J]. 当代作家评论,1995,( 2)25、胡平. 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J]. 小说评论,1998,(1)26、任东华. 真相、局限及意图实践的可能性——关于茅盾文学奖的“思想标准”及其他[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7、赖巧琳. 由茅盾文学奖看文学走向的艰难[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8、任美衡. 论茅盾文学奖的“思维精神”及其局限[J]. 江淮论坛,2008,(4)29、曹万生. 良心、经典与通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侧谈[J]. 名作欣赏,2009,(2)30、张丽军.“茅奖”,你何时不再矛盾?——关于“茅盾文学奖”“无边的质疑”的深层探询[J]. 艺术广角,2009,(1)31、张放.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差别. 2008,10,2732、黄发有. 以文学的名义——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学评奖的反思[J].社会科学,2009,(3)33、杨剑龙. 文化消费语境中的文学评奖[J]. 扬子江评论,2007,(3) 34、范国英. 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石湾. 对文学评奖的新期望[J]. 文学自由谈,1998,(4)36、张柠. 不谈文学,谈文学奖[N]. 新闻周刊,2005,4,2537、邹平. 文学奖何必盛行“多胞胎”[J]. 文学自由谈,2006,(3)38、张冬梅. 喧嚣之后:反思文学评奖[J]. 文艺争鸣,2009,(6)39、黄发有. 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当代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08,(2)40、饶先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意识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06,(5)41、杨光洲.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格局审视[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42、南帆. 90年代文学批评:大概念迷信[J]. 天津社会科学,1997,(5)43、饶先来.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功能的偏失及其反思[J]. 甘肃社会科学,2006,(5)44、侯顺.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J]. 探索与争鸣,2003,(11)45、王源. 浅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热点及其缺失——从“马桥之讼”、“余秋雨批判”等现象谈起[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6、向荣、颜复萍.文化阐释:文学批评在消费时代的话语形态[J].理论探索,2008,(4)47、李松. 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J]. 探索与争鸣,2005,(6)48、景国劲.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现象的反思[J]. 文艺研究,2002,(4)49、韩振华. 突围尴尬或陷入镜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剖析和描述[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0、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J]. 当代文坛,1999,(2)51﹑袁诠.走出困境,破茧成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分析与展望[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52、吴义勤.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J]. 文艺研究,2002,(5)53、周成平.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J]. 江苏社会科学,2001,(3)54、吴俊. 当行规遭遇挑战时——文学批评的一种困境[J]. 文艺争鸣,2001,(3)55、黄诰. 对文学批评所作的批评——谈文学批评在90年代里的三个错误倾向[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56、景秀明. 近几年来文学批评的几种不良倾向[J]. 文艺评论,2000,(6)57、杨守森.缺失与重建[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58、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回顾与检讨[J]. 当代作家评论,2000,(3)59、欧孟红.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1)60、黄书泉.文学批评应回到常识中去[J]. 理论与创作,2004,(2)61、贾剑秋.论转型时期文学身份及批评姿态的转变[J]. 当代文坛,2005,(3)62、吴俊.末路上的文学批评[J]. 作家,1999,(11)63、谭运长.关于文艺批评标准及与此有关的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1997,(2)64、王坤.批评标准哲学基础的置换——文学的价值层面与批评尺度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5、张居华.世纪之交回眸与展望文艺批评标准的走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66、田建民.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7、吴家荣.文学批评标准的反思与新论[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0)68、陈翠平.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J].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9、唐正序.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J]. 当代文坛,1983,(5)70、王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