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17576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3.1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第八讲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本讲主要内容:1、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2、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重点掌握内容: 韵尾的发展和声调的演变规律本讲主要叙述两个问题, 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一、韵母的发展汉语从上古发展到中古, 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古汉语三十韵部,按照主要元音和韵尾的不同分为阴(9) 、阳(10) 、入(11)三类十一组到魏晋南北朝42 个韵部(见王力《汉语语音史》113页) 到中古《广韵》九十五韵部(61 阴阳 34 入声韵部)这之间,韵部的分合显得十分复杂 比如上古的“之”部韵分化出中古的 “咍、侯、灰、皆、之、尤、脂”七个韵趋势是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细密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韵》 95 韵部,206韵,141 个韵母,到平水韵 106 韵,再到《中原音韵》 19 个韵部,46 个韵母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我们知道,汉语音节中的韵母一般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而韵头和韵尾最能体现汉语语音的特征所以,我们从韵头和韵尾两方面来看韵母的发展2 1、韵尾的发展韵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①、-p 、-t 、-k 尾的消失;②、-m尾的消失。

      [-p] 、[-t]、[-k] 是塞音,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音节,也叫“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 ;[-m] 、[-n] 、[-g] 是鼻音,用鼻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鼻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阳声韵” 戏曲界又把阳声韵中收[-m] 尾的音节叫“闭口韵”塞音尾和鼻音尾因为都是唯闭音尾,听着不敞亮,所以合称“闭音节”用元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 “元音尾”音节,没有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 这两种音节在音韵学上合称“阴声韵”[-p] 、[-t]、[-k] 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 并不让气流冲出来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类韵尾了但在现代粤方言广州话中,普通话里同音的“力、栗、力”三个字分别读作【lap 】 、 【l?t 】 、【l Ι k】, 还保留着韵尾 [-p] 、 [-t]、[-k] 那么,这类韵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我们知道,韵尾 [-p] 、[-t]、[-k] 和入声是有连带关系的,没有[-p] 、[-t]、[-k] 韵尾,也就没有入声入声是以发音短促为特征,没有[-p] 、[-t]、[-k] 这些促音尾,音节也就没有了短促的音色,那么,入声也就不存在了。

      3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成于 1292年以前)已经没有收 [-p]的入声字了, 收[-p] 的入声字已经并入到收 [-t]的入声里去了 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1324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 、[-t]、[-k] 就已经消失了至于它开始消失的时间可能更早[-p] 、[-t]、[-k] 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 有些韵类在促音节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o 韵尾[-m] 的消失是在 [-p] 、[-t]、[-k] 的消失之后,在《中原音韵》里有了一个开端,就是声母为唇音而韵尾为[-m] 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 这样一来,本来不同韵尾的字,变为同韵尾的同音字了例如:烦繁 [-n] 饭贩 [-n] 牝[-n]>[-n] >[-n] > [-n] 凡帆 [-m] 范犯[-m] 品[-m] 这种音变,语音学上称为异化作用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的,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 尾。

      《中原音韵》十九韵部是十四世纪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这十九韵部如下(教材 160 页)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 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盐咸十九廉纤其中“侵寻”、 “盐咸” 、 “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可见, 《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 [-m]尾4 那么[-m]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 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 (1626)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 供西洋人学习汉语用的音韵学著作)里已经没有[-m] 尾韵了但是, [-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这种变化从唐代已经开始了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呼‘十’却为‘石’, ( “十” [-ap]; “石” [-ak] )唤‘针’将作‘真’ ( “针” [- ?m]; “真”[- ?n] )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 “因” [-i ?n ] ; “阴” [-i ?m])在胡曾看来, “针、阴”二字要念成收 [-m] 尾的闭口韵才算 “正” ,妻子娘家人念成收 [-n] 尾的,就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这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 [-m] 尾字读成 [-n] 尾字了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 [-m] 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那么,[-m] 尾字并入 [-n] 尾后, 《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 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代表现代了普通话的韵部以上是着眼于韵尾看韵母的发展下面从韵头来看韵母的发展2、韵头的转化根据韵头的不同, 可以把韵母划分为四类,即四呼四呼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特征,开、齐、合、撮四呼之间可相互转化,韵头的转化是具有普遍规律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5 ① 开口和齐齿的交替:即韵头i 的插入和失落A、韵头 i 的插入,即开口呼→齐齿呼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i 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是喉音字(指见溪疑影哓匣六母);②必须是二等字例如:街 kai →?ie 鞋?ai →?ie 奸 kan →?ian 雁 ?an→ian 牙 ?a→ia 家 ka →?ia 江 ko ?→?ia ?巷 ???→?ia ?B、韵头 i 的失落,即齐齿呼→开口呼。

      本来有韵头 i 或全韵为 i 的齐齿呼,在发展过程中,或者韵头i失落,或者全韵为 i 的变为?,这主要是受卷舌声母 (t ?、t ?‘ 、?、?)的影响例如:社?ia →??世?ǐ ?i →??昌? ia ? →t?a?脂?i →t??手?iu →?ou( 温州方言还念?iu) ② 开口与合口的交替:即韵头u 的插入和失落A、韵头 u 的插入,即开口呼 --- 合口呼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u,例如:(歌韵)多 ta →tuo 施 t ‘ a→t‘ uo 娑 sa →suo 挪 na→nuo (铎韵)讬 t ‘ ak→t ‘ uo 洛 l ɑ k→luo 作 ts ɑ k→tsuo 现代北京话里的韵母o,在舌齿音声母后面写成uo:duo、tuo 、nuo、luo 、zhuo、chuo、shuo但唇音后面可以写成bo、po、mo 、fo C、韵头 u 的失落,即合口呼 --- 开口呼6 本来有韵头 u,在发展过程中失落了韵头这种情况在各地方言中是很普遍的现代北京话在两种情况下失落了韵头u: (1)唇音后面2)灰韵的泥、来两母字和魂韵的泥母字例如:灰韵:杯 pu?i →pei( 不是 Pui) 每 mu ?i →mei(不是 mui) 内 nu?i →nei( 不是 nui) 雷 lu ?i →lei(不是 lui) 魂韵:嫩 nu?n→n?n ( 不是 nun) 本 pu?n→p?n(不是 puin) 门 mu?n→m ?n ( 不是 mun) 金 b‘ u?n→p‘ ?n( 不是 p‘ un) 此外,还有撮口向开口、 合口的转化,齐齿向合口、 撮口的转化,这里不去细说,可参看教材P164-168。

      二、声调的发展声调是汉语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沈约发明“四声”其实他只是发现“四声”这个语言事实,并提倡诗文创作讲究声律这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很早就存在了古汉语的“四声”不同于今天的“四声” 古代的“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简称“阴、阳、上、去”古代汉语的 “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 “四声”的?有哪些规律?概括起来有三大规律:浊上变去、平分阴阳、入派三声1、浊上变去浊上变去,是指古代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这里“浊上变去”的“浊”是指“全浊”(全浊声母:並、奉、定、澄、从、床、群、邪、7 禅、匣 10 个) , 至于“次浊”的上声字今天并没有变为去声, 比如“马”(明) 、 “努” (泥) 、 “鲁” (来) 、 “忍” (日) 、 “尾” (微) 、 “有” (喻) 、“雅” (疑) , (共七个次浊声母)到今天还念上声浊上变去,这种变化,从八世纪即唐代就开始了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唐代就开始了呢?唐李涪《刊误》批评《切韵》 “字同一声,分为两韵” :“恨怨之恨则在去声, 佷戾之佷则在上声;又言辩之辩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在去声。

      ”“恨辩舅皓”是全浊上声字, “佷、弁、旧、号”是全浊去声字李氏以为这四对字分别同音,表明全浊上声字“恨、辩、舅、皓”已经读为去声韩愈《讳辨》说:“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杜”是全浊上声,“度”是全浊去声韩愈认为“杜、度”同音也可表明全浊上声字“杜”已经读为去声宋词用韵中全浊上声常与去声押韵例如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做飘零水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其中的韵脚字“负”是上声字,其余都是去声字这些都表明全浊上声已读成去声不过在宋人韵图里,全浊上声字仍然列为上声,8 并没有列入去声韵里到《中原音韵》才打破传统韵书的限制,正式把中古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 全浊上声变去声是从中古到近代乃至现代汉语声调发展的规律之一 全浊上声变去声的常用字, 可参见教材227-228 页2、平分阴阳所谓“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种调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的第一部书周德清在这部书序言中说: “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

      周氏所谓上平声即指阳平,所谓下平声即指阴平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换句话说,声调分化为阴阳的原因,是受声母的影响声母有清浊之分,随着语音的发展,浊音和清音的音高差别逐渐增大,于是产生了调类的分化例如:“通,他红切”同,徒红切”中古“通”和“同”本来是属于同一声调的,都属平声但是,“通” ,是透母字,属清声母; “同” ,是定母字,属浊声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同”的声调和“通”的声调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个细微的差别逐渐显著,最后形成了两个调类:“通”读阴平,“同”读阳平又如:“充,昌终切”虫,直弓切”9 “充”和“虫”中古都是平声充” ,是穿母字, 属清音; “虫” ,是澄母字,属浊音后来, “充”是“阴平”, “虫”是“阳平”3、入派三声汉语发展到元代,即十四世纪时,入声[-p] 、[-t]、[-k] 韵尾消失 《中原音韵》把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没有入声字分析《中原音韵》 的入声字,我们可以看出“入派三声“有以下三条规律:A、全浊入声归阳平《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并、定、群、从、邪、澄、床、禅、奉、匣 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