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彝族特色文献》—彝族是个有文字、有语言的民族一一—彝族的族源.doc
18页《浅谈彝族特色文献》—彝族是个有文字、有语言的民族一一—彝族的族源一一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自原始哎氏民族以前,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东夷部落西迁说为主彝族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 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 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 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 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云:“彝 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 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 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 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 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 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 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 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暂时较为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 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 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 地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 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 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 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 便是彝族的先民东夷部落西迁说”学者们也在不断探寻论证,关键之处在 东夷’天文历法等同西南夷’天文历法等非常有相似之 处3000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彝族“夷,的由来一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在东汉司马迁的《西南彝志》卷三中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 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
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一一夷’便出 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历程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 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 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 主经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解放前二段时期内,还有官僚资 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同时,彝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断吸 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断地发生分化,形成了白 族、纳西族、傑傑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伍佬族等, 有的还融合进汉族中去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 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 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 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 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 之韵味民族,并不是人类社会开始运行就有的,在上古社会时期, 并没有民族区分。
主要以部落联盟为主就如汉 族’也是由秦朝时期的华夏族’在联合其他诸部落于汉朝 时形成的然而在民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稳定地生产生活 繁衍,历经了几千年岁月静好、本着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 山吃山、靠水饮水,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熏陶下,独创 出了各自特色的天文历法、文化艺术、生活习惯、民族特色 等等而今天说起少数民族,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苗族、回族等 几个人口基数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但是在中国西南地区,还 存在着一个我国第六大的少数民族一一彝族一彝族文化一一彝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彝族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还创造出璀璨的古彝文, 留下了诸多文化典籍,如《玛牧特依》《勒俄特依》等宏伟 的彝族史诗,他们的文学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反 映了不同时期彝族民众的生活特点,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研 究史上的瑰宝除此之外,彝族的彝医文化也是深负盛名, 众所皆知的云南白药正是“彝药”,随着彝医文化的传播和 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彝医文化,现如今,很多大学里也 开设了彝族医药学专业,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彝 医文化一)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字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文,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 区。
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 到第十代,出现了坝博耿奢哲和密尼么二人,创造了彝文彝 族人民正是运用本民族的文字写乙浩如烟海的典籍,秦汉时 期称〃夷经〃,晋朝时称为〃囊文〃或〃锤书〃,近代称〃夷书〃1981年,据统计,仅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申央民族学院 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册659部滇、川、黔、桂4 省区国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之多,其它 散藏于民间的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彝文典籍广泛涉及到彝族 历史、文学、哲学十天文历算、医理药理等方面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 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 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 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 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 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 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 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 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二)彝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 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
史诗叙述 了宇宙的变化,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等12个方面的内 容这些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以磅礴的气 势,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 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背景三)彝族音乐g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种曲调,如“牛牛俄”,“阿莫尼惹 俄”等雅,这是一种独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种或游玩演 唱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达渴望自由、 爱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左,&族称阿丝木莫左,是一种婚礼歌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种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动时演唱 的歌曲,也是因为“阿古阿……哦叹嘎啦”为每段开头而得 名这是一种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为一队,列队边舞边 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席创作,一般是主客双方各自组队演唱, 参加者女均可乐器,$族的民乐器较丰富,笛子、喷呐、葫芦笙、皮鼓、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胡琴、 铜铃以及木叶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传最为广泛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悼念舞、或丧事舞、宫廷舞和铃鼓舞、劳动舞和征战舞、对脚舞、赶街舞、手帕 舞、手镯舞、轮翻舞等。
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这是一种大型的 女子集体舞舞蹈队形有圆圈式和双行横队排列式两种,而式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组成,每圈有一人领舞领唱,其余舞伴都尾随其后边唱边舞,同时,每人左手持一把伞,右手拉着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个个舞一个火把场上,往往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舞在跳舞加跳舞可达数百人、数千人之多这是凉山彝区火把节上最 为壮观的场面之一四)彝族美术 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的 成就,并别具风格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艺术,仅在毕摩的经书可以 看到日、月、人、鸡、虫等图形,所画的人物,鸟兽、花草 等图形,所画人物则系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支格阿龙传说支 格阿龙曾经射日月,并将地上的动物打小,因而在画支格阿 龙的时候,伴随画日、月、人、鸡、虫等这些由点、线组 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屋、屋基、柱础、檐柱和锅 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此外 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的花纹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常在擦尔瓦、头巾、衣袖、 衣领、衣大襟、裤脚、挂袋、烟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 色或白色为基础,配上红绿黄等五色花线,绣上流云纹、方 胜纹。
花边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天象日、月、星、云、 彩虹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 河为图的;以动物鸡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为图的;以植 物的某一部分为图,如花叶图等各种图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彝族妇女还常用“贴花”作装饰,以五彩 色布剪成美丽的花纹和线条,镶于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 烟荷包、腰带上,千变万化,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银器工艺美术,常见的有各种银领花,银戒指、银手镯以及 银耳环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隶主还制作有打仗用的银护 脸、银护腿等这些银制工艺品相当精致美观,上面还装饰 着许多图案花纹,具有很高的水平五)彝族习俗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 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 情,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六)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民俗火把节是 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日期间, 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青年男女在 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 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火把节文化 遗产于2006年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七)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 10月,公历1 1月内举行各地彝族同胞和彝族聚居的村 寨,从农历1 0月1 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 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国务院己将$族年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八)彝族饮食 彝族有偏爱吃耙耙的传统习惯,耙耙多以玉米、养麦磨粉蒸 烤而成耙形扁圆,重约半斤,而以“略耙”为精美,“略 耙”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而成粥,照耙耙做法蒸 烤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 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族饮酒,习惯喝“转转酒”,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有 的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团团围坐,一 座用一酒器轮饮,一次喝一口,团团转,直喝到酒醉方休 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族群众特别好客不论走进谁家,不管是否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