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内容、评估指标解释与赋分标准、湖泊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调查方法、评估指标权重依据.pdf
15页DB42/TXXXXXXXX12附录A(资料性)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内容A.1 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内容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根据修复原理不同,可分为生物修复工程、物理修复工程及化学修复工程具体内容参见表 A.1表 A.1 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内容水生态修复工程原理水生态修复工程名称技术手段生物修复工程生物修复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调整工程水生植物修复、浮游生物修复、底栖动物修复、生物操纵(主要为鱼类和大型软体动物)等水质、生态净化工程水生生物修复、生物操纵、生物膜处理、投加微生物菌剂、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近岸修复工程生态护岸、湖滨带修复等物理修复工程物理修复内源治理工程清淤疏浚等控源截污工程截污纳管、建立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等水质净化工程围隔栅栏、人工打捞等生态补水及水动力循环工程鼓风曝气、推流曝气机等化学修复工程化学修复水质净化工程直接杀灭、絮凝沉淀、天然矿物絮凝等内源治理工程底泥化学治理等A.1.1 生物修复工程采取生物手段进行水生态修复的工程包括但不限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调整工程,水质、生态净化工程及近岸修复工程: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调整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水生植物修复、浮游生物修复、底栖动物修复、生物操纵(主要为鱼类和大型软体动物)等;水质、生态净化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水生生物修复、生物操纵、生物膜处理、投加微生物菌剂、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近岸修复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生态护岸、湖滨带修复等。
A.1.2 物理修复工程采取物理手段进行水生态修复的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内源治理工程,控源截污工程,水质净化工程,及生态补水及水动力循环工程:DB42/TXXXXXXXX13内源治理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清淤疏浚等;控源截污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截污纳管、建立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等;水质净化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围隔栅栏、人工打捞等;生态补水及水动力循环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鼓风曝气、推流曝气机等A.1.3 化学修复工程采取化学手段进行水生态修复的工程包括但不限于水质净化工程及内源治理工程:水质净化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直接杀灭、絮凝沉淀、天然矿物絮凝等;内源治理工程的具体技术手段有底泥化学治理等DB42/TXXXXXXXX14附录B(资料性)评估指标解释、数据来源、赋分标准B.1 评估指标解释与赋分标准评估体系所用指标数据源见表 B.1评估指标赋分采取三种方法,直接赋分法,限值赋分法和区间内线性插值法其中区间内线性插值方法如下:例如某指标在数值为在两限值之间,在两限值0,1上的赋分值分别为0,1,则某指标在处的线性插值赋分依据公式(B.1)计算:得分 = 0+1010( 0) (B.1)B.1.1 水环境改善成效指标水环境改善成效指标的赋分标准见表 B.1,分级依据 SL 395-2007 湖泊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
表 B.1 水环境改善成效指标赋分对照表赋分溶解氧(m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总磷(mg/L)氨氮(mg/L)高锰酸盐指数(mg/L)C1C2C3C4C5分级指标及阈值90, 100)6-7.50-300.01-0.0250.15-0.52-480, 90)5-630-500.025-0.050.5-1.04-670, 80)3-550-600.05-0.11.0-1.56-1060, 70)2-360-700.1-0.21.5-2.010-150,60)700.22.015B.1.1.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TLI(C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重要指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TLI 的对照评分见表 B.1,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TLI 大于 70,直接判为 0)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以叶绿素 a 的状态指数 TLI(Chla)为基准,再选择 TP、TN、COD、SD 等与基准参数相近的(绝对偏差较小的)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同 TLI(Chla)进行加权综合,综合加权指数计算见公式(B.2):DB42/TXXXXXXXX15TLI (?) =1 (?)(B.2)式中:TLI()-综合加权营养状态指数;TLI( j) -第 j 种参数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各参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依据公式(B.3)、(B.4)、(B.5)、(B.6)、(B.7)计算:TLI(Chla) =10(2.5+1.086 ln Chla)(B.3)TLI(TP) =10(9.436+1.624 ln TP)(B.4)TLI(TN) =10(5.453+1.694 ln TN)(B.5)TLI(SD) =10(5.118-1.94 ln SD)(B.6)TLI(CODMn) =10(0.109+2.661 ln CODMn)(B.7)Wj-为第 j 中参数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见公式(B.8)。
=2=12?(B.8)其中:Rij为第 j 个参数与基准参数的相关系数,M 为与基准参数相近的主要参数的数目,Rij与 Rij2值见表 B.2各参数单位单位:TN、TP 和 CODMn为 mg/L;叶绿素 a 为 mg/m3;SD 为 m表 B.2 参数与 Chla 的相关关系 Rij及 Rij2值对照表参数ChlaTPTNSDCODMnRij10.840.82-0.830.83Rij210.70560.67240.68890.6889B.1.1.2 C1、C3、C4、C5 水质指标C1、C3、C4、C5 水质指标调查方法与标准参见第 6 节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调查监测与附录 C,分级依据参考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确定以水质指标限值划分,如以 I 类水与 II 类水指标限值为 100 和 90 的赋分限值,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若指标数值大于 V 类水限值,为劣 V类则直接判为 0 分无需使用线性插值,例如,总磷大于 0.2 mg/L 则该指标项判定为 0B.1.2 生境修复成效成效指标B.1.2.1 透明度(C6)透明度水质指标调查方法与标准参见附录 C 赋分边界值见表 B.3, 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 (透明度300cm 可直接判为 100 分,无需使用插值法)。
DB42/TXXXXXXXX16表 B.3 生境修复成效指标赋分对照表赋分透明度(cm)沉积物总氮指数STN沉积物总磷指数STP沉积物有机质指数OI生态水位满足程度C6C7C8C9C10分级指标及阈值90, 100)200-3001.00.052.01.50.5年内日均水位连续低于最低生态水位大于 4 天B.1.2.2 沉积物指数指标(C7-C9)以湖泊沉积物的 TN、 TP、 OM 的指数指标表征底泥的营养水平, 从而反映水体的清洁健康程度沉积物指数指标包括沉积物总氮指数 STN,沉积物总氮指数 STP和沉积物有机质指数 OISTN,STP,和 OI 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参考相关研究 (王佩, 卢少勇, 王殿武,等.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4):703-709.)评价因子标准值可取评估水域或评估水域所属一定区域内 1960 年代 TN、TP 实测值沉积物指标调查方法参见附录 C,赋分边界值见表 B.3,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STN大于 2.0 可直接判为 0 分,无需使用插值法,其他沉积物指标同理) STN,STP依据公式(B.9)计算:=(B.9)式中:Si-单项 i 评价指数;Ci-评价因子 i 实测值;CS-评价因子 i 标准值。
OI 依据公式(B.10)计算: = (%) (%) 0.95(B.10)式中:OI-单项 i 评价指数;(%)-有机碳含量;DB42/TXXXXXXXX17(%)-总氮含量B.1.2.3 生态水位满足程度(C10)生态水位满足程度用湖泊(水库)平均水位连续达到最低生态水位的天数来衡量,最低生态水位依据相关规划或管理文件确定的限值,或采用天然水位资料法、湖泊形态法、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等确定对于有连续水位监测数据的湖泊,参考全年水位监测数据进行量化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的赋分边界值见表 B.3,赋分采用限值赋分法,即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0 天为 100 分,1 天为 90 分,2天为 80 分,3 天为 70 分,4 天为 60 分,大于 4 天直接判定为 0 分对于无法获取连续水位监测数据的湖泊,可将此项权重均分至同准则层其他指标B.1.2.4 湖泊连通指数(C11)根据环湖主要人湖河流和出湖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流畅通程度评估按照公式(B.11)计算得分: =1?=1?(B.11)式中:CIS-湖泊连通指数赋分;NS-环湖主要河流数量,单位:条;CISn-评估年第 n 条环湖河流连通性赋分;Qn-评估年第 n 条河流实测的出(入)湖泊水量,单位:万 m/a。
B.1.3 水生生物保护成效指标B.1.3.1 浮游植物密度(C12)浮游植物细胞(个体)密度一般采用视野计数法,单位 ind./L浮游植物密度的计算方法见附录C,浮游植物密度的对照评分情况见表 B.4,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浮游植物密度小于 200104ind./L 直接判为 100 分,大于 10000104ind./L 直接判为 0 分,无需采用插值法)B.1.3.2 叶绿素 a(C13)叶绿素 a 含量,属于水质调查指标水质指标调查方法与标准参见第 6 节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调查监测与附录 C,分级依据参考 GB 3838-2002叶绿素 a 的对照评分情况见表 B.4,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叶绿素 a 含量大于 0.16 mg/L 判为 0 分,无需采用插值法)B.1.3.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C14)DB42/TXXXXXXXX18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和个数量的数值, 用以评估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对照评分情况见表 B.4,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表征,见公式(B.12):=1ln?(B.12)式中:ni-第 i 种浮游动物个体数;N-总个体数;S-物种数。
B.1.3.4 底栖动物 BI 指数(C15)底栖动物动物 BI 指数指的是是利用不同的水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有机污染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与不同类群出现的丰度信息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生物指数已有的评价标准为: 清洁 0HBI4.25; 较为清洁 4.25HBI5.75; 轻度污染 5.75HBI6.5; 污染 6.5HBI7.25; 严重污染 7.25HBI10物种及耐污值分类单元参数可参照已有文献,具体数值和对照表在说明文件中提供底栖动物 BI 指数的对照评分情况见表 B.4,其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底栖动物 BI 指数依据公式(B.13)计算: =1?(B.13)式中:ni-第 i 分类单元的个体数;ti-第 i 分类单元的耐污值;N-各分类单元的个体总和;S-为分类单元数表 B.4 水生生物保护成效指标赋分对照表赋分浮游植物密度104ind./L叶绿素 a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BI 指数水生植物覆盖度%C12C13C14C15C16分级指标及阈值90, 100)8080, 90)200-10000.001-0.013-3.54.25-5.7560-8070, 80)1000-50000.010-0.0262-35.75-6.540-6060, 70)5000-100000.026-0.161-26. 5-7.2520-400,60)100000.160-17.25-100-20DB42/TXXXXXXXX19B.1.3.5 水生植物覆盖度(C16)水生植物状况重点评价湖库滨带向水水域内的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三类植物中非外来物种的总覆盖度。
水生植物覆盖度的对照评分情况见表 B.4,赋分采用区间内线性插值(水生植物覆盖度大于 80%直接判为 100 分,无需采用插值法)水生植物覆盖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