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的介绍.docx
3页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1920年 03 月 05 日—1997年 05 月 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 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 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 《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 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 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 年开 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 年毕业后在昆明、上 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 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 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 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 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 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 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 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 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 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 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 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 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 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 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 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汪曾祺同别人不一 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 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 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 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 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 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 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 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 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 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 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 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 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 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 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 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 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 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 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 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当今 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 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 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 语”“小叙事”。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 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 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 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 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 “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 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 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 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 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 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 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 “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 界的净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 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 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 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 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 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 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 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 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 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 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 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 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 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 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 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 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 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 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 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 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作品《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 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汪曾祺全集》 等序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七里茶坊早春(五首) 复仇 鸡毛旅途(八首) 落魄 故里杂记国子监 鸡鸭名家 晚饭花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灯手稿《羊舍一夕》果园杂记 看水 钓人的孩子葡萄月令 王全 职业翠湖心影 黄油烙饼 八千岁昆明的雨 异秉 小说三篇跑警报 受戒 故里三陈天山行色 岁寒三友 星期天湘行二记 天鹅之死 昙花•鹤和鬼火水母、葵•薤 故乡的食物 大淖记事 金冬心讲 用 拟故事两篇 故人往事詹大胖子 八月骄阳 安乐居小学校的钟声 王四海的黄昏 故乡人徙 皮凤三楦房子 鉴赏家桥边小说三篇 端午的鸭蛋多年父子成兄弟 金岳霖先生与美食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 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 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 “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我做的烧小萝 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这道菜主料不罕见一一萝卜而已萝卜是萝 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 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干丝 “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 都端起来喝了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 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