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与个别差异分析.ppt
83页个性与个别差异分析l教师教育学院l第一节 个性概述l 一、什么是个性l 个性是哲学、法学、社会学 、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共 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l 从哲学上、思想上,我们强 调个性解放,主张个性自由,反 对扼杀个性; l 在教育上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强调个别化 教学与个性化的发展,强调因人施 教,因材施教;l 文学上,我们强调作家与文学 作品中的人物都应该有鲜明的个性 特征,从阿Q、李逵到欧也妮·葛朗 台、安娜·卡列尼娜、郝思嘉,人人 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点;l 从艺术表演(电影演员、歌星 、模特儿等)、服装打扮到家庭装 修,我们处处都在强调个性、尊重 个性l 一首歌曲“特别的爱献给特别 的你”很有哲理与意境,表达了人们 对个性化与与众不同的追求l 那么,什么是个性呢?l 个性(Individuality)是一个 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整个的精神 面貌l 在西方的心理学中,一般把个 性称之为人格(Personality)。
两 者在一般情况下通用,但也有一定 的区别…… l 二、个性的结构l 一般来说,个性有三个组成部分:l 1.个性的意识倾向性l 个性的意识倾向性是决定个人 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 统,包括need、motive、interest、 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份l 2.个性心理特征l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 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 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 与气质等 l 3.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l 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 核心,在心理内容上包括认识、情感、 意向三部分构成的结构系统l 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 、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情感成分包 括自我体验、自尊、自信等,意向成分 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自我调整等等l 这些成分失调个性就会有问题l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l 个性有下列特征:l 1.个性的整体性与复杂性l 人的个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 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整体性表现为:l (1)个性的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一般不会既聪明又愚蠢,既热情又冷酷,各 式各样的心理特征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l 据此我们有时可以推测一个人的其他未 知特征如一个人聪明好学、热情,我们可 能认为此人友善、易相处l (2)个性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密切 联系l 如性格可能就与兴趣、价值观有一定的 关系性格文静、行为举止高雅的人可能就 有比较高尚的兴趣,价值观念中必然有与兴 趣、性格相吻合之处,如可能不会太势利, 不会过分看重金钱l 如果个性的整体性上出了问题,可能就会 人格分裂,这样的人仿佛戴着多重面具,在 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婉若多 个人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可能很麻烦l 教育应该培养人格健全的人……l 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个人的个性也 有其复杂性l 我们可能在生活的不同侧面会有不 同的表现,比如有的人在生活上马虎( 衣着与饮食上不讲究),但在工作上可 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l 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很拘谨,但在 家中在宿舍里能说会道……l 复杂性不妨碍整体性,因为对表现 的认知一致……l 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l 人的个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一旦形成,很难转变。
l 俗语云:“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或者说“狗改不了吃屎” 恶 习 难 改l 螃蟹、猫头鹰与蝙蝠都去了 恶习改正班数年以后,它们都 顺利地毕业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 l 但是,螃蟹仍然是横行,猫 头鹰仍然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而蝙蝠仍然是倒挂着生活l 在分派某人做某事的时 候,除了考虑其能力外,常 常要考虑他的个性l 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 我们才能依据个性来推测一 个人的行为,估计可能出现 的后果l 三国争雄时,官渡之战的结果不幸被自 己言中,田丰预测自己“吾命休矣”……l 曹操杀吕布劝降张辽……l 都是以个性的稳定性为依据的l 青年人有恋爱过程中常常会有错误的选择 ,有人将恋爱与婚姻戏称为“结婚以前睁大眼 睛找对象,结婚以后闭上眼睛过日子”这有 一定的哲理,其实结婚前如果能依据个性的 稳定性,是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的l 一个人不管在女友面前伪装的多好,其本 性总有所表现,只不过女孩前没有发现而已 l 案例…………l了解男友的十条妙计l (03/25/2000)l你怎样才能知道男友是否可以继续相处?l l 本文给您提供几条妙计,不妨一试。
l 1.去他家看一看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 l 他的家里摆满书还是挂满球赛优胜奖状? 是否 摆着与家人的合影?不经消毒您敢用他的卫生间吗?l 家里零乱不堪吗?可能他一时没空收拾房间, 但如果他就是不爱整洁,那他将很难改变恶习l 你必须作出决定:您能与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 起吗?您能生活在如此脏乱的环境中吗? l 2.看看他交的朋友 l 您不可能喜欢他所有的朋友,但如果您不喜欢 他的大多数的朋友,这就提醒您他不适合您l 男人的朋友圈最能反映他的品位l 男子结交一些女友也不是坏事,这有助于他理 解女性的弱点和特点,表明他能与异性交流l 如果他只有女朋友而没有男朋友您就要当心了 极有可能,这样的男子时常感到其他男性的威胁 ,他需要在异性面前坚定自信心 l 3.约会时带上亲友的孩子 l 他如嫌孩子麻烦,拒绝对孩子的亲近,那他永 远不会成为好父亲 l 如果他非但不讨厌小孩,还乐于与小孩 交谈甚至伏身听孩子说话,趴在地板上与小 孩一起游戏,这男人无疑将成为一个好父亲 ,您值得与他发展关系。
l 4.看他的时间观念 l 约他8点会面9点才到,说明他没把您放在 心上他觉得自己的时间比您的时间更重要 ,这实际上是他缺乏对您的尊重l l 5.听他说什么 l 在女友面前充满温情谈自己的家庭 ,这种男人最能打动女士他希望您与 他共享欢乐分担痛苦,这将是可靠的伴 侣l 只顾滔滔不绝,不顾您是否感兴趣, 这人比较自私l 还有一类男人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 看不起任何人,听信传言,甚至对别人 的遭遇幸灾乐祸这种男人趁早离他远 点 l 6.看他如何评价以前的女友l 讲女友坏话的男人靠不住 既然曾经相爱,为什么要诋毁其 名誉?尊重自己以前的女友,才是 大度的男人 l 如果他总是在您面前说前女 友的坏话,可能还说明他仍想念 她,旧情难忘l 7.见见他母亲 l 对母亲不好的男人,您别去亲 近他l 男人对母亲的态度就能说明他 对女性的态度尊重母亲的男人, 他同样懂得爱自己的妻子l 如果男人过分依恋母亲,言听计 从,很可能有恋母情结,就失去了 男子汉气概。
l 8.男人对金钱的态度往往表明 他的权力欲l 有的男人总是抢着付账,这并 不能证明他大方,反而表明他想控 制女友;l 而吝啬的男人、小气的男人在 情感方面,也注定斤斤计较l 至于挥霍无度,经常透支,甚 至负债累累的男人,您千万不可与 他交往 ????l 9.看他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 l 一定意义上讲,男人对工作 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凡是 在工作上稍不顺心就跳槽的男人 ,几乎可以预料有朝一日,夫妻 关系出现一点点挫折,他也将一 走了之 l l 10.他是否精神健康 l 爱讽刺别人的男人其实是借贬 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类男人缺乏细 微的感情,心理不健康l 还有些男人无缘无故发火,有 时冲着电视节目喊叫,还可能对餐 厅服务员非难l 他可能在精神方面潜藏着隐患 ,有发展成抑郁症的危险l 了解与考验……作假时间长也成真 ……l 结婚以后的适应也很重要,因为人 的个性有其稳定性,改造对方往往意味 着失去,使婚姻走入死胡同l “不要高估改造别人的能力,不要低 估改造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主动 权操纵在自己手上”,“改造自己就是改 造别人。
l恩爱之道l 岳父母结婚30余年,互敬互爱,从不吵架 ,为此结婚后我特地去请教岳父大人其中的 诀窍l 岳父说:“我结婚时,我的岳父就告诉我 ,不要批评你太太的缺点,不要责怪她做错 事l 要知道,就是因为她有缺点,她有时会做 错事,她才没有找个更理想的丈夫你要记 住这个道理l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要我们适应对方这个人 及其特点 l 个性具有稳定性也不是说个性是一成不 变的,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个性也具有可变 性,但个性的可变性是有条件的:l (1)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l (2)生活中受到重大刺激,遇到重大变 故时,可塑性大比如家庭中的亲人生重病 、亡故、失去优势与特权,自己有失业、失 恋、婚变,生重病等l (3)自己自发地改变与塑造自己,个性 改变的可能性大如有的同学有意识地训练 自己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l 3.个性的独特性与共同性l 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个性完 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生子,甚至是同卵双 生子,个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l 个性也具有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地区 、同一性别的人可能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等的影响,也具有一些共同的个性特征。
如中华民族重视传统、重视子女教育、讲究 含蓄;中国人重人情、畏人言……中国人敬 官、怕官、官本位主义的文化;中国人“学而 优则仕”的传统等等l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与生物制约性l 人的个性的发展受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 的制约,与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l 美籍华人——“香蕉人” ……l 个性的生物制约性…………l 个性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 影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l 就个性心理特征而言,前面的特征是主 要的,后面的特征相对而言处于次要的地位 l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l 这部分重点分析个性意识倾向性中的主要内容 ——需要、动机与兴趣l 一、需要l 1.什么是需要l 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个体为了自身的生 存与发展,对内外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促使 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通过行动求 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它引起的活动 就有力l 因此,需要是有机体感到自身有某种欠缺而力 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l 通俗地说,需要就是不足之感加求足之感,二 者缺一不可。
l 2.需要的分类l (1)按起源分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l (2)按内容分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l 3.需要的特点l (1)对象性 l (2)紧张性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