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春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化学》在线作业一答案参考4.docx
11页22春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化学》作业一答案参考1. 试述德国19世纪初洪堡德改革的基本内容试述德国19世纪初洪堡德改革的基本内容正确答案:1809~1810年间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对学校的特权;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要求学校人才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具体表现在:\r\n (1)初等教育方面\r\n 洪堡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学科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②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③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从瑞士邀请席勒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派谴教师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本人学习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r\n (2)中等教育方面\r\n 在中等教育改革上1810年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此外还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
\r\n 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改革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r\n (3)高等教育方面\r\n ①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r\n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般的职业养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学要特别重视人文科学应将大学办成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的基地;教学和科研结合为一体学术自由是神圣的办学原则等他认为传授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但这种知识不是实用的、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纯科学知识”即一种脱离社会需要超越社会现实的理念性知识\r\n ②柏林大学的建立及意义\r\n 洪堡把柏林大学的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以改革后的柏林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柏林也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鉴于其成功经验这种模式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中世纪的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同行那里去当学徒学手艺为的是将来回家继承父业这种雏形的教育是紧密同经济相结合的但洪堡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日益脱离经济而自成体系。
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1809~1810年间,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对学校的特权;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要求学校人才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具体表现在:(1)初等教育方面洪堡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学科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②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③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从瑞士邀请席勒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派谴教师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本人学习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2)中等教育方面在中等教育改革上,1810年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此外还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
改革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3)高等教育方面①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般的职业养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学要特别重视人文科学,应将大学办成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的基地;教学和科研结合为一体,学术自由是神圣的办学原则等他认为,传授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但这种知识不是实用的、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纯科学知识”,即一种脱离社会需要,超越社会现实的理念性知识②柏林大学的建立及意义洪堡把柏林大学的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以改革后的柏林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柏林也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鉴于其成功经验,这种模式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中世纪的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同行那里去当学徒,学手艺,为的是将来回家继承父业这种雏形的教育是紧密同经济相结合的,但洪堡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日益脱离经济而自成体系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2. 在总体规模巨大,分布范围广阔的研究中常使用的抽样方法是( )A.系统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在总体规模巨大,分布范围广阔的研究中常使用的抽样方法是( )A.系统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多级抽样正确答案:D3. 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并促进了英国公众接受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并促进了英国公众接受“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以及中等学校划分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三种类型的主张的法案是A.《巴尔福法案》B.《哈多报告》C.《斯宾斯报告》D.《费舍教育法》正确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斯宾斯报告》。
1938年,英国教育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在主席斯宾斯爵士的领导下提出了《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的报告》,史称《斯宾斯报告》《斯宾斯报告》在延续《哈多报告》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使其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要,促进了综合中学运动的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报告规定:(1)开办技术中学,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2)支持广泛建立现代中学,认为这是使低下社会阶层的青少年受到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3)重申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享有平等的地位青少年从11岁起进入哪一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4)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社会需求中等学校可根据选修形式开设职业学科等有用科目,而学生可自由选择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使它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特点《斯宾斯报告》强调了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社会职能,并且明确提出建立具有综合性质的多科性中学这是综合中学最早的实践性建议因此,在英国的教育史上,《斯宾斯报告》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此后,英国公众开始接受“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以及中等学校划分成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主张。
因此,答案为C4. “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5. 以下对亚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以下对亚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亚文化是一个相对于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B、一个(总体)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个亚文化C、亚文化是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D、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参考答案:A,B,C,D6. 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指通过个人或群体的迁移活动例如,移民、军队、征服战争等,把他们原有的种族/民族文化传播到新的文化地域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指通过个人或群体的迁移活动例如,移民、军队、征服战争等,把他们原有的种族/民族文化传播到新的文化地域A、接触传播B、扩展散播C、刺激性传播D、迁移散播参考答案:D7. 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 )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考答案:A8. 陆游的诗歌虽然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但却能超越其案臼,广泛学习古人,对他有较大影响陆游的诗歌虽然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但却能超越其案臼,广泛学习古人,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主要有( )等。
A屈原B李白C杜甫D岑参参考答案ABCD9. 唯一得到谥号的来华传教士是( )A.汤若望B.南怀仁C.白晋D.利玛窦参考答案:B10. ( )指某些文化群体因为战争、政治、文化(尤其是宗教)、社会冲突等离开其文化源地(种族/民族区域、祖国等),分散定居于异族地区或者外国,从而定居在其他国家或者不同的文化地域,并且以某种方式保存其原本的族群文化 )指某些文化群体因为战争、政治、文化(尤其是宗教)、社会冲突等离开其文化源地(种族/民族区域、祖国等),分散定居于异族地区或者外国,从而定居在其他国家或者不同的文化地域,并且以某种方式保存其原本的族群文化A、世界公民B、离散群体C、个体公民D、民族公民参考答案:B11. 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2. 宋代中枢机构中执掌兵权的是( )A.翰林院B.中书省C.枢密院D.门下省参考答案:C13. 对汉籍和训认识有误的是( )A.训读是把汉字的意思用对应的日语发音发出来B.起源于平安时代,14世纪中叶基本定型成系统C.“桂庵和训”使得汉籍和训成型通行开来D.所有人都必须借助送假名才能阅读汉籍原文参考答案:D14. 日本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日本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正确答案: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把”富国强兵“作为政治、文化和教育改革的方针推动了日本各方面的发展并最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具体形成过程分析如下:\r\n (1)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r\n 明治维新之前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日本尚未确立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皇室、幕府及各地藩国手中日本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法令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r\n 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表现出如下特点:文部省所颁布的教育法令对全国具有强制性的指导与规范作用地方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均须无条件执行;上、下级学区之间存在紧密的层层统属关系日本于明治维新时期确立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r\n (2)初等教育的发展\r\n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初等教育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但尚欠充分明治维新时期为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造就爱国守法的日本国民明治政府对初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72年的《学制令》废除了先前的寺子屋和乡学代之以小学并规定小学6岁入学分上、下两等学制各为四年但八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对于当时的日本显得过于理想化因此1879年的《教育令》把普及初等教育的年限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