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心理学的十个现象.doc
5页1、行为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 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 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 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 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 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 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 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 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 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 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 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 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 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 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2、行为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 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 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 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 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 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 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 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 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3、行为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 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 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 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 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 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 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 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 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 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 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 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4、行为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 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 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 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 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 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 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5、行为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 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 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6、行为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 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 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 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 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7、行为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 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 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 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 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 点点地拿出 8、行为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 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 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 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 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 影响力。
9、行为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10、行为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