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红色铁骑的铠甲 [红色铁骑90年(上)].docx
11页[开场白] 笔者在5年前曾经在本刊用连载的形式介绍了苏联坦克发展史(见《坦克装甲车辆》杂志2002年第1期至2009年第4期),用14期的篇幅、近5万字的内容展现了“红色铁骑”的发展脉络今天,适逢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为纪念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重温“世界第一坦克大国”的风采,笔者再次提起笔来,用“剖面”(小故事)的形式来考量红色铁骑的方方面面,以兹纪念 世界第一辆坦克之争 许多兵器“粉丝”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是英国人于1915年制成的“小游民”坦克不过,俄国人认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俄国人制造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俄国人认为,“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于1914年8月诞生于俄国里吉斯基机械制造厂”发明者为它取名为“越野汽车”坦克(当然,“坦克”一词是后来加上去的)1914年12月,这辆“越野汽车”被运到俄国西北前线部队开始试验1915年3月,顺利地进行了越野试验 “越野汽车”坦克的全重约4吨,乘员2人,全长3.6米,全宽2米,装2挺1910年式重机枪,动力装置为20马力的汽油机,设计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装甲厚度为8毫米该车仅制成1辆样车,而且没装炮塔,加沙袋配重。
看一看“越野汽车”坦克的结构,还是很有趣的其L型轮轴架上,连接着4个车轮其中,第一个车轮兼诱导轮,最后一个车轮为主动轮最绝的是,整车只有一条履带,有点像齿形皮带上面的张紧轮用来调节履带松紧度履带的外侧有一对转向轮,驾驶员转动方向盘可以实现转向显然,这种“越野汽车”只能实现缓转向,即转向角度很小旋转炮塔上装2挺机枪装甲车体用渗碳淬火钢板制成 在行驶试验中,“越野汽车”坦克很容易地达到了25千米/小时的行驶速度,而且“它在平路上的转向性能也相当不错”不过,它在松软地面行驶时的转向性能“相当糟糕”最终,“越野汽车”坦克未能批量生产 可以认为,“越野汽车”一车已经具备了坦克的三大要素:火力、机动和防护称它为“坦克”满够格不过,它和英国的“小游民”坦克一样,都是仅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而且都未装炮塔和武器因此,笔者认为,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辆坦克应当是1916年大量制造并参加过实战的英国Ⅰ型“母亲号”坦克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国际上公认的,还是英国的“小游民”坦克才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 此外,俄国人在1910年至1917年期间,还先后研制了“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和“列别津克”轮式战车等。
前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成为“纸上谈兵”的坦克,而后者曾制成样车,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只是在苏联红军引进了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和英国的“赛犬”坦克之后,才终止了“列别津克”轮式战车的研制工作 这些事实表明,俄国人很早就关注地面战斗车辆的发展,为苏联坦克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KS坦克――红军的第一辆坦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18年至1920年同,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同十四国武装干涉军进行了“保卫红色政权”的战争战争期间,红军已经拥有少量装甲车辆,包括装甲列车、装甲汽车和一些缴获的坦克其数量甚少,但在打击邓尼金、高尔察克白匪军的作战中,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1919年春,红军在南部战场上缴获了白匪军的2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当时,列宁同志就指示苏维埃军事工业委员会:“要在1921年春天之前,制造出15辆仿制‘雷诺’坦克的轻型坦克来红色索莫沃工厂承担了这一光荣任务 当时,红色索奠沃工厂没有能力制造整个坦克车装甲板要由彼得格勒的伊热尔工厂生产,动力装置要由莫斯科汽车制造厂生产当装甲板和动力装置于1920年六七月间运抵工厂后,红色索莫沃工厂于8月间完成整车的组装。
这种坦克被称为KC坦克KC是“红色索莫沃”的俄文缩写用英文拼写,则为KS坦克 1920年12月1日,军事委员会正式向列宁同志报告:“第一辆苏维埃的坦克正式诞生!”第一辆坦克被命名为“为自由而战的战士列宁同志”这几个字赫然写在车体的侧面不久,工厂又生产出14辆KS坦克,分别以“巴黎公社”、“红色战士”、“伊利亚?莫洛曼”、“暴风雨”、“胜利”等名字命名 KS坦克是仿制品,外国人称它为“俄国的雷诺坦克”不过,在仿制过程中也作了一些改进它的战斗全重为7吨,乘员为2人,装1门37毫米火炮和1挺8毫米机枪,这一点比只装一种武器的“雷诺”坦克要强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4马力最大速度为8.5千米/小时从外部特征看,去掉了尾撬和采用八角形炮塔,使它和“雷诺”坦克有了区别 KS坦克于1921年装备红军,首先装备红军第7战车部队,成为“值得夸耀的红军力量”KS坦克参加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和苏波战争,在红军中一直服役到1940年 近年来,俄罗斯军事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苏联/俄罗斯的第一种坦克,应当是苏联自行设计并制造的MS坦克,而KS坦克只不过是“雷诺一俄罗斯”坦克而已这种观点当然有它一定的道理 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苏联坦克工业开始起步的时期。
1924年5月6日,苏联军事工业总部成立了坦克局1926年夏,坦克局制定了轻型坦克的设计方案1927年5月,顺利地制成了第一辆样车1928年7月,正式定型为MS-1轻型坦克这种坦克重6吨,乘员2人,装1门37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改进型的“菲亚特”4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达40马力装甲厚度为15毫米,最大速度2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66千米其实,在MS-1坦克上,仍然可以看到“雷诺”坦克的身影 MS坦克,后来被称为T-18坦克,应当算是T系列坦克(业界对苏联/俄罗斯坦克的称呼)的起点其总生产量达960辆,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1942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的1942年夏天,大约有800辆MS-1坦克被改装成T-18M坦克,装上了45毫米加农炮 悄悄迈向“世界头号坦克大国” 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坦克工业由初创到大发展的重要时期1922年12月30日,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从此,苏联迎来了宝贵的和平建设时期列宁和斯大林清醒地认识到,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必须极力从事军事准备,加强国防能力的建 设从那时起,直到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代,苏联人民一直把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1929年7月,苏联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庞大的坦克生产计划,苏联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30年,苏联仅生产了轻型坦克和超轻型坦克共170辆而到了1988年,便猛增到300辆在以后数年间,苏联一直保持这一生产规模到1937年,苏联红军已经拥有1.5万辆各型坦克(其中的多数为轻型坦克),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坦克大国 与KS轻型坦克和MS轻坦克一样,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苏联坦克,也是从引进起家的这一时期,苏联军方广泛派出了军事装备采购和考察团,而坦克的采购是重点考察团的足迹遍及英、美、法、意各国,先后采购了英国的“卡登?洛伊德”坦克、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等在《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今年第9、第10期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连仅造出1辆的“克里斯蒂”飞行坦克也买到手,可见一斑这些,为日后苏联坦克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后来的BT快速坦克,乃至著名的T-34坦克,成了“克里斯蒂”行动装置的真正继承者,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个范例 20世纪30年代前期苏联研制的著名坦克,如T-26坦克、T-27坦克和BT坦克等,都和苏联军方引进的坦克及其技术有直接的关系T-26坦克的原型是英国的“维克斯”坦克,T-27坦克的原型为英国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而BT坦克则是美国“克里斯蒂”坦克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苏联最著名的当属T-26轻型坦克因为它是苏联乃至全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从1931年到1940年,总共生产了1.2万辆,成为世界上第一辆生产数量超万辆的坦克 1931年2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来设计一种新型坦克,并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以基洛夫工厂为主的一批工厂开始大量生产T-26坦克 T-26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9.5吨,因型号而异后期生产的单炮塔坦克的战斗全重增至10.3吨,乘员为3人T-29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并列双炮塔,可以安装多种武器一般为右炮塔装火炮或重机枪,左炮塔装轻机枪T-26B以后的改进型,均改用较大尺寸的单炮塔,装1门短身管37毫米火炮,后来,又改为4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弹药基数为:45毫米炮弹165发,机枪弹3654发其动力装置为专门设计的4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91马力采用连锁式(平衡)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最大速度为31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6~25毫米大量装备的T-26S坦克改用焊接结构,提高了抗弹性T-26坦克的改进型车和变型车相当多,至少在20种以上。
T-26轻型坦克是二战前苏联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苏日哈拉哈河之战和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它的最大缺点是装甲较薄,防护力差在哈拉哈河之战和苏芬战争中损失不小这一点成为苏联军方发展BT-7快速坦克和T-34坦克的契机 关于BT快速坦克,本刊已在今年第9、第10期做过详尽介绍,请参阅 多炮塔坦克的怪物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方还一度热衷于发展多炮搭坦克例如,早期的T 26坦克是双炮塔坦克,T-28坦克为三炮塔坦克,而T-35坦克更成为五炮塔坦克的“陆地巡洋舰”此外,还有T-39、T-100和SMK等多种多炮塔坦克,成为苏联坦克发展史中的一段不大不小的插曲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之前夜,德军的情报部门曾告诫前线德军官兵:“小心遇到苏联红军的巨大坦克!”不过,这没有成为现实而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长有“三头六臂”的苏联多炮塔坦克,倒成了“冬战争”中的难兄难弟,一度成了芬兰军队的战利品有关苏联的多炮塔坦克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本刊2007年第2、第3期有关文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二战前夕,世界各地战云密布,战火纷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这一时期,苏联坦克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参加了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和苏日哈拉哈河之战苏联坦克成为上个世纪30年代参战最多的坦克,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在这里,仅就影响深远的哈拉哈河之战作一简要介绍 199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和苏联、蒙古军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哈拉哈河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军事冲突战斗中,交战双方共动用坦克和装甲车1000多辆其中,苏军拥有BT-5和BT-7坦克498辆,BA-1装甲车385辆;而日军则出动8g式坦克和95式坦克等共约200辆双方参战的兵力约20万人苏军由朱可夫将军指挥,而日军由荻洲立兵中将指挥,安岗支队的战车联队成为日军的急先锋 最激烈的坦克战发生在1939年7月和8月两次交战,由于双方坦克性能上的差距,加上苏军注意步坦协同,并善于集中使用装甲兵,使日军的战车和步兵均遭到沉重打击,日军的小坦克损失殆尽,日军损失6.1万人这场冲突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 在此之前,日军一直以胜利者自居,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这一回,日本却吃了败仗,教训深刻二战中后期,希特勒一直希望日本军队能在西伯利亚开战,对苏联实施两面夹击果真如此,那么二战的历史将有可能改写而日本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哈拉哈河吃了败仗,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