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资料】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研究.doc
8页[精品]【精品资料】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研究【摘 要】近些年那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犯罪心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147份关于普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 为基础,并结合犯罪大学生具体实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犯罪心理 方面提出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的“三角形理论”所谓“三角形 理论”是指犯罪心理、内在的人格和外在的环境这三因素之间通过内 在的联系来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理论文章将围绕这 一理论全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大学生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 键词】“三角形理论”;大学生犯罪心理;人格;环境 大学生 犯罪现象,不论是从犯罪数量上,还是从犯罪性质上,都呈现出一种 愈来愈严重的态势比较著名的有复旦大学投毒案、药家鑫案,马加 爵杀人案等等,这些案件无一不引起人们对这些处于“象牙塔"的大 学生们反思,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此问题,学术 各界分别从各个方面予以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从已经犯罪的大学生 身上寻找相关原因,并不具备代表性旦对预防这一类犯罪没有多大裨 益;其次深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孤立地从现象本身去分析,而忽 视了其内部存在的联系;最后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影响也较为局限。
基于这一问题,笔者仔细分析了近些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 现这些案件虽然起因各异,行为和犯罪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但掩藏在 这些现象深处的是共同的犯罪心理所起的关键作用笔者认为从普通 大学生着手调查这些可能诱发犯罪的关键的犯罪心理存在的现状,分 析造成这些心理产生的原因,能进一步研究出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对 大学生犯罪的进一步研究更为有益 基于这一目的,笔者从多 个地区的普通在校大学生中共采取样卷147份调查方,法采用国际上 比较权威的EPQ人格测试法,这种方法能测出相关的不正常性人格, 即称为典型性人格而这种典型性人格在一定条件的诱发可以进一步 发展为犯罪人格而倾向于更易犯罪通过进一步调查比较,发现在人 格、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之间存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紧密联系,笔者 将之命名为“三角形理论”- 一、“三角形理论”之横轴一一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即人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个人的生活实 践逐渐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社会实践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实践即指一种社会 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社会 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等,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环境、校园环 境等。
其中,影响人格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微观的社会环境,因而本 文着重从微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来体现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整个过程中最为紧密的一种环境笔者认为,大学生一•般已成年,其心理方面已 较为成熟,故而早期的社会环境例如家庭环境在其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应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发现也确实如此家庭环境对 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残缺家庭一般来说,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双全残缺家庭是指父母一方或双 方死亡的家庭,父母双全但长期未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等等,残 缺的家庭结构会使得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子女从小易受到心灵的创伤, 爱与被爱的需要可能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容易导致孤僻、冷漠、自卑 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反映在犯罪上便是•种倾向于犯罪的类型据调 查,残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占典型样表的12. 3%,但据一项关于青少 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4. 1%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生活在破 碎家庭中由此可见,残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更易形成不良人格,违法 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造成的双亲 不全,比因自然死亡造成的双亲不全,对子女的消极影响更大。
因为 孩子所面临的不仅是有缺陷的家庭,还可能面临的是相互矛盾的教育, 和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受,因而其心理创伤往往更为严重 2.情感缺失 父母对子女的抚育不仅仅只是提供物质条件而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情感的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如果 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子女较易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而以一颗 善良之心对待整个社会,这对形成一种较为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反之,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子女冷漠、孤僻等不良人格的出现 当前社会,父母与子女情感的缺失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经调 查,只有6.8%的大学生会与父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12%的人认为父母最关心的自己的情感,53%的人则认为父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 这些数据能很好地反映父母情感交流的欠缺,而这些数据乂是从一些 典型性样表中采集而来,由此可见情感缺失对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 用 3.性教育的缺失 我国历史上长期盛行性禁锢、性封闭的性观念,把性当成一种丑恶的、不可告人的事情,受此思想的影 响,父母一般都是谈性色变他们不仅自己不谈性问题,也不允许子 女谈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对性充满着一种好奇之 心,而这时的父母如果不注重对子女的性教育,甚至抑制或禁锢其思 想,往往会强化青少年对性问题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这样一种 性好奇心理的支配下,在充斥着不健康性刺激信息的社会环境中,对 性知识的渴求成了无选择、无引导的猎奇行为,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 行为的发生经调查,只有2%的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从父母处获得, 1. 2%的人从学校教学中获得,还有剩余那么庞大比例是通过何种途径 获得,这就很引人深思了! 4.粗暴的教育方式 对一个小孩的心灵最普遍的影响,乃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过度惩罚或滥教所导 致的压抑感觉子女如果长期受到家长的粗暴教育,首先是自尊心的 严重受挫,易形成自卑、冷漠、孤僻的人格;同时易对父母产生仇恨 心理,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应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未能实现;最后, 父母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所模仿,容易产生残 忍好斗的人格,更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有9.6%的大 学生表示父母长期对其实行打骂式教育,并对此表示“逆来顺受,习 以为常” o这一数据可能并不引人关注,但子女对父母教育潜在的不 满让人后怕,很难想象,长期接受这种负面心理影响的大学生在面对 看似“安全”的大学校园时将以何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二)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仅指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大学校园环境,“随着孩子对学校依恋的程度的增加,孩子违法犯罪的倾向 在降低。
因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正确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校园基于其教学模式与范围的独特性,其在对人格的形成上也有 其独特影响,因而并不能将其与其他校园环境等量齐观经调查发现,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宿舍环境的独特重要性大学不同于初高中时期的集中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因而大学的宿舍环境便有着不同于初高中时期的独特性,同时,大学生在学 习之余,呆在宿舍的时间较多,宿舍的环境直接对其人格的形成有重 要的影响,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因此有人将大学校园的宿舍环境称为 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 O这里的宿舍 环境既包括具体的卫生等硬环境,也包括与宿舍有关的人与人之间交 往的软环境基于大学校园如此的重要性,本次调查询问了大学生对 宿舍环境的满意度,结果发现有54. 8%的大学生对宿舍环境存在不满, 并表示“难以忍受"o 2.学校相关部门的不力 这里的学校相关部门主要是指学校的保卫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学校的保卫部 门作为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对外,其肩负着保护学校财产安全和人 身安全的职责;对内则关系着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学校的凝聚力,因 而其在学校整体的校园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一个办 事不力的保卫部门也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经调查, 39. 5%的大学生当遭遇盗窃案件或其他突发性案件时,会倾向于向学 校保卫处求救,这一数据表明学生对保卫部门存在着信任,但是只有 18. 4%的事件得到有效的处理,这种期待利益无法得到实现的失落使 得60.5%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力救济 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能够缓解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 并进一步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可谓在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 更为直接的作用但是因为首先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室存在普遍误解, 认为只有精神有疾病的人才会前往,而导致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儿乎闲 置,同时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不重视也更加重心理咨询室闲置这一严 重后果据调查,在问及在学校遭遇挫折、情绪低落、烦闷时的解决 途径时,没有同学会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确实引人深思 二、“三角形理论"纵轴之 人格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自从刑事实证学派(乂称近代学派或新派)创立以来,犯罪人的人格问题 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前所述,人格是在个人的 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故人格是一种 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而人格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些心 理特征所体现,故研究人格的心理特征很重要人格的心理特征包含 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个性倾向、气质等方面,其在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性格 性格表现为一个人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态度极其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一般是通过与社会 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交往而形成与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对性格的评 价有优劣之分,好的性格能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坏的性格则会遭 到人们的谴责,因此人们在选择应当如何表现自己的性格时,一般会 存在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看重世人对自己性格的评价,而表现 出一种良好的性格,这样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抑制作用;另一种 情形则是不顾世人的评价而展现出一种不良的性格,这为犯罪行为提 供了主观心理条件 (二)需要 需要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 正是在这种需要的诱使下才产生一股内心的冲动,进而发展成犯罪心 理,最终实施犯罪行为行为人在产生犯意前,首先应当基于一定程 度的犯罪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激发人满足需要的欲 望,而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要去认识满足需要的对象、手段和各种主 客观条件。
这样,需要就成为激发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的心理 活动基础比如说,盗窃犯首先有对财物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迫使 人思考获取财物的方式,当现实情况无法满足一些正当方式的形成时, 这种强烈的需求或许会产生一种通过盗窃方式来满足需要的犯罪心 理其他的如强奸心理是基于性满足的需要等等都表现了需要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 三、“三角形理论”纵轴之二一一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从各个方面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而人格乂以其自身的特征来形成某些犯罪心理,此 时的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因上,然则,环境对犯罪心 理影响的另一方面一般易让人忽视,这便是环境的诱因作用那究竟 什么是诱因,诱因乂有哪些呢? 人格在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概念,那便是犯罪人格犯罪人格是指犯罪人特有的导致 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犯罪 人格与犯罪心理有密切的联系,犯罪人格在一定诱因条件下会直接导 致某种犯罪心理的产生经调查,普通大学生中有57%的人具有典型 性人格,虽然典型性人格并非等同于犯罪人格,但却可以表明大学生 中存在着大量潜在的犯罪人格这一现象,这种潜在的犯罪人格在一定条件的诱使下很容易直接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这种对犯罪心理形成 起着直接诱使作用的条件便是诱因。
诱因主要是指相关环境结合最 近今年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笔者发现导致犯罪心理形成的诱因虽 然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儿种: (一)不良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定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社会风气诱使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 效应社会风气虽然是一种大环境,但在有些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