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婺源及水口文化.doc
4页婺源人建村选直,多采用方舆术,方舆术者,风水也 因此,选择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册,有山有水 ,既有来龙,又有去脉方舆术者认为:水田乃地之门户,溪水之流向和布置, 事关村的福祸吉凶有关资料表时:“雄悍之山,多居水口 ,如勇土把关守寨,有无可侵犯之势一峰独耸者,谓之华表;两山对峙者,谓之日朋捍门又:狮象(即两山形象 )蹲踞,回互于水上,或“隔山裹缠”,或“涧水环匝村境 ”等 这样的“风水”,被视为宝地,有“藏龙棲凤”、 “护村安居”的功效如:高砂乡的星堂村,是宋代进士胡促君故里观其山,云峰峙其南,星峰峙其北;观基水,自北而南,过围墙,由东而西,可谓山环水复如:龙山村是程礼祖选村址的该村“水口两边,山来朝结,左夹右拱,葱葱郁郁,宛若游龙如:潋溪乡符竹村,因“地势低洼狭长,远望如竹符浮于水面含义永不沉殁如:清华镇上堡村:“村在小溪北崖,背山面水,据险筑堡而自固百十种说法,都离不开山山水水还有更重要的是森林,是树是木,是植被草场《宅谱迩言》云:“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 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 《宅谱指要》进一步指出:“人旺财兴,双榜连科。
是因 “宅合天运,林茂树盛,烟雾团结”,“吉气钟于此地”之故有识之士选址建村,十分重视森林屏障,以及森林所组成的风光如:古坦乡石城水田一侧,有古树百余棵,开成半里之长的树廊枫香树、白玉栏、山樱花、银杏、香榧、红豆杉 、三角杉、楠木、槐树、青栲、糙叶树……树林一侧,是高高低低的岩石;村屋以处,紧邻千余公尺高的群山,山上树 ,树上山,层层叠叠,俨如公园溪头村下溪水口,有古樟二十余棵江湾镇下晓起村,段莘水与村溪汇合处地带,樟、楮、槐十余棵古树,护牢村基浙源乡虹关村和甲路乡严田村的水口,各有千年古樟、胸径四、五人合抱,树荫复盖半亩余,古樟旁,又有高低树群水口处的树木,决不允许砍代护树即是护村,即是护人不仅水口,连溪河两岸,距村屋的堤畔,亦允许植树造林,但不准砍伐赋春镇冲田村齐姓,在溪河两岸曾值柳若干,齐彦槐有诗:但使一湾栽一柳,也应无数鸟鸣蛮鳌溪江村江家瑞在水口桥头山麓,种桃二百三十余株,谓之桃谷,得水一泓,各桃花泉并筑小亭龙山乡桃溪村潘岳,弃官返里,沿溪种桃,每逢桃花盛开,花儿灼灼,犹如霞光映天段莘乡庆源村詹姓族人,爱种枣树,枣花虽小,开花时却密密麻麻,远看灿若大片云锦婺源境内多数水口建桥,或廊桥,或拱桥,或石桥。
山、水、桥、村、树的布局,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格调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香港摄影家陈复礼誉为“中 国农村最美的地方”水口及其环境,有关当局称之为“生 态保护小区”或名谓“自然保护小区”,并获得“世界科学 与和平贡献奖”古民建筑婺源地处万山环抱之中,古道逶迤,山青水秀茂林掩映处,一片片粉墙青瓦的民居,幽雅古典,令人如入世外桃源境界婺源古文化非常发达,古建筑遗存相当丰富,最为可贵的是至今还有很多村落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婺源古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廊桥、路亭等等,尤以民舍最多婺源古建筑多为 1-3 层穿斗式木构架,风火山墙、青瓦坡顶,清水砖墙或白粉墙;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前后天井格局严谨而又富于变化,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组成和谐巧趣的建筑空间建筑雕饰题材广泛,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在风火山墙、脊吻、檐椽、斗拱、梁枋、雀替、柱头、柱础、门眉、隔扇、窗檑各处,无不考究形制、巧着雕饰图案纹样繁复巧妙,人物戏文、鱼虫花鸟、山水楼台生动精美;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有致,刀法清湛、有浅雕、深雕、透雕、园雕等多种形式明代建筑造型雍容大方,砖雕木刻疏朗淡雅;清代建筑讲究繁复玲珑,雕刻注重细密精美。
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等特色这些二百年至四百年前的古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不朽的艺术杰作,几经沧桑,得以留存至今,既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一、延村民居群思口镇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筑群的重点保护村这里有余庆堂、崇木堂等清代民居 57 幢,古石板铺设的街巷整洁清静明清时代,婺源商人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家乡修祠堂建楼院,且相互攀比炫耀,建筑形式和规模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宝贵之气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外建出山马头墙,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精美图案堂屋有三间式、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均用天井采光大户楼上楼下有房多至 20 余间,天井也前后多个各住宅紧挨相连,门分大门、二门、正门、偏门、耳门和后门,如果遇雨雪天气,从村头到村尾穿堂入户可衣衫不湿梁枋、斗拱、雀替、门楣、护净上刻满松柏花草人物戏文,不少雕刻采用借喻象征手法,表达商人良好的愿望和憧憬儒商的宅第除雕梁画栋精心布局之外,还题额题匾,设庭院,凿景窗,置盆景,院内花台水缸石桌石凳一应俱全,表现出幽雅的审美情趣。
这些民居巨室,无一不表露出婺商衣锦还乡时的荣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二、理坑官宅府第如果说延村思溪民居景观经幽雅为主要特色,那么沱川理坑的官宅府第则显示出堂皇的气势理坑村元代以后科第蝉联,缨簪亦叶,明代文仕官宦更是屡出其村,他们宦途得意或告老还乡之时,总要在故里营造府第以耀祖光宗官宅府第讲究内外布局的正统规范化,与商人宅第的审美情趣有相同也有相悖之处这些风格异同各具风采的古建筑群,形成了婺源特有的村落形态与景观三、俞氏宗祠婺源祠堂,也是这里古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婺商经济大勃兴,基于宗族观念和习俗心理的需要,家族修建祠堂也日趋兴盛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各姓祠堂星罗棋布遍于全县四乡各个村庄坐落在江湾汪口村的俞氏宗祠,布局严谨,工艺精巧,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这幢建于清代的中轴歇山式宗祠,占地面积 665 平方米,梁枋檐等处均巧琢雕饰,人物造型端庄大方,花草鸟兽充满生机有的作品精雕细琢,纤巧细腻;有的大刀阔斧,刚健朴实每件雕刻都有美妙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一百多组精湛的木雕图案使这古老祠堂大放异彩四、清华彩虹桥婺源碧波荡漾、纵横多姿的无数溪河之上,横跨着众多的廊桥水阁,这些各具特色的古桥使山乡更为秀美。
婺源廓桥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清华古镇的彩虹桥清华为唐开元至天复百多年间的婺源县治,又是婺北至徽州府的交通要道,当时街修五里,商业繁荣,人文兴旺彩虹桥始建于宋代,立于上街河上,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之句而名桥长 140 多米,宽 3 米,全桥由高低错落的 11 座阁亭连成一条古朴壮观的长廊桥墩与桥墩之间均以木梁横架,木板铺设桥面,木椽青瓦结顶,廊亭两侧有危栏和长凳供行人观赏憩息桥墩全用青石砌成,前端呈尖状,俗称“燕嘴” 四座桥墩宛如四只飞燕伸出桥廊,似欲昂首搏击长空燕嘴”墩上植有绿草花卉墩尾是粉墙阁亭,亭中设石桌石凳盛暑时节,此间河风习习,绿波送爽,是纳凉歇晌的好去处桥中阁亭的神龛内,设有三个牌位,一是镇上婺女庙和尚胡济祥,据说这座桥乃是他当年四方募捐兴建;二是后来重作这桥的胡永班因为他俩为百姓办了好事,后人于此设灵牌以志纪念还有一牌位是上古治水的夏禹这三个神龛于1983 年被一场洪水冲垮,廊亭倒塌三间,今日彩虹桥已按原貌修复,仍以古朴壮观的风貌迎接四方游客五、阳春戏台阳春村中的古戏台,建于明嘉靖年间砖木结构,宽 10 米,深 7 米,高 8米,占地面积 70 平方米戏台上屋为大榫卯组合建筑,飞檐戗角,十六座反翘式飞檐左右前后对称;梁架角科斗拱,圆形尖角藻井,层层重叠。
戏台前明枋雕刻有“双狮戏珠” 图案戏台高 1.7 米,由 8 根方柱、26 根圆柱支撑前台设置有 8 门(正面 4 门,台侧左右各 4 门),可供演员同时出入;中有照壁后台略小于前台,次间呈八字形,左右有抱鼓石各一前后台面积共 50 平方米六、古道到了婺源,无论你走到哪个村庄,无论你登上哪座有人烟的山头,你都能见着一条条青石板古道;乡村的街巷,全是方方整整的青石板铺成古道向四面八方延伸,忽而匍匐大地与小溪携手,穿过田园、村落;忽而又含情脉脉地拥抱着隽秀的山峰,在氤氲朦胧的云雾中尽情旋舞夏日,山荫古道绿意迎人,赤着脚踩在石板上,透心凉快,异常舒适雨季,古道烟雨濛濛,被雨水冲洗得洁净明亮的石板,隐隐倒映出雨帘之中的青山、亭榭、行人……那是一幅多美的泼墨国画今日婺源的公路四通八达,但是那古朴的青石板路仍处处可见甲路村,就是以当时这里的的甲等大路而命名,那条连接婺东北与婺西南的古道迄今还常有人寻访问津浙岭、谭公岭等数百年乃至千年的驿道,仍保留完好婺源自古民风淳朴,并以修桥铺路为善行义举,商人慷慨解囊捐银赞助,山民用双手、肩膀和汗水,一斧一凿伐石铺路一条条青石板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漫漫古道,给人留下多少美好而久远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