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docx
2页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 赵志梅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对文言文中 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 律可寻的现举例介绍如下: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1、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问/所.从.来.《桃花源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5、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7、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8.、.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9、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0、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11、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2、 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 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
13、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14、 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1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16、 予/独爱/莲I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例 15、 16 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 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五、一些凝固结构和常用形式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1) “如……何”式例:17、 其/ 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2) “为……所……”式例:18、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活板》)六.一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古代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一些看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实 只有其中一单音节词与现代的双音节词同义,另一音节词则是另外的意思因此, 这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如:19、 可.(可以) / 以.(凭) / 一战《曹刿论战》)20、 中(中间)/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21、 率/妻.(妻子) /子.(儿子) /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七、结合全句、上下文的意思来停顿有些词语,单从词与词的的组合上看似乎合理,但结合全句或联系上下文看, 就讲不通或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合了。
如:22、 a.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b. 而/乡邻之生日/蹙c. 而/乡邻之/生日蹙上述三种停顿中,只有a句是正确的句中的“生”是“生活”的意思,“日' 是“一天天地”的意思,“蹙”是“窘迫”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但乡邻们的 生活却一天天地窘迫而 b、 c 两句,从表面上单独看“生日”合在一起很有道 理,但从全句看“生日”“蹙”是讲不通的23、 a.妇/抚儿/乳《口技》)b.妇/抚/儿乳a句的读法正确句中“儿”是“儿子”的意思,“乳”是动词,当“喂奶” 讲全句的意思是:妇人抚拍着儿子给儿子喂奶b句读法错误,若这样停顿, 意思就成了“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这就惹人笑话了24、 a.其一7犬坐于前《狼》b・其一犬/坐于前a句停顿正确句中“一”指“一只狼”;“犬”是“像狗一样”的意思,名词作 状语,相当我们现在说的“雪白”(像雪一样白)中的“雪”b句单从句子本身 看是讲得通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但《狼》这篇文言文中根本 就没写到狗,这就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了因此,b句读法是错误的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想做到恰当停顿,应对以上规律、方法综合考虑, 且要灵活地运用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中宾语部分 “口体之奉不若人”较长,其间可再作一次停顿。
那么应在哪儿停顿呢?从结构 上看,“口体之奉”是“不若人”的陈述对象,从“之”的角度看,“口体之奉” 也是一整体,因此,若要再停顿,则在“奉”字后停顿这样全句的停顿为: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