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doc
14页延庆区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历史2021.03第一部分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计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一项1.在距今约 1 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 和陶器在距今约 9000 年的西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 骨骼以及村落遗迹据此可以推断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 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 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3.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设置不断变化以下对历朝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①丞相府是行政中枢,丞相为三公之一,是主要的辅佐大臣②中枢机构变成皇帝直接统领的三个机构,同在政事堂议事③中央常规中枢机构削弱,决策活动转移到皇帝亲信的臣僚④废丞相,选文官协助处理奏章等,逐渐成为实际中枢机构A.①②秦朝、汉朝 B.③④汉朝、唐朝C.②④唐朝、明朝 D.②③秦朝、明朝历史第1页共 10 页4.下表为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从这一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 信息是①长期战乱造成人口死亡流散 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落后③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 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年代全国人口(万人)南方人口占比北方人口占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元丰元年(1078年) 崇宁元年(1102年)13世纪初(南宋中期)3541.29087.29892.712440.056.7%62.6%64.1%64.8%43.1%37.4%35.9%35.2%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 6715.285.1%14.9%5. 《元史.地理志》载:“汉梗于北,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 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靡之州(“羁縻”意为松散的管辖),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此说明元代①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②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③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 ④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这一 现象有关系的是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市民阶层的壮大历史第2页共 10 页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④受西方文化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洋务运动期间,奕䜣批评洋匠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 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器,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 程式而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8.《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到:“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各界群众也疾呼:“签字而山东 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
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 乎?”上述言论发表的背景是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C.日本侵华制造华北事变 D.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9.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民族英雄和劳动模范下列按照出现 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 铁人王进喜 ②保卫四行仓库谢晋元 ③志愿军英雄杨根思 ④林则徐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着力于年份1998文件名称《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历史第3页共 10 页20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意见的通知》20072009《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A.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B.推进医保体系建设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11.右图是距今约 2700 年的陶壶壶上图案展现了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重装步兵主要由古希腊中等以上家庭能自备武装参军作战的公民构成,成为保卫城邦的主力,他们据此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利。
古希腊公民即是士兵,也是土地所有者他们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古代希腊的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②古希腊手工业当时以陶器制造为主 ③古代希腊公民有一定的财产和责任 ④重装步兵有助于希腊走向民主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选项ABC史实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 1831 年的 48.8 万人上升到 1833 年的 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 2%增加到 3.3% 卢梭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 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 他们就做得更对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明治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废除 等级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政策,仿效西方 制定宪法结论 英国妇女有了选举 权,基本实现了普选 充分体现出社会契 约,分权制衡的思想反映了日本确立了民 主共和制度,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历史第4页共 10 页D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 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 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 削工人的秘密1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 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 的这说明列宁认为A.这是适应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 B.这个政策可以适合任何一个国家 C.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靠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14.1970 年,尼克松总统在《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指出:“过去对穷人 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 40 年里我们在社会福 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这个计划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 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并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 任”这个声明可以看出A.政府要停止对穷人的援助 B.政府适时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C.福利政策遭到全社会抵制 D.家庭援助计划只针对失业家庭15.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下列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有①瓦特蒸汽机 ②1876 年贝尔机 ③1905 年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互联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历史第5页共 10 页第二部分本部分共 5 题,共计 55 分 16.(10 分)汉代农耕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
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 景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 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 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 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1)对比分析“东汉画像石”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 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4分)历史第6页共 10 页(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6分)17.(12 分)国家认同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 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 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理论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 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 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 中华民族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 “中华民 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 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1949 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 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 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 升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 同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 化的原因6 分)历史第7页共 10 页(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 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6 分)18.(12分)法国沙龙文化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广义来说,沙龙(salon) 是以谈话 (conversation) 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 来聚集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 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
沙龙文化作为当时西欧上流社 会的一种贵族精英文化,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对法国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 17 世纪初的朗布依埃沙龙享有“优雅社会摇篮”的美誉因其在装饰为蓝 色的客厅纳客,而以“蓝色沙龙”著称蓝厅中的言谈和娱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享有 荣耀的不是权位,而是天才,学识和风度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都将蓝厅作为他们作品 的首发地,例如高乃伊的大多数戏剧作品都在此朗诵过,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摘编自曹丹丹《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