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苗族及苗族民歌.doc
9页目录摘要 2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31.1音乐特点 31.2 歌词特点 31.3演唱特点 41.3. 1 苗歌声律 41.3.2 苗歌韵律 41.3.3苗语韵母分类 41.3.4苗歌韵式 51.4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 6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 72.1民歌与口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72. 2 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7参考文献 9摘要本文属区域民族学和音乐学范畴,注重将音爪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从音乐与所根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探索民族咅乐的 历史、现状和演变规律,阐述其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特质本文通 过对苗族民歌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揭示该朵居地区苗族民歌的特色:苗族民 歌顽强保持了自身民族特质在揭示苗族民歌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基本模式——保 持型模式与变化型模式的基础上,力图发掘其音乐形态背后的内在成因,籍以深 入地把握苗族咅乐的£1身特征,并对苗族民歌发展的过程作岀初步阐释苗族 由于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语言体系及民族渊源诸方而的生态结构的差异,导致 其受它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程度有别于其他民族,其民歌的发展道路有很 大特点:苗族民歌自成系统,具有相对的保守性、稳定性。
总的看來:苗族民歌 更多地在纵向继承方面继承与保持了木民族特色,但却使其咅乐长期处于封闭状 态,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关键词】:苗族大歌音乐习俗文化背景民族文化第一章 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1.1音乐特点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一大类别,黄平苗族称为“Hxak(歌)Hliob(da)” , 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歌”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门治州的黄平, 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及黔东南布依族自治州的瓮安县的口称“Ilmcb”苗族群 体中以及在“十八年反”的时候有这里迁移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 族地区它是苗族部分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分为大歌和酒歌两大类, 各有十二部,在苗族则认为是十二“路”,内容丰富,篇幅巨大,是苗族人民的 古代“百科全书”苗族大歌是以歌颂齐类英雄群彖为主体的史诗它为我们研究苗族古代的文 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 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演变的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 系1.2歌词特点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 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出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 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 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 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 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具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 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 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 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吟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彖方面的真人 真事1.3演唱特点一般情况下,凡符合格律的歌句,熟悉苗语的人都可从听觉中分辨出哪是歌 句,哪是日常交际语句苗歌格律是指苗语的声调、韵母、词语在歌句中的布局 呈有序性出现而造成听觉美感的一种声调、韵母、节奏排列规律研究苗歌格律, 就是研究苗语的声调、韵母以及节奏在歌句中的排列分布特点,弄清它们是怎样 布局才造成听觉美感现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说明1.3. 1苗歌声律声律是指声调在苗歌句了中以及押韵韵脚处的词语呈有序性排列而造成听 觉美感的一种声调排列规律,苗语对此称为danx gongb (路直) 苗歌的声律为:“一三五”不管,“二四七”不同;“四六”不同,“韵脚”和同。
一 三五”不管,是说七字句苗歌中,其句子中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五字的声调是 什么都可以不管,它们的排列有无规律都不会造成听觉美感的丧失; “二四七”不同是说七字句苗歌中的第二、第四、第七个字必须分别互为异类(不是 一个类型的),顺之则美感在,反之则美感失;“四六”不同是说对诗句中的第 四字和第七字的声调要求也是如此,否则,同样会造成声调美感的消失;“韵脚” 相同,是说一首歌中各句相互押韵的押韵韵脚用词声调必须互为同类声调,否则 整首歌的衔接就不够协调,同样也会造成对听觉美感的影响以上四点,就是 苗歌的声律1.3.2苗歌韵律韵律是指押韵的规律,而押韵则是指歌句间最后一个词(韵脚)的韵母、声 调出现相同相似的情况而造成听觉美感的一种语言现象,苗语称这种语言现象为 deib bot (对韵)下面从苗语韵母和韵式两个方面对苗歌的韵律进行说明1.3.3苗语韵母分类苗歌非常讲究押韵,从现实苗歌观察,它是押广韵的,押广韵是指对韵脚的 韵母声调不要求完全相同,只要是在苗语的习惯听觉中觉得某些韵母发咅相似 的,都可以用來做韵脚1.3.4苗歌韵式韵式是指押韵的方式,苗语叫做ghabped deib bot (对韵方式)。
苗歌韵式 多样,不拘-•格同时从押韵形式来看,有固定韵式和自由韵式两种与婚姻有关的音乐习俗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 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 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 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 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口己找对彖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 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 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 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 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 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二与节日有关的音乐习俗赶歌节历史悠久,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生 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与前来征粮的官兵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官兵, 保住了山寨然而后来在人批官兵的围攻匚 苗族人遭到了残酷杀害。
以后,每 逢这天,他们就聚集在一起,举行歌会,缅怀英烈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烈 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而对歌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 侶的主要方式节H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啖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 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 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口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反复较量, 最后产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因此,农历'六月六'也成为苗族人 的情人节1.4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苗族历史上多迁徙之举,迁定以后,乂多与他族杂居,各地苗族不断受到其他 民族和不同风土人情的种种影响,使苗族社会发展呈现出特大的不平衡性,民歌, 语言,风俗也因此产生变异更替的现彖亦即有的放弃了本族风格,接受了其他民 族的模式;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并非放弃整个本族风格模式,而只是放弄其中的一 部分,接受一部分外来的东西,保留一部分自己的,形成风格模式的重组现象;还 有相当多的杂居新区则坚决抗拒外族文化的影响,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特质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2.1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中国民族民间音斥中有这样一个可称为定式的东西:即在特定的生态 环境中,其民歌的调式基本一致。
如陕北的“信天游”,从其调子和演唱风格来 看,有明显的黄土高原东部,蒙古草原南边,沟壑纵横,牧草不算肥美,人们以 半牧半农的生活不够富足而又渴望寻找新生活新情感的生活状态特色,调子中有 一股凄婉冋旋的味道黔东南的苗族基本上是居住在“两山Z间,一山周I韦I”, 所谓两山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一山指的是雷公山因此,黔东南苗歌调式基本 以高坡调和临水调为主雷公山山高林密的“喊山调”或“过山调”,南宫山高 谷深大风呼啸的“髙坡调”或“穿堂调”,清水江中游十里长滩的“临水调”, 番召在大山中间夹着的一群平缓小馒头山的“回旋滑调”,无不透露岀这些区域 的苗族同胞与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Z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揭示了这个民族非常独 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从音乐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关系入手,走出另外一 条剖析苗族为何如此依赖门然、崇拜门然的蹊径歌就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种演 唱形式可是为什么叫“飞歌”呢这个和我们苗族同胞住的地方有关系来到 苗族同胞聚居中心,黔东南巴拉河流域、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时候,我们会发 现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山寨与山寨Z间,要传递信息,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 上山下山总要花不少功夫聪明的苗族同胞就发现歌声比说话声音的强度大,传 递远,于是用歌声来传递信息。
2.2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符号,符号是语言的管轨,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 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 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 仅反应语言本身,而且还记录了其他文化现象语言记录文化首先在言语作品的 内容上语言中包含着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文化原先苗族有自 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 迁徙秘密等易暴館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 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Z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 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所有的生产或文化都靠歌唱口头传承苗族把历史、 认知、传承生产生活的经验、宣泄情感等都融入苗歌中,并世代口头相传至今天, 因此苗歌也被称为口头上的百科全书每首苗歌从创作到定型都是经过若干代人 的集体创造和修炼才完成,而每首苗歌都要分地域和族群传唱离开了苗族的集 体就不会有苗歌的存在因此苗歌在集体中有集体性和口头性最后,曲于当今时代的青壮年苗族同胞们忙于抓经济建设,没时间和精力來 学习古朴深邃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使这种依靠口口相传了儿千年的苗族文化正在 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为挽救和传承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地方文化, 民族事物以及教育等职能部门应该勇敢的担任起历史使命,金自C的丿J量來保护 传承我们的苗族祖先遗留下来的苗族文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给予积极配 合和大力的支持,把苗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戴华主编.苗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2]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 田兵编选.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4】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民歌.音乐出版社,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