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doc
3页译文赏析 红楼梦 选段 3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 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对《红楼梦》 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 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 120 回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 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 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 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 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 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 ,翻译策略也 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 采用了异化策略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 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 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 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 翻译策略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 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 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 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 缮其辞者嗜其利 ”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 “‘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 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 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 ‘Well?’ Bao-chai laughed: “‘He who shows most en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 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 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 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 well 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 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译文赏析 红楼梦 选段 3而对于“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的翻译,杨译中,用了主动句 型来表示: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说一个 人开始时候有热情可能会在结束前变得马虎, “怠”用了 lax,在英文中是 not strict,severe or careful enough about work.,我认为是对那些丫鬟仆人在那种环境 下滋生的倦怠、敷衍、不认真的一种刻画 霍译在这里用了两句结构相似的英文来表达,这是我个人所喜欢的英文 中表达善用被动:He who shows most en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一句中 prove 表达出一开始表现的很热情的人往往被证 明是懒惰的人,符合英文习惯表达并且 sluggard 一词在英文中是 a slow, lazy person 的意思,我认为这倾向于认为这个人本身是又磨蹭又懒惰,而非慢慢滋 长起来的,这也体现了译者的理解不同。
例 2: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苑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 物 ”李纨忙笑道:“蘅芜苑更利害……” 杨译:“What a pity there’s nothing we can turn to profit in Happy Red Court and Alpinia Park, large as they both are.” remarked Tan-chun. “Why, Alpinia Park’s even better,” declared Li Wan.…… 霍译:‘When you think of the amount of land that goes with them, it seems a pity that All-spice Court and Green Delights don’t produce anything marketable,’ said Tan-chun. ‘Oh, but they do!’ said Li Wan. ‘Especially All-spice Court…….”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霍克斯更注重交际性,为李纨加上‘Oh, but they do’ 使感情表达更强烈,语言更为流畅自然,更符合西方读者对小说 dramatic 的要 求。
而杨译就用一句 why 一笔带过,也符合中文原文表达,情绪比较内敛例 3:对人名和院落的处理 两种译文对文中几大主人公的名字两种版本都基本保留原文发音而对其他 人物诸如丫鬟等,两种译文则见仁见智 选段三中,以平儿的名字为例,杨译为 Ping-er,霍译为 Patience杨译采 用了音译,这样做合乎常规,忠实原著但是,曹雪芹在为人物起名时其实是 根据他们各自特点煞费苦心,完全用音译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西方读者无法和汉语读者一样获得同样的艺术享受和语义信息而霍译本采用 意译的处理.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联想[3]将平儿翻译成 Patience,体现出 平儿“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 ,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忍”的性格本质 同样,对茗烟的翻译杨译为 Ming-yen,霍译为 Tealeaf我们知道,茗就指 的茶,茶叶,那我们想这个“茗”烟,是什么,这不是一杯热茶吗?刚沏一杯 热茶,喝了以后又解渴生津,又温暖身心,原著中茗烟对宝玉就起了这么一个 作用而 tealeaf 正有泡过的茶叶之意并且 tealeaf 在英语俚语中有小偷之意, 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脂砚斋对茗烟的批:“贼茗烟!”把茗烟那种随机应变的 “小聪明”形象活灵活观地表现了出来。
译文赏析 红楼梦 选段 3在对怡红院和蘅芜院的翻译上,杨译为 Happy Red Court and Alpinia Park,基 本保留了原意而霍译为 Green Delights and All-spice Court,这就涉及到了霍克 斯对宝玉“怡红公子”的改译:舍“红”取“绿” 霍克斯缘于“红”字在中西 方文化里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将汉语里的‘红’译成英语里的‘绿’表达春 天希望之感 然而我对这种译法却不敢苟同,毕竟,作为一个中文读者,可能难以接受这 种对主人公名号大刀阔斧的意译,但是,我也不得不佩服霍克斯所作的大胆尝 试和创新,或许在外国人眼中,绿确实能代表宝公子那如春天一般徜徉在众姐 妹的花海中的感觉吧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种译文所持的目的不同,造就了翻译风格和 翻译策略的迥异杨氏夫妇以“忠实”为准则,采用异化翻译,最大限度地保 持了原作的风貌,目的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给西方读者而霍克斯翻译的主要 目的是介绍推荐一部外国小说,那么故事情节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采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以充分照顾西方读者的需要 我难以评论谁更胜一筹,两译本都基于各自的目的做到了最好,堪称翻译 经典,很难逾越。
客观的说,两种译文难分伯仲,而又各有特色,读来有不同 风味之体验,均可令读者受益匪浅[4],它们各自面向自己的受众,都有着一大 批的拥簇者对于我来说,更难能宝贵的也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们共同的深厚 的语言功底,对翻译工作的严谨和热爱,和对原著的尊重,我想这些更值得所 有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不断学习[参考文献] [1] 钱进,李延林.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红楼梦》两译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幺爱三 “ 说起.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2] 王婧锦.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 经济研究导刊,2010(4) [3] 金娴. 《红楼梦》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及其对文化的“”. 文教资料,2010(1) [4] 张莉.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