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目的语的偏误问题.docx
5页从传播学角度看二语习得偏误问题摘要:传播行为的实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个获 取知识的过程,不论其采取的习得方式、地点、时间,都必然和传播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而在具体考察二语习得的偏误问题时,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可以从传播学相关理论和实践 找到源头和解决办法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传播学、偏误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 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既然非母语,那么必然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这种或那种偏误,那 么什么叫做偏误呢鲁健冀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 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 面上如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偏 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 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习外语 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一. 二语习得偏误的分类对偏误的分类有助于对语言偏误的更进一步认识,用以分析目的语重难点。
根据不同的 标准,语言学家将偏误做了不同的分类在这里我们先要明白传播学是研究宏观的信息传递 及其系统的运行,而非涉及到具体的信息内容的研究因此,对于具体涉及到语音、词汇、 句法、文法等语言学范畴的分类,暂且按下不表那么,二语习得的偏误分类具体可以分为 以下两个大类:1. 从来源层面分(1) 语际迁移性偏误此类特指母语对目标语学习所形成的干扰2) 语内迁移性偏误它特指学习者由于对所学目标语知识不足所形成的干扰或者目的 语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互相作用所造成的困扰3) 诱导性偏误它指教师或教材对目标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或讲解有误也或训 练不得当所造成的这种偏误分类广范為语言学家所接受,由卡尔吉姆斯提出2. 从表面结构层面分 分为“省略、多余、结构构词错误、语序错误和混用等”等 这种分类方式更为具象化,是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广泛运用的一种分类然而分类的不同方式只是不同的一个标准,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是一样的,比如表层结构 所表达的几种偏误就可以分别归类到来源层面相应几项里面去,因此,为了便于从传播学的 角度来研究,我们只从来源的分类角度来分析二语习得的偏误问题二. 通过传播学相关理论解释偏误分类1. 语际迁移性偏误。
我们知道这种偏误是母语所造成对二语习得的干扰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迅速联想到 香农-韦弗的数学传播模式(如图1),根据图表,我们很容易理解二语习得过程实际上是从 信源接收到讯号获得信息的过程,二语习得者是信宿,目的语是信源,而母语就是噪音来源, 会对信道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我们所获取到来自信源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进一步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这种偏移联想到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如图2),噪音的干扰不仅仅是对于 信道那么简单,在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干扰,同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是如此, 二语习得过程中信源不仅仅完全是目的语本身,也包括教师本身,而教师是通过嘴巴来讲解, 是发射器的一种,因为根据德弗勒的完善,传播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作为信宿的二 语习得者在反馈给信源的老师的时候,必然也会干扰到老师,因此,二语习得者的母语对于 信源和发射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再看接收器层面,接收器我们可以看作是二语习得者的耳 朵、眼睛等感觉器官,在传播学中还有一个“选择性假说”理论,即对于接收到的讯息,选 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而“选择性假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受众并 不是不 加区别地对待 任何传播内容,而更倾 向于“选择 ”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 、态度一致或 接近的内容加 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 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 态度的方向上起 作用,而不是 导致它的改变”。
因此二语习得者在接收来自信 源的信息时会有意识的 加强和母语使 用习惯相同的目的语的理解记忆 ,进而导致对目的语学 习造成笼统的母 语式的偏误 然而不论是“ 香农-韦弗模式”还是“德弗勒模式”在传播学中都不是十全 十美的传播诠释模式,因此二语习得母语干扰所形成的偏误也不能完全用这两个模式来分 析图1.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图2.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 语内迁移性偏误 这种偏误是学习者对所学目标语知识不足所形成的干扰或者目的语内部本身的复杂因 素互相作用所造成,因此它实际上是很契合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理论(如图3)的 这种传播理论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传受双方的主体性,它将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都看作 是在扮演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 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并认为这双方都在相互交替这些角色二语习得者对于目的语的知 识的理解实质上就是一种译码,而目的语传达给二语习得者必须要经过教材,老师面授等方 式和途径,通过语音或文字等形式,形成语音或文字的代码,这实际上一个编码过程这种 语内迁移性偏误很大成度上就是二语习得者自身译码能力不足所形成的干扰,而目的语内部 的编码也因为编译者(教材、教师)的编码能力和编码方式造成了容易让二语习得者译码时 产生偏误的结果。
3. 诱导性偏误这种偏误是教师或教材对目标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或讲解有误或训练不得当的 结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属于从传播者传递到受传者那里所获得的传播效果的范畴, 而这种诱导性的偏误又具体的涉及到“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和“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两 个层面首先引起传播效果的传播行为必然是带有说服动机的,而所造成的效果包括了认知 和示范两个方面,因此教材和教师作为传播主体,他的意图必然是要告诉你目的语的字是这 样写的、词是这样组的,句子是那样造的,语法是那样用的,它的说服动机很明显虽然由 于选择性假说和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而可能会造成有限效果,但是一般来说,针对一门第 二语言,和母语类似的基本上只会有语法结构层面,因此,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目的语属 于完全陌生的一个东西,除了语法层面,其他方面几乎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说服,因此收到诱 导性偏误就比较严重再加上很可能二语习得教师并不是目的语使用国家或地区的人,对于 目的语的理解也完全是不充分或者有误的,那么这时候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类似于“把关 人”和“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将目的语的信息流进行了选择性筛选和加工,再次传授给 二语习得者,作为“把关人”和“意见领袖”,他在那个二语习得的群体拥有比较高的权威 性,因此所形成的诱导性偏误会更大,影响更深。
三. 避免偏误的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解决问题都有个大体的指导原则,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总体上都可以概括为“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同样避免偏误的出现照样使用于这个原则偏误出现了要纠正 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让偏误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就必须要遵循这样的指导原则,从源头上减 少偏误的发生,这就是本文为什么在对偏误的分类要选取源头这个角度的原因,从源头上认 真分析偏误的产生和种类,才更加利于防止偏误的出现那么在这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相应的具体处理方法应该如下:1.“两面提示”消除语际迁移性偏误因为语际迁移性偏误是完全由于母语的干扰所造成,因此,传播效果论的“有限效果论” 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母语造成的偏误,前面已经提到了“选择性接触假说”,而基于“伊里调 查”(政治选举的投票民意调查)所产生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又是“有限效果论”的重 要一节因此母语原来的使用习惯和语法形式就是二语习得者的一种“既有倾向”,基于“选 择性接触”机制这种既有倾向会被加强进而加深对于目的语的干扰而更加造成偏误那么如 何消除这样的语际迁移性偏误呢?传播技巧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传播技 巧与传播效果”的相关理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在传播学的定义 中“一面提示”是指“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而“两 面提示”是指“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一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 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当然二语习得研究并不是传播学的研究,和这个理论并不完全契合, 但是有些部分是可以用来解决二语习得语际迁移性偏误问题的。
因为在进行二语习得的过程 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一面提示”,这个过程中是教师和教材的一面提示,纯粹的灌输一 个陌生的目的语的内容,没有透彻系统的和母语的对比形成“两面提示“,二语习得者受到 这样的一面提示很容易望文生义,看到和母语相同的地方就开始一味的用母语去套用目的语 规则,比如中国人学习日语,认为日语大量使用汉字,并将很多汉字词音读,必然和母语很 多部分一致,而生搬硬套,出了偏误不说,还闹出许多的笑话那么从源头上排除母语的干 扰而预防语际迁移性偏误的话,我认为在二语习得之前和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系统、 透彻的目的语和母语的两面提示,深刻了解母语和目的语是有区别的,切不可生搬硬套,这 也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者的我们为什么要开设《汉外语言比较》课程的原因2. “明示结论”避免语内迁移性偏误 语内迁移性偏误是由于二语习得者自身知识掌握不足也就是译码能力不完全导致知识 不足,但是这种语内迁移性偏误还包括目的语自身内部相互因素的相互作用,那么在目的语 自身的编码层面也出现了不够清晰的因素比如汉语的语音问题,两个三声在一起前面的三 声要变二声,而三个三声在一起时而要变声调,时而又不变,再比如儿话音和轻声,还有正 话反说,反话正说等等。
都是典型的语内迁移性偏误,对于自学的二语习得者来说由于没 有教师的,纯粹靠教材,而很可能教材并没有涉及到这些范畴,因此不懂得变声调而形 成偏误那么就属于编码的复杂化和不清晰化,导致了二语习得者解码的弱化最终形成偏误 那么,既然译码出现了问题,必然要让译码变得简单,这就涉及到传播学的“明示结论”和 “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这一层面的传播技巧,对于语内迁移性偏误当然只能“明示结论”, 而不能“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甚至完全不提及,因此一定要明示结论将编码简单化才能让二 语习得者译码简单化和完整化,最终消除语内迁移性偏误3. 减少“把关人”消除诱导性偏误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诱导性偏误多数是由于教师并不是目的语使用国家或地区的人 或教材编写者并不是目的语使用国家的人参与所造成这样的老师或者编者可以看作是“意 见领袖”或是“把关人”,“把关人”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 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 播的渠道也就是说,把关人在把关的过程中会有意滤掉某些信息或者处于自己的意愿将原 始信息进行歪曲和修改,因此这样形成的诱导性偏误是很严重的。
所以在西方新闻理论中, 对于消息的真实性往往会偏向于去获取第一手消息而有意滤掉中间的把关人如记者编辑等 等环节以求得最真实最完整的消息因此,在消除二语习得有道偏误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减 少把关人的环节,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目的语国家语言学者参与编撰的教材,比如英语词典, 大家都偏爱牛津,就是因为它是英国人所编著,条件更好一点的可以选择去目的语国家留学 或者聘请外教等一系列手段,尽量过滤掉那些本国的,处于群体把关人地位的教师或教材 已达到消除诱导性偏误的目的结语:偏误分析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重要领域,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以及实 际教学都有深远影响科德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偏误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偏误分析可 以了解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领域,其次研究者可以通过它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最后 学习者本身可以通过它来不断修正自己对于目标语规则所做出的不正确归纳与推论,随着学 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标语过渡本文尝试着从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