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全程讲解稿汇编.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8285434
  • 上传时间:2019-10-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百年树人”——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厅  (历史石雕) 首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华农历史长卷石雕石雕上刻画了华农的风景和人物 正中央的这幅人物肖像是截止到百年校庆之前在华农涌现的八位院士端坐在正中的是华农首任院长丁颖教授到目前为止,华农已经产生十位院士,新增的两位分别是林鸿宣院士与罗锡文院士除了这八位赫赫有名的院士之外,华农在这百年的建校历程中还出现多位栋梁之才,这些我们都会在之后的介绍中为您一一呈现 华农人杰地灵,除了著名的院士,石雕上也展示了华农的古建筑远处的拱顶建筑,是华农的地标性建筑红满堂这是第一座广东壳结构的建筑,全国只有四座,但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山纪念堂现在您看到的红满堂是百年校庆之前复原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里还有中大天文台旧址这里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五号楼提到五号楼,我要为大家说一下她的历史五号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当时中大校内造价最贵、面积最大的一个院楼(理学院院楼)你们现在所看到的窗台、扶手栏杆和地板,都是当时保留下来的 (百年树人和油画) 现在映入眼帘的是由梁鼎光先生亲笔书写,为百年校庆献上的贺礼百年树人”也被定为校史馆的馆名梁鼎光先生是华农兽医学院的退休教授,不仅如此,他也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用一句话来形容是“游刃于解剖刀与毛笔之间” 说到书,就少不了画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重金打造的油画展示这华农的新颜,与历史石雕相呼应这里是修葺一新的红满堂、新行政大楼、改造成校史馆的五号楼还有学院群油画看似普通,但在这些细致的地方,是由贝壳拼贴而成的  (领导关怀) 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领导关怀展区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得到党和国家以及广东省、广州市领导的亲切关怀这些关怀不仅体现在领导的接见与视察工作中,也体现在题词与发展建设的批文里,百年今日,亲切关怀,依旧历历在目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介绍前面的灯箱面板,所展示的是“华南农学院”校名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华农正式更名为华南农学院,并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这在华南高等农业院校是绝无仅有的玻璃罩里的是拓本,真迹现保存于中央档案馆左侧的照片为1860年5月28日,刘少奇主席接见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我校党委第一书记、副院长杜雷同志右侧的照片为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州与广东各界代表座谈,我校党委书记黄朝阳汇报学生党建工作 而两侧的照片便是从中央到各级领导对华农的亲切关怀,领导人亲临学校考察、指导。

      两侧图片挑一两幅带过即可:王震、李岚清、卢钟鹤、李长春、朱镕基、朱森林、罗富和、温家宝、黎子流、洪绂、李容根) 领导的关怀除了亲临指导,还体现在领导的题词与批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广东省委书记谢飞,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农业部部长何康、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若等,都在我校题词留念这些是关系我校重大建设与发展的上级批文,批文数量不下数百,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华南农学院;1979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华南农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同意农业部和广东省实施共建华南农业大学“211工程”项目等重要上级批文 领导关怀展区,体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对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密切关注与亲切关怀,我校今日的蓬勃发展与各项建设与领导人们的殷切关怀密不可分 2 (第一部分:今日华农) 回首昨日,更叹今朝美好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展馆的第一部分“今日华农”版块 “百年积淀光华灿,老树新芽春色浓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的百年老校实在是再好不过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下,今日华农更是如老树新芽般焕发着勃勃生机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省、部共建“211工程”大学,2004年12月获全国高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学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教、史、哲10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自1994年开始筹备建设211工程大学,这些批文与照片见证了华农在省、部共建211工程的各方面努力,211工程的建设已有成效,如今学校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第四期建设第三期:2008~2011) 华农的办校规模庞大,不仅体现在学校面积大,还体现在体系齐全,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系 在国际农业教育中,学校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1954年,华农已经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华南地区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国家批准我校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到2008年,来自世界6大洲的72个国家外国留学生700多人在华农获得学位,有超过10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农就读各项课程(校园网英文版)在短期国际培训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及“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学校办学门类齐全:拥有本科专业94个,专业方向119个,涵盖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11个学科门类中10大学科门类除了人医和军事。

      研究生方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 学校在百年的建校历程中,已经打造了一系列优秀教育品牌现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国家级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育品牌同时,学校名师队伍庞大,其中包括特聘教授有4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等 (沙盘)相信大家已经被这个沙盘所吸引了,这个沙盘是华农全景的略缩图华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五湖四海一片林”五湖”指的是在华农境内的五个自然人工湖泊,“四海”是四片草海,(可以一一细数)而一片林就是我们的长岗山自然保护区,俗称树木林学校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较为得体绿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拥有树等项指标非常高 而这些照片便可以见证华农的成长这些是不同时期华农的校门照片:原中大校门,80、90年代的校门,重造的校门和这个为庆祝百年校所修建的新牌坊 这位是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李大胜教授,校长为陈晓阳教授  (第二部分:百年传承) 叹罢今日华农之精彩,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百年华农的浓郁芬芳吧。

       下面我们进入展馆的第二部分“百年传承” (起始沿革)华农有100年的建校历史要从1909年算起1909年10月,清廷批准设立“广东省农事实验场及其附设农业”次年4月百名学生入学,5月奉命改为农业教员,相当于现今的大学专科程度分分合合,百川归海)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由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以及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师生三江并流,成立了华南农学院1984年7月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沿用至今 (定址广州)学校名称几度更换,校址亦几经搬迁,最终定址石牌五山 (百年历程) 拓荒创业,艰辛办学(1909年—建国初):  自1909年始,华南农业大学开始了拓荒创业、艰辛办学的过程1917年成立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广东农专与北京农业大学及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合作办学;从1929年起大学与美国宾州大学互派留学生八年抗战坚持办学建国初期,两所农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20世纪20年代中大、岭大两所农学院已初具规模,广州因而成为全国高等农业教育三个中心之一 广东大学农科院主办了当时的农科研究重要刊物《广东农林季刊》1926年广东大学改称中山大学,中大农学院的“中大菠萝”“中大香蕉”等岭南水果,以及“石牌红茶”在当时颇受市场欢迎。

      丁颖教授从1927年起先后创办6个稻作试验场,育成两种100多个,百粤闻名28年,中大农学院还在白云山开辟了第一模范林场,另在清远、三水等地设有同时期开办的蚕业试验场 岭南农科大学引进了“岭南木瓜”,创办了《农事双月刊》,都是当时的一些办学成果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岭南农科大学改为岭南大学农学院28年,岭南大学农学院在原有田艺、园艺、畜牧三个系基础上增设植物病理系,是广东省最早的植物病研究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两校师生转展关山,坚持办学,1944年英科学家李约瑟考察了战乱中各高校,在他的著作《科学前哨》中对中大农学院以高度评价,称其为“也许是在中国游历期间所见的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最大最好的一所学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师生先后于9月和10月回到广州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两院师生迎来了新的生活 探索前进,改革发展(1952年—2009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欣逢改革开放盛世,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正朝着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目标前进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岭南大学农学院以及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师生合并,组成华南农学院。

      三川汇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相关照片) 尽管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学校遭受一系列的挫折,但改革开放以后,我校通过省部共建“211工程”建设,接受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逐渐步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阶段,华南农业大学探索前进,改革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正朝着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目标前进学校通过省部共建“211工程”建设,接受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学科建设方面,在强化农科基础上,陆续建立艺术、外语、食品、生命科学、水利与土木工程、人文、理学、信息、软件等学院,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伏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对学校科研基地和实验室许多改造和新建工程 (足迹印记) 这些图表印证了我们的足迹,百年来,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突破8万专任教师从不足十人发展到将近3000人各时期学科专业得到较大发展,从建校初期的2个,发展到如今的90个; 在科研仪器建设中,不断完备,进入省部“211工程”后,增添一批先进、大型仪器设备,总值五万多元包括600兆核磁共振仪、XL30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Tecnai12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图书馆建设中可以看到:建于1953年,现有馆舍3.2万平方米,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总量793.31万册,包括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内容覆盖了我校办学全部学科 从校园面积变化中看到,如今校园面积从1952年的10075亩,到如今的8432多亩,其中有5678亩,包括19个校内基地;校外建立332个基地,国家级和省级20个 从学校各时期校舍建设中看到,学校从1952年的6万多平方米,到期如今的130多万平方米教学实验楼等10栋大楼先后获得省市和全国建筑工程方面奖项15个 从校内一系列的亭院和楼宇中,我们看到了的钟亭和植树亭,原中山大学的天文台和研究院旧址,以及利寅楼、授楼、红满堂,以及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捐资助建的第1-4学生宿舍它们留住了世纪的印记, (学苑花香) (八位院士):在华农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涌现十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有八名中科院院士,包括著名稻作学家、农业教育家丁颖,著名植物学家、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陈焕镛,昆虫学家赵善欢、蒲蛰龙和庞雄飞,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真菌分类学家郑儒永,作物遗传学家林鸿宣;以及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水稻育种学家黄耀祥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学家罗锡文。

      他们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优秀人才)无独有偶,华南农学院1953年农学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