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漪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ocx
7页于漪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19 更新时间:2013/3/3 一、于漪对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她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
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所以我强调要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沟通交融,互渗互透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表明了我国语文学科性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轨迹,也表明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对语文性质论确认与阐释的最高阶段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认识,正如于漪自己所讲的,“只能是努力的接近了真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人们对于这一学科性质的认识将会更为深刻和透彻二、“教文育人”: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她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写作文,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于漪老师请他到办公室,个别,讲了逗号、句号、分号、冒号等等,问他“懂了吗?”他笑了笑于漪老师认为他懂了,会心的微笑嘛!可是他下次交上的作文,仍然没有标点符号于漪老师又请他到办公室,问他上次讲了那么多,这次怎么还不用,他竟冲了于漪老师一句:“你讲那么多,我怎么记得?!”于漪老师想:“对的,我的教学是倾盆大雨,十几种标点符号一齐讲下去怎么行呢?”于是说:“老师不对。
今天只讲两种,一种是逗号,一种是句号;你的作文只要用了这两种,就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他点点头再交上来,标点是有了,但很不规范,于漪老师继续给他讲道理……于漪老师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里有“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语,一个学生突然问:“一千万万颗是多少?”结果引来一片笑声,一位同学告诉他:“一千亿那位学生又问:“为什么不用亿?”于漪老师立刻引导学生思考:万万就是亿,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经过一番思考,大家认识到了用“万万”的好处:万万是叠词,读起来响亮,有气势,给人以“多”的感觉最后,于漪老师又问大家:“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深受鼓舞……在于漪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类似上述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中,在教授语文知识的过程的同时,努力使自身成为做人的表率,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由感性转向理性,进而产生恻隐之心、羞恶之情、尊重他人之念:“教文”时不忘“育人”,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结合三、、“情感教育”: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于漪在《兴趣·感情·求知欲》中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情、求知欲,不是天成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熏陶是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国外教育教学改革也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对教师来说,相当重要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能激发浓郁的求知欲于漪就是以她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感情、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编织了一个充满情趣、美趣,且又很富实效的兴趣世界她让学生在这个世界里健康成长,收获知识、收获美德、收获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学习愿望即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于漪把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抓住青少年“好奇”、“趋新”、“感奋”等心理特点,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
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1)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2)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教师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享受到知识的甘甜,学生就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3)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的心态去挖掘课文中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教之以情,是于漪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无论课文表现何种内容,于漪都能以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课堂,并使学生受到感染,情感魅力充满整个课堂4)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课堂内如果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易振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服从于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内容,有机地插入一些新信息,启发他们思考只要联系紧密,天衣无缝,哪怕是一两句话,学生也会情绪昂扬,感奋起来我们的时代是科技、文艺等各种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教师应努力汲取,慎加选择,引入教学,使课堂内不断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二)情感熏陶塑心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中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使他们的情感需要开始丰富了起来,既有对他人、对父母、对师长的爱,又有对集体、社会、祖国的爱;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热烈向往,又有对丑恶东西的强烈憎恨;既有对自己内心世界情感的关注,又有对名人及其伟大成就的崇敬之情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很明显的,而且很容易外露,也很容易调动如果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情感方面引导得好,将会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深层价值所在于漪认为,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1.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进入角色,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真切地体验作品中寓含的情感于漪每次备课,除了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外,常常要静思回味一番,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所教的课文尽力做到:读,“如出我口”;讲,“如出我心”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教师只有认真咀嚼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文中的情,做到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是真挚的、高尚的“披文入情”的过程,是教师个人知、情、意的体现。
惟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点燃学生感情的火花2.以情激情,情感交融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教师备课时,深切地体味文中的情意;教课时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变得有血有肉了,它们能给人以启示、鼓舞和力量教师上课时带着感情去教学,学生的心田得到滋润,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激发,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于漪深挖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能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于漪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于漪善于传情激情,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有人曾经评价说,于漪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内心的情感得到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于漪以炽热的教学激情,晓畅的语言,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等方法创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