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嫁人与畲族的关系.doc
4页客嫁人与畲族的关系客嫁人与畲族的关系客嫁人是畲族、南越族、闽越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体,最终汉化为汉族而形成的一个新民系但是依然保持南越族、闽越族、畲族等习俗特征作为客嫁人一个重要源头的畲族在传世文献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名称如山都、木客、蛮撩、莫摇、理、理撩、山越、桐蛮、桐民等等客嫁人的服饰,与唐宋时期中原人民的服饰差别甚大,却与畲族服饰类似,显然是继承畲族服饰文化的成分历史文献对于畲族人民的描写,与描写其它蛮撩一样,都说他们“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 这种装饰打扮,与数十年前客家人的装饰打扮几无二致以妇女发髻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船子髻’ ,系以红绳,插以银替,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一番风韵 ”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 )把辫发盘成高髻,用红头绳一扎,象独木舟似的,这就是所谓“椎髻” ;“髻上可套凉笠” ,笠沿还要饰以五彩布条,也就是所谓“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 两相对照,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妇女衣着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穿的是右侧开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
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往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线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练子系结,裙子状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如此等等逢年过节或串亲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 ” (同上)在衣着的颜色方面,直至几十年前,客嫁人还特别喜欢一种叫做阴丹士林的布,其颜色正是属于青、蓝色的范围显然,客嫁妇女的这种衣着打扮,也是继承畲族文化精要客嫁人还继承了畲族的饮食文化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嫁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畲族饮食文化杨澜《临汀汇考》卷 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 ”说明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嫁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饮食习惯方面,客嫁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绿荷包饭” 、 “竹筒饭” ,也是畲族的饮食文化例如,唐代柳宗元《柳州炯氓》诗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着裹盐归炯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说明“绿荷包饭”是古代百越民族的重要风俗,是“绿荷包饭”源于畲族或畲族先民之一证名闻中外的客嫁人风味小吃“汀州八干” ,同样与与畲族的习俗有关。
例如宁化老鼠千,把面目狰狞的老鼠制成美味佳肴,在中原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其渊源亦来自古代岭南蛮撩唐代张文成《朝野金载》记载:“岭南撩民好为蜜卿,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慑慑而行,以着夹取吱之,卿卿作声,故曰蜜卿原来唐代岭南的“镣民”早就喜食而且善食老鼠, “蜜卿”就是生吞尚未开眼而喂饱了蜜的小老鼠,这是被文献记载下来的古代蛮撩吃老鼠的方法之一 “岭南撩民”是广大岭南地区的百越人在张文成的时代,福建属于岭南道, “岭南撩民”自然包括福建的土著民族在内而当时宁化一带,正是“撩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宁化在内的岭南土著自古就有吃老鼠的习惯现代老鼠干的产地又正在宁化,说明宁化制作和食用老鼠干的方法,应是客嫁人继承了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闽粤赣边的土著人的文化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 ,是畲族人民惯用的一种生产技术,叫做“种畲”或“畲田” 其起源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刘禹锡一系列歌咏湖南和广东连山地区“莫摇” 、 “蛮撩”的诗歌中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写道:“何处好畲田?团团缉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萦苍苍一雨后,若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这正是畲民利用地力,烧山种畲,地力一衰,即行弃去,故尔迁徙不定的典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如《连州竹枝词》九首之九写道:“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专写当地土著妇女种畲的篇什,突出了山间环境、装束打扮和使用的工具所有这些,都与今日畲族的种畲方式相同,而在客家山民的生活中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形,特别是明清以声有一种称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烧畲、种着,与畲民已无二致于此可见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客家人民影响之深猎神信仰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客嫁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嫁人普遍信奉猎神据人类学学者郭志超对福建省南靖县和永定县若干闽客社区所做的民俗宗教调查,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嫁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嫁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 “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 ‘猎射神’越有灵感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 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 ‘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
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三山国王信仰三山国王是在今日粤东客嫁人中影响最大的神低之一,不少人认为它是客嫁人独有的神明但其实粤东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从粤东移居台湾、海南岛、东南亚各国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国王如潮安碗窑、山犁、李公坑、饶平石鼓坪,丰顺风吹 m 的畲民都崇奉三山国王神,每年正月都要举行迎送三山国王神的仪式,其中潮安碗窑、山犁畲民还把三山国王神置于必须迎送的诸神之首而海南省通什市的民族博物馆黎族馆中,至今还陈列着一面写着三山国王字样的三角形红旗这些都是畲族、黎族信仰三山国王的明证从时代特点来看,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为主的粤东土著民族的信仰而当时粤东的土著民族,应是后来畲族与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因此,三山国王信仰也是由畲族传给客嫁人的客嫁人还有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解释“闽”字说:“闽,蛇种 ”意思是说属于百越系统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赣闽粤交界区域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以汀州为例,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古老相传“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 ”可见这蛇王宫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即已存在,它是当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证之一。
另外在长汀、上杭二县交界处,有一座灵蛇山,山麓有蛇腾寺,寺庙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遗迹汉族本来并没有崇拜蛇的习俗,相反的,一般汉人对于毒蛇猛兽都有一种僧恶和畏惧的情绪这说明客嫁人的蛇崇拜,是继承了他们的祖宗畲族的文化,也说明客嫁人是完全以土著改造演化的民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