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库区库中库开县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及潜在危险因素分析.pdf
3页三峡库区库中库开县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及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掌握开县成库后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依据《重庆市 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2005-2009 年对开县血吸虫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开展调查, 对血防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2005 年发现1 例来至疫区返乡的血吸虫病患 者,发现有从血吸虫病区省份引进的植物,2007-2009 年调查发现常住居民、疫区还乡流动 人员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5%、2.55%常住居民、疫区返乡人员、疫区外来人员、政 府干部、医务人员和县动植物检疫部门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4%、3.2%、 100%、0、12.6%、21.2%结论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扩散到开县;有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 输入的可能该县群众血防知识知晓率低,自我防范意识缺乏;一旦钉螺输入,将有造成血 吸虫病流行的可能 为了掌握开县成库后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于 2005-2009 年 按《重庆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进行了血吸虫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讨论 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室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当地居民血防知 识问卷调查表、血吸虫检测报告等。
1.2 方法 1.2.1 病情监测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病疫区还乡人员、 血吸虫病疫区外来人员血吸虫抗体水平检测(ELISA ) ,阳性者以Kato– Katz 法(一粪三片 ) 进行病源学检查,掌握有无传染源输入情况 1.2.2 钉螺监测通过对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和对大型的养殖场、苗圃的走访调查 了解柑橘、水产养殖、花木、牲畜等引进情况,掌握可能输入钉螺的途径与方式采用系统 抽样和环境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法进行钉螺查找 1.2.3 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江支流渠口镇、厚坝镇的常住居民和全县范 围内的疫区返乡人员、疫区外来人员,以及县畜牧、林业、农业检疫部门及旅游部门工作人 员,调查血吸虫、钉螺、血吸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2 结果 2.1 疫情监测开县库区某乡镇卫生院在疫情常规监测中,2005 年发现 1 例疑似血吸虫病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例为外出疫区打工返乡人员,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血吸虫病患者 2.2 人群疫情调查2007-2009 年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共对当地常住居民800 人、 血吸虫病疫区还乡流动人员550 人、疫区外来人员100 人进行血吸虫抗体水平检测,发现常 住居民、疫区还乡流动人员血清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8 人、 14 人,阳性率为2.25%、2.55%; 阳性者以Kato –Aatz 法(一粪三片 )进行病源学检查,未发现血吸虫卵。
疫区外来人员为来 自血吸虫病疫区的常住人口,检测该部分人员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表 1) 2.3 动、植物监测2005-2009 年对全县大型养殖场、苗圃进行了走访调查和通过农业、林业、 畜牧等相关检疫部门了解,发现有从血吸虫病区省份引进的植物,如广东引进的麻竹和四川 省温江地区引进的花木,未发现从疫区引进的柑橘、水产养殖、牲畜等动、植物 2.4 螺情监测2007-2009 年的 4 月,对本县淹没区内的边滩、溪沟进行钉螺查找,未发现 钉螺;对从广东、温江引进的植物种植地进行钉螺查找,未发现钉螺 2.5 血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共完成调查问卷419 份,年龄为9~82 岁,其中31~60 岁 309 人( 73.7%) 常住居民198 人( 47.26%) ,疫区返乡人员134 人( 31.98%) ,疫区外来人员 20 人( 4.77%) ,政府干部17 人( 4.06%) ,医务人员22 人( 5.25%) ,县动、植物检疫部门 28 人( 6.68%) 在调查的419 名不同人群中,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最高的是疫区外来人员(100%) , 其次是检疫及旅游部门人员(21.2%) 、医务人员(12.6%) 、疫区返乡人员(3.21%) 、常住 居民( 1.4%) ,最低为政府干部(0) 。
被调查的419 人中,通过相关途径接受过、并了解部分血防知识的65 人( 15.51%) 通过课本、画报、册、宣传单获得血防知识的28 人( 43.08%) 、网络获得血防知识的22 人 (33.85%) 、到疫区打工获得血防知识的6 人( 9.23%) 、电视或电影获得血防知识的5 人 (7.69%) 、 广播获得血防知识的3 人 (4.62) %、 朋友亲戚摆谈获得血防知识的1人 (1.52) % 3 讨论 3.1 监测结果分析三峡建坝后, 开县将是三峡库区的库中库据相关文献报道, 三峡成库后 ,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1] 为防止血吸虫的流行, 该县 2005-2009 年依据《重庆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开展了血吸虫病相关监测工作 通过疫情监测, 已发现 1 例来至疫区感染返乡的血吸虫病患者,这表明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扩 散到该县 疫区外来人员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零,可能的原因有: 样本数偏少;与已获得血 防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强有关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有从病区省份广东引进的麻竹、四川温江地区引进的花木这表明随 着社会经济发展, 不排除各种物资流动等因素将钉螺输入到库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可能性 [2] 。
对库区不同人群血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当地各类人员血防知识知晓率远低于来自血吸虫 病疫区人员 表明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群众血防知识的极度贫乏检疫、 旅游部门及医务人员 血防知识知晓率相对高一点,这主要与他们在答卷时通过课本、网络了解到相关血防知识有 关 3.2 防治对策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 WHO 将健康教育列为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干预措施 [3] 1992 年以后全国制定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建立了全国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网络,将血 吸虫病健康教育纳入血吸虫病防治的总体规划,疫区群众的血防知识有很大的提高[4] 但 近年来 ,我国血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 部分地区疫情死灰复燃, 钉螺扩散明显, 且有向城市 蔓延之势 [5] 在监测工作中, 疫区外来人员对监测工作极不配合,他们担心查出问题,影响他们在本地经 商等在进行动、植物引进情况调查中,动、植物检疫机构不能完整提供规范、详细的引进 动、植物检疫资料,引进单位也拒绝提供相关的详细资料,导致深入调查无从进行 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除了人,还有牛、猪、羊、狗、鼠等40 多种家畜与野生 动物 [6]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因此,库区血吸虫病非流 行区传染源的监测应引起高度重视卫生、工商、公安、民政、畜牧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 承担做好疫区外来和疫区返乡流动人员及引入牲畜的血吸虫病的监测发现上述两类人员要 求必须到县疾控中心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和血吸虫病源检查;对从疫区引进的牲畜必须进行 血吸虫病检疫 三峡地区是血吸虫病非流行区[7] 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成库后的卫生问 题,尤其是血吸虫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8] 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后,将适宜血吸虫的中 间宿主钉螺的生长繁殖,库区的回水和155~175 m 水位范围有可能形成钉螺孳生地,钉螺 通过花木、水产养殖及水产品或其它植物等可能扩散到库区[9] 库中库的开县,根据淹没 区地理现况,将出现很多边滩、溪沟因此,针对植物检疫、钉螺的监测工作不容忽视全 面普及识别钉螺的知识,尤其是对淹没区周边群众动员全社会参与查找钉螺的监测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血防健康教育方法,采用文字、语音、声像等多种干预模式,提高不同目标 人群的血防知识知晓率[10]开县属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当地居民(包括医务人员)从未接 触、也从未见过血吸虫病患者,也从未进行过血防知识宣传,导致对血吸虫病认知及防治知 识的肤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林业、畜牧等检疫部门只针对林业植物的32 种疾病或动物 疫病进行检疫, 不包含血吸虫病的相关检疫等。
因此, 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库区血吸虫病 非流行区全民血防知识的全面普及教育,提高其自我防病意识;加强检疫机构对我国血吸虫 病及血吸虫病疫区的了解,握我国血吸虫病疫区范围 加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血防(疾控)的综合治理,强化各部门职责职能及相互间的配合,规 范工作, 严加管理, 强化部门责任,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植物及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员的 检疫措施,防止血吸虫病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