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问题3.doc
1页作文教学问题:多和少──数量问题 作文训练的量,确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据说最多的竟达到每学期写大小作文四五十篇之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师生都感到不胜重荷可见,想以“多”取胜,是要事与愿违的那么,究竟该怎样恰当限定作文训练的量呢?主张作文次数以“多”为好的同志,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大纲上也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更多的练笔机会可见,多写一些有好处问题在于,当我们强调“多”的时候,要不要把“需要”与“可能”、“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加以考虑,使规定的数量能符合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 回顾近代中国的语文教学史,许多有识之士对一味追求读写数量的传统做法早已表示过怀疑因为按照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多实践多操作就会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这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普遍适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但从学校教育这种人类发展自己的特殊手段来说,只满足于“多”字,只要求以“多”取胜,而不强调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要求用一种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习者,那就无异于取消教育。
所以,真正理解教育的特殊功能的人,对此表示怀疑是理所当然的这里且举梁启超为例梁启超是反对只讲“多写”而不讲“实效”的他主张,在篇数上,与其做得多而草率应付,使师生都感到疲于奔命,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所以,从实质上看,梁氏主张的“少”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多”此外,他还主张在课外要指导学生随意做“笔记”,读书笔记、听课笔记、写作笔记都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己酌定,以此作为课内命题作文的必要补充因此,严格地说,梁氏对作文训练的量是要求:重点作文反复写,随感笔记经常写,使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这在写作总量上仍是“多”的而不是“少”的,但这个“多”多得较为符合教学规律,因而收效可能比单纯追求篇数之多要好些 黎锦熙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曾提出过这样三句话:“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在他看来,一般综合性的作文训练,次数宜乎少些,每作必求有切实的收效;而片断性的练笔,特别是日记、笔记之类,则尽可能鼓励学生自觉地多做,并养成习惯,使练笔与练文、精练与多练结合起来这种观点同梁启超基本一致 综观前辈们的一些见解,我以为,在作文训练的数量上,在初中阶段课内作文不妨稍多些,但也不宜多于每两周一篇;同时配之以课外自由练笔的指导。
随着学年的递升,课内作文的篇数可以逐渐减少,而对这有限的几次训练,必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准备、过细推敲、反复修改,实行一题多作或一作多改,务求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这样做,也许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的情况下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