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doc
5页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 化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背 景及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具体而言, 梅山地域,大致是指湖南中部以新化、安化为中心向资水流 域辐射的雪峰山区《宋史•梅山恫蛮传》明确记载了梅山 故地:“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 梅山居其中其南接南岭,北近洞庭,东湘西沅,而梅山居 其中大致以今安化、新化为中心,包括了今涟源、冷水江、 隆回、洞口等县市,资水流经境内,其众多支流穿行于高山 峡谷宋代之前,梅山地带森林密布,交通闭塞由于梅山 地处湘中腹地,加之此前统治者对其采取经济封锁和民族隔 离政策,禁止其与外界的交往,并屡次派兵围剿,造成了社 会经济的相对落后宋神宗年间,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 通过历代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 族杂居之地,因而梅山文化是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整合 交流的结晶,既烙上了多民族文化印记,又具有深刻的民族、 地域和原生态特色梅山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 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梅山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 容:一是宗教信仰,二是风情民俗,二是梅山民俗民间艺 术。
作为梅山文化载体和民间艺术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是 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梅山人民的 劳动、生活和思想,而且生动地体现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 和发展史,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一、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是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据记载, 该地区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早在帝舜时期 这 里的人们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双峰县志记载, 娄底的双峰在商代就有虾子对龙假脸子等原始舞蹈的出现, 唐代后期在新化等地产生了拜香歌、九子鞭等舞蹈形式,明 清时期灯舞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到目前为止,在梅山地区 仍然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炭花舞、龙舞、狮舞、灯舞和祭 祀性傩戏舞等类型,这些舞蹈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梅山地域色 彩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 由古代梅山恫民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该舞主要 流传在隆回县的七江乡一带,2008年,七江炭花舞入选第 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❷炭花舞一般用于为舞龙队 伍开路,道具为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舞蹈常借助甩、抛、 绕、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和蹲柱等肢体动作完成舞 姿绚丽,变化万千,时而粗犷刚健,时而细腻柔美,地面的 舞者和空中的炭花浑然一体。
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 溅,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 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龙舞起源于古代,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呼风降雨、去灾 除疫的力量龙舞传衍至今而不衰与龙的美好传说相关在 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麟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吉祥、威严和力量的化身梅山人通过 舞动布龙、草龙和板凳龙等拟龙祝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每 逢春节、清明时节,梅山舞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出演龙舞表 演场地不限,大多流动性强由于道具较重,龙舞的步法相 对简单,舞蹈动作自由随意,但雄浑的大锣大鼓、龙钵锣鼓 和卩员呐的伴奏,使龙舞显得格外气势磅礴蚌壳舞、彩蓬船 和花鼓等民间舞蹈及民间音乐的烘托为原本简单的龙舞增 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梅山龙舞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展示 梅山人力量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舞蹈,充分体现了梅山民族 传统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狮子舞源自于原始梅山人对狮子的崇拜,在长期的与 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梅山人常寄希望于力量无比的狮子来驱 除田间的病虫害,他们边唱雁鹅:“雁鹅虫呷萝卜,狮子眶!” 手拉手地向前走,歌词非常古朴,舞蹈动作如同幼儿的游戏 与其说狮子舞是梅山人的一种娱乐活动,还不如说是他们寻 求一种超自然力量庇护和求神赐福的祭赛。
从表演上来看, 狮子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动 作有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着重刻画狮子温驯 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 猛矫健,动作有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登高等技巧,音 乐与龙舞类似,也以打击乐和锁呐为主毛狮、单狮、手 狮等为梅山地区狮舞的代表节目灯舞源于灯节,盛行于明、清两代清代文献中记载 比较多,按其舞法有持灯舞和提灯舞两种,前者为:灯上安 灯把,舞时手握灯把,舞者列队成行,用灯摆出各种图案, 而后者的表演者多用手持细棍,棍上垂吊着燃点的花灯,舞 蹈着重表现持灯者的动态灯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 配以节奏明快、抒情的民间小调,或采取领合演唱的形式 梅山地区的灯舞风格很有南方特点,其具特色的灯舞为产生 于隋末唐初的梅山骨牌花,所制作的灯具采用民间的一种骨 牌牌艺的式样该舞由数十人表演,一人举灯领舞,众人默 契配合,舞步时缓时速,用花灯组成21种图案,节日之夜, 在欢快的花鼓调和锣鼓点的配合下,花灯焰火交相辉映,颇 为壮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之美最具梅山文化特色的舞蹈类型莫过于祭祀性傩戏舞, 该舞由巫舞演变而来,流传梅山地区的历史悠久,而且有完 整的程序,其表演者为巫师,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 抛牌过度、跄梅山等活动中,以摊戏剧目形式独立存在, 其表演的时间为为秋冬晚上,地点在民间的堂屋,表演傩戏 必须带佩带于傩面。
傩面俗称“脸子”,为木雕,常见面有开 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和南 山小妹等,傩面雕刻之后要交师公开光才能交付使用梅山 地区祭祀舞的代表节目有开山舞、迎鸾接驾、捉猫公等其 中杠梅山与梅山蛮有着密切关联,堪称梅山傩戏舞的大型的 戏曲剧目杠梅山是一出流行于会同、洪江、黔阳一带的傩 戏,叙述湘西南傩家的两大阵营即梅山和桃源的一场战争, 最后根据观音法旨而握手言和全剧分为14场,上场主要 人物多达15人,另有群众角色多人,它的角色行当齐整, 生旦净丑俱全,全剧以辰河高腔演唱这部剧作结构严谨, 场面恢弘,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汉民族成熟戏剧形态的影响, 已经完成了由祭祀戏剧向观赏戏剧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