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美术史宋朝山水画赏析教材.pptx
13页宋朝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赏析 • 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 宋前期以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 山水独盛北宋中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 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时代的提高 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令穰 、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 创“米点山水”,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 南宋,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 构图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 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李成、 范宽为代表,其中尤以李成影响最大,被 推为“本朝第一” 《关山行旅图》 北宋 关仝 绢本 水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林平野图》北宋 李成 绢本 墨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 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 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 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 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 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 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 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 化,并有所寄托感喟 《晴峦萧寺图》 北宋 李成 绢 本 淡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6 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 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 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 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 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 ,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 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 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 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 往。
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 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 ,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 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 的特点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纵126.3厘米 横104.9厘米 日本大阪市 立美术馆藏 此图置境幽娄,气象萧瑟,是对荒芜日久之 名胜的描绘坡陀下古奇木仄参差,苍干瘦 枝虬屈俯仰,藤葛攀援背景空无一物,杳 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平台上有一大 碑伫立,龟座龙额,很是庄伟碑前一人戴 竺骑骡,仰观碑文旁有一童子,持杖而 立此图画树石先勾后染,清澹明润,饶有 韵致据碑侧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疑书一 行”历来被认为是李成的作品,但近年美术 史家及鉴赏家们又据南宋周密《霎烟过眼录 》一书所记当时阅李成观碑图已仅存半幅之 事,推测此幅全境应是在原本未散夫前摹 出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 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 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 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 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范宽“溪山行旅”可以说是中国北宋山水画中的杰作经过五代 对文人画的开创,到了北宋初年,依据着不同的地区,画家以 大自然真实的山水为对象,开启了山水画恢宏的气度 范宽大约活跃在北宋初期,他主要活动的范围以陜西的华 山、终南山为主,黄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来的气势成为范宽绘 画风格的来源这幅画近景的部分占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两 侧巨石之间开辟出一条留白的道路,一队驴子驮着货物,行旅 的客商自画面右侧进入,正缓缓行进,点出了“行旅”的主题 画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以上方三分之二的巨大空间推出一座 正面的山壁山壁陡立,近于方正的长方形,有如一块纪念碑 矗立着,成为大山精神的不朽象征 山壁间一线瀑布,直深而下,在构图上帮助了大山垂直线 的准确,这一线瀑布的下方,留白渲染出的云烟也正是前景与 大山隔开的一带深涧,彷佛还可以听见水声激湍,飞溅成一片 烟雾,而大山静定,是永恒不可动摇的庄严大山以极浓密如 雨点般的笔触密密构成,传达了黄土高原大山紧密的质感,也 有人称这种点法为“两点皴”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 横103.4厘米 台北故宫 博物院藏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 纵193.5 厘米横160.3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雪景寒林图》 以三拼绢大立幅 图写北方冬日雪 后山林气象,气 势磅礴,境界深 远,动人心魄, 生动地描绘出秦 地雪后山川、林 塑如诗景象,为 其代表作之一。
笔墨浓重润泽, 层次分明,皴 擦、渲染并用 他以粗壮的线条 勾勒山石、林树 ,结实、严紧, 用细密的“雨点皴” 表现山石的质 感皴擦烘染时 ,注意留出坡 石、山顶的空白 ,以强调雪意 《雪山萧寺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淡设色 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雪山萧寺图 》描写雄奇壮 伟的山岳画 面的结构,都 是千岩万壑, 深涧曲折,山 峰矗立,险不 可登在山岭 上,点缀了小 树木,溪旁有 突兀的石块, 显得极其深 厚、沉重和峻 峭另外,此 画笔力老健, 结构布局独具 特色,线条劲 厉,墨韵扎实 ,真实体现山 峦的厚重雄 奇 两宋山水画与建筑的关系 • 水建筑画与建筑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唐代以前绘于布帛上的建 筑已无从可见,但是可以从史料上得以考证秦灭六国后派工匠到各 国绘出其宏伟宫殿,于咸阳处进行复建宋代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 界画家,如郭忠恕、张择端、王士元、吕拙、刘文通、赵伯驹等而 其中最为优秀的当推郭忠恕和张择端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工 而不板,繁而不乱,清俊秀逸他以俊伟奇物之笔,以博文强学之资 ,游规矩准绳中而不为所窘的方法画界画楼阁,令人流连忘返。
《明皇避暑宫图》北宋 郭 忠恕 绢本 墨笔日本大阪国 立美术馆藏 建筑的结构类型 两宋时期的建筑结构类型基本分为:穿斗式、抬梁式、井干 式、干栏式等其中又以穿斗式、抬梁式及两种类型的混合式较 普遍,干栏式和井干式是两种非常原始又富有特色的建筑型 北宋 王诜《瀛山图卷》局部中反映的干栏式住居 宋 佚名《江山秋色图卷》 局部图 北宋 巨然《山居图 》 吊脚楼与干栏式建筑有点相似,但是 实际上又大相径庭《千里江山图》 和《江山秋色图卷》中许多山野村舍 依地形建造,有些建在吊脚柱上,在 《清明上河图》城乡结合出的郊区有 一些吊脚楼式的住宅和茶楼酒馆巨 然的《山居图》描绘的景象层峦叠嶂 ,叶茂林深,咫尺千里隐藏在群山 丛林之中的茅舍底层架空,气韵生动 ,与画面浑然天成 建筑的细部形态特征 •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中描绘了大量的建筑细部,这是“界画”画法 主要的技术表现形式,也是现在研究和考察两宋时期建筑的发 展状态和施工技巧的一种更为直观的媒介在本节会将山水画 中的建筑细部进行分类整理,再通过《营造法式》的记载进行 校对 南宋 马远《华灯侍宴图》局部绘 的梁架 南宋 李嵩《夜月看潮图》绘的梁架 总结 • 宋代山水画所描绘对象也包罗万象,其中包括人物、花、鸟、舟船、木屋等,而山水画中的 “木屋”是从形象上直观了解宋代建筑的载体。
画中建筑与周围基地有机结合,有顺应山势,将 建筑层层叠高,利用基地平台,或是游廊来解决地势高差,创造出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也有 保护周围环境,借用苍松翠柏为庭前造景,或是隐于深林中,独露屋檐一角的平常小宅,也有 近水建楼台,或是沿河边一线自然生成的亲水人家,人在出挑于水面之上的平台上,或抚琴、 或垂钓,颇具文人生活气息 •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宋代山水画与建筑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山水画家自己绘画建筑 ,而且参与到建筑设计和审查之中,胸中了然建筑营造知识,才能够胸有成竹的表现出形象逼 真的建筑形象,这与追求细节真实的宋代画风,是相互对应的,也是我们从宋代山水画中去研 究宋代建筑的直接图像资料并且画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处理关系,以及借景造园的处理手法 ,更是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方向去挖掘宋代建筑中的美学意义,从反方向也可推导出宋代山水画 对建筑营造和造园理论的深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