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课的结束设计.ppt
18页第三节 化学课的结束设计一、结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二、结课的构成要素三、化学课堂教学结束的主要类型四、化学课堂教学结束的应用要点1一、结束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1.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2.引导学生提炼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3.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4.反馈教学效果,对教与学起到促进作用5.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2 研究证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理解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教师通过强调重要事实和规律,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概括和系统 例1:在讲完硫的主要化合物后,教师指出可以从两个系列来认识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由单质为起点,一列是单质 气态氢化物 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 相对应的盐;另一列是单质 氧化物 含氧酸 含氧酸盐通过这样的概括,学生得到启发,自己应右以梳理出硫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衍生关系 ①S H2S(气) H2S(氢硫酸) FeS等硫化物 ② SO2 H2SO3 Na2SO3 S SO3 H2SO4 Na2SO4等硫酸盐3 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 例2:仍以硫的化合物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小结硫的化合物的性质时,引导学生领会认识某种化合物的性质的基本方法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它的非氧化还原性质,二是它的氧化还原性质比如SO2,从非氧化还原的性质看:溶于水生成H2SO3,是亚硫酸的酸酐,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盐等;从氧化还原的性质看:S元素的化合价为+4,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与还原性强的物质反应时,显氧化性: SO2 + 2H2S 3S + 2H2O与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时,显还原性: SO2 + Br2 + 2H2O H2SO4 +2HBrSO2以还原性为主4 在知识系统化和方法提炼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或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体验到掌握新知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在课堂结束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如上述构建知识系统和提炼方法、思路。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为教与学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教学反馈,反应出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 课堂教学的结束还能够开扩学生的视野,形成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引子,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例3:在“化学平衡”的教学结束时,教师指出:“化学平衡的规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勒沙特列原理具有普遍的意义物质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以及相互转化的观念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很多化学现象甚至自然界发生的变化在以后的课上,我们就会运用化学平衡的规律学习和分析电解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等问题这样的结束语,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求知欲7结课的构成要素•提供心理准备•回顾思路与方法•概括要点、明确结论•组织练习8 例如,在“盐类水解”新知识教学的结束阶段,可以概括总结如下: 盐的离子和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离子结合而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正确理解、掌握、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实质是盐跟水间的离子互换反应 (2)盐类水解的特点。
盐类水解除使一些盐在水溶液中无法存在(完全水解)外,往往使正盐水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有时还产生少量沉淀等现象,这些盐的水解具有可逆性 (3)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即强酸弱碱生成的盐水解,其正盐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生成的盐水解,其正盐显碱性据此,可以判定具体的盐是否水解和参与水解的离子,判断一些正盐水溶液的酸碱性,正确写出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盐类水解反应的表示方法用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要依据盐类水解的概念与规律,依据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原则,要注意盐类水解反应的可逆性9例如,回顾认识盐类水解的思路与方法,可以点拨以下两点: (1)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建立盐类水解概念,认识两类盐水解规律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具体分析两种盐(CH3COONa,NH4C1)水溶液的性质和这些盐的离子和水的离子的关系,总结共性,可归纳出盐类水解的一般概念具体研究其中每一种盐水解的过程和实质,再把它推广到一般,就能归纳出一条盐类水解的规律为了进一步理解、掌握盐类水解概念和规律,还要做应用性的练习,把一般概念和原理运用于具体情境,这就是由一般到个别。
可见,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个别一一般一个别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2)分析的方法研究盐的水解过程运用了微观分析的方法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研究各个部分间关系的思维方法微观分析是化学研究与学习的常用方法要对整体(盐的水溶液)的组成作微观分析,即从电离角度把握各自电离产生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再研究这些自由离子间发生结合的可能性及电离平衡移动情况,从而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与规律这就是微观分析的方法10三、化学课堂教学结束的主要类型 1、概括总结型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语言或文字、化学用语、图表等形式概括新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强调重点、明确关键、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认识本质、掌握规律 2、分析比较型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将有关内容的属性或本质牲列出若干项进行对比,揭示出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间的联系,起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为了加强分析比较的效果和便于记忆,往往采用精炼的板书或概括性的语言 3、活动练习型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实验操作或实验习题、问题讨论等形式的活动,其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或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型课堂结束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的气氛中结束 4、拓展延伸型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有目的地将所讲知识拓展延伸到更大的领域,一般是引导学生用课上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11例4: Al3+、Al(OH)3 、 AlO2-、的相互转化 在课堂结束中,教师用板书概括出Al3+、Al(OH)3 、 AlO2-的相互转化关系,展示出知识的结构,并加以说明 Al(OH)3 ④ ① ② ⑥ Al3+ AlO2- Al3+代表可溶性铝盐,水解显酸性,只存在于酸性溶液中向Al3+溶液中加入弱碱(如氨水)可发生反应①;若持续加入强碱(如NaOH)可依次发生反应①和②,反应①、②的最终结果就是反应⑤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遇强酸发生反应④,遇强发生碱反应② AlO2-代表可溶性偏铝酸盐,水解显碱性,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向含AlO2-的溶液中加入弱酸(如通入CO2),可发生反应⑥;若持续加入强酸,则可依次发生反应⑥和④,反应⑥、④的最终结果是反应③ ③⑤12例5: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在学习“电解原理”结束时,可将旧知识——电离和新知识——电解列表比较 13例6: 硫元素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关系 在硫单质及主要化合物的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硫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氧化还原)关系: S S S S 上述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再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写出表示①—⑦7种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每一种变化可能会有多个反应都符合,比如④表示S元素由+4价被氧化为+6价,就有2SO2+O2 2SO3,SO2+Cl2 H2SO4+2HCl,2Na2SO3+O2 2Na2SO4等多个反应采用开放式的练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尽量多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 -20+4+6②⑤④③⑥⑦14例7: “硫的氧化物”教学结束的片断 教师在对“硫的氧化物”做小结时指出:“SO2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空气污染物,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危害物。
当前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是大气环境破坏的三大重要问题,而这些污染又都是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氯氟烃(含氯有机物)等有害气体大量排放的结果这些问题以后还会学到,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阅一些资料,通过包括书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因特网等多种渠道了解造成上述大气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止和治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大家也可以考虑,联系到我们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15三、化学课堂教学结束的应用要点1.过渡自然2.概括精炼3.结构清晰4.存疑开拓1617作业•请对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 碱金属”第一、二、三小节进行结课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