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桩长确定技术要求.doc
3页《桩长确定技术要求》会议纪要㈠ 设计上桩长确定原则全截面入岩深度在满足计算入岩长度基础上,尚应满足: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R有效入岩深度最小有效桩长备注有效覆盖层厚0~5m(含5m)有效覆盖层厚5~10m(含10m)有效覆盖层厚>10mR>30MPa≥3d≥2.5d≥2d8~12m根据跨径;墩高;基岩强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同等情况酌取30Mpa≥R≥20MPa≥4d≥3.5d≥3d12~15m注:1、当边坡坡角≥30°时,尚应考虑由于L值所引起的桩长的增加h值,即总桩长=有效桩长+h对于土质边坡:L=3.0d;对于中风化及以上强度的岩质边坡:L=1.5d(L指边坡外侧到桩边外侧的水平距离)见附图) 2、有效桩长指有效覆盖层顶面至桩底的长度㈡ 后期服务(施工中)桩长确定原则1)端承桩(支承):a) 适用于桩基有效长度不小于15mb) 全截面入岩(即基岩,下同)深度在满足计算入岩长度基础上,尚应满足:(d为桩基直径,下同)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R入岩深度备注R>30MPa≥0.5m30Mpa≥R≥10MPa≥0.5m~2d根据跨径;墩高;基岩强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同等情况酌取2)端承桩(嵌固):a) 适用于桩基有效长度小于15m。
b) 基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0Mpa>R≥10Mpa时,按端承桩(支承)设计c)全截面入岩深度在满足计算入岩长度基础上,尚应满足: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R有效入岩深度最小有效桩长备注有效覆盖层厚0~5m(含5m)有效覆盖层厚5~10m(含10m)有效覆盖层厚>10mR>30MPa≥3d≥2.5d≥2d8~12m根据跨径;墩高;基岩强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同等情况酌取30Mpa≥R≥20MPa≥4d≥3.5d≥3d12~15m注:1、当边坡坡角≥30°时,尚应考虑由于L值所引起的桩长的增加h值,即总桩长=有效桩长+h对于土质边坡:L=3.0d;对于中风化及以上强度的岩质边坡:L=1.5d(L指边坡外侧到桩边外侧的水平距离)见附图)2、有效桩长指有效覆盖层顶面至桩底的长度3、基础设计(1)为避免大面积开挖,引起边坡稳定问题,并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扩大基础和承台群桩基础不宜在较陡边坡上采用2)桩基位于较陡边坡位置时,桩基计算长度应考虑非有效桩长的影响3)本项目地处山区,地表径流速度较大,应特别注意桥涵水文的调查和计算工作,特别是基础冲刷计算,设计时应充分考虑4)嵌岩桩嵌岩深度建议按下表控制,表中H为扣除陡坡、冲刷影响后的有效覆盖层厚度。
表2-8 桩基嵌岩深度表(适用桩径范围1.2~1.8m按评审纪要,增加一个范围;)岩石强度frk(MPa)H<7m7












